贯通古今,中国智慧——2024年北京市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试卷解析
2024-06-11 09:4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贯通古今,中国智慧

—2024年北京市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历史试卷特点

北辰

 

 

 

2024年北京高中历史学业等级考试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新课标为依据,落实新教育理念,紧扣时代主题,发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全方位阐释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2024年等级考适逢端午节,第20题即以古今端午节的演变为题,引导考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考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本题情境的创设有助于考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以端午节为代表的从未中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4题则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引导考生理解时代催生文化、文化推动时代进步的双向关系。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下中国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历史基础和智力支持。新时代背景下,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中国智慧,是新的时代任务。第1题“比德于玉”,彰显儒家思想中的仁、智、义、礼,引导考生继承古人修身明德的美好追求,凸显了历史学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第3题引导考生认识中华法系礼法结合、注重实践的特点,培养了考生的法治意识。

       第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也创造性地发展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第8题引导考生理解并认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其主要原因在于一直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第9题以抗日战争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问题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于近代中国革命的认识。

 

紧扣新课标与新教材,创设新情境,注重核心素养考查

       第一,突出主干知识,把课堂表现考出来。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为教学主干内容,其中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具有代表性。第18题创设新情境,考查考生对印度争取民族独立过程的理解和认识。第13题紧扣高中历史教材主干知识文艺复兴和近代科学兴起。

 

       第二,注重利用新情境,多层次地考查考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第16、17、20题主要考查了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既考查考生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又增强了学生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第1、15、20题集中体现了对唯物史观的考查,引导考生思考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第17、18题考查了考生时空观念素养。第7题考查考生史料实证素养及其灵活运用。

       第三,多角度地创设多种新情境,体现了等级考对考生创新性和应用性的强调。如第7题主要考查了史料的类型及运用这一学术情境。第15题以机器人、人工智能这一学界、社会前沿热点话题为中心,引导考生思考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第16题以考生所在的北京历史为考试题目。第19题则提供了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社会情境,引导考生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坚持稳中求进原则,体现守正创新精神

       第一,突出学科思想和方法,创新材料、设问形式,把实践能力考出来。第17题虽然设问采取了学生熟悉的评析形式,但题目材料形式和时间跨度上与以往不同,需要学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空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概括和说明。第18题信息丰富,思维力度大。第1问设问极具开放性,考生在充分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可以自选标准,给出划分阶段的两个方案。这鼓励多元思考,引导考生发挥问题意识,拓展其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第2问则要求考生整合分散在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提示历史教学既要重视通史体例下长时段历史演进,也要关注专题史史实梳理。

       第二,突出北京学生的特点,把创新精神考出来。坚持首都定位,体现北京特色,是历史试卷的追求。新时代下的北京,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与时俱进,正发挥着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功能。北京的历史教学也要注意结合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让学生了解北京、热爱北京。第16题即以历史上北京城与都的发展为题,由小及大,考查考生对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认识,进一步提升考生对北京、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把握时代脉搏,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 

第一,试卷与国家大政方针相结合,充分体现百余年中华民族的奋斗史。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东时提出了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的伟大号召。早在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时驻足于《建国方略》相关规划图前,感慨地说:“只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了。” 从1921年孙中山《建国方略》中对海洋进行一系列的设想,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中国人对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走过了一百年。第17题立足于此,以“经略海洋”为主题,选取地图作为主要材料,引导考生关注百年以来中国在海洋资源问题上的谋划与开发,有助于考生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加深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

       第二,引导考生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第10题引导考生认识到“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政治基础。第14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马克思主义形成与发展史的掌握。

 

具备全球视野,突出文明交流互鉴

第一,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中国创造性地为全球和平稳定与经济发展贡献出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第19题将中外历史有机结合,引导考生理解“和平与发展”对世界的重要性、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认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代表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对于世界的重大意义,思考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之问。

 

       第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历史中各文明之间既有冲突,亦有交流。第6题展示了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融入世界的曲折过程。第11题从两河流域文明出发,呈现世界古代文明的多元发展格局。第12题以拜占庭文化为核心,体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

 

总体上看,试卷坚持稳中求进,立意深远,视野开阔,布局合理,难易适中,形式多样,科学性与思想性并重,考查角度新颖灵活,体现了基础性、应用性、创新性、综合性。试卷具有良好的人才选拔效果,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2024年北京市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

            历史试题评析

 

 

突出育人导向,强调情境贯通,着重理解运用

2024年北京等级考历史试题在注重发挥历史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深入推进考试内容改革以及发挥考试导向功能、引导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方面特色鲜明。试题注重贯通意识、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现实意识,对于引导学生以历史的眼光观察世界,以历史的思维思考问题,以历史的语言阐释时代,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养、推进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注重发挥历史学科独特育人价值

 

 

       
试卷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和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有充分的体现。试题中丰富的素材蕴含了育人价值,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试题中融入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文化典籍、传统节日、历史人物等。这不仅考查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元素,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对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第1题以传统玉文化引入儒家仁智义礼等修身明德的追求。第2题体现了西汉在吏治和选官方面注重优抚老弱、廉洁尚贤的品质。第4题从《永乐大典》入手,通过明王朝盛世修书,探寻出时代进步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考试当天正值端午节,第20题提供了端午节从古代形成到当代“申遗”的材料,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独特品质的认识,使学生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现实意义。
 
2.凸显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试题着重考查了中国共产党从建立到新时代的奋斗历程,引导学生认识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激发其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第8题建党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工人组织,以及第9题中国共产党强调其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地位,考查了学生对党的群众路线、统一战线政策等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经验的理解。第14题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丰富和发展,考查学生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的掌握。第17题从孙中山对沿海港口建设的规划,到新中国对海洋开发的方针和成就,体现中华民族的百年奋斗史,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激发学生对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感。
 
3.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
试题引导学生理解并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第6题通过西方对中国引入《万国公法》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接受外来文化的艰难与复杂。第12题考查了拜占庭文化在世界的重要影响,体现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第19题考查了冷战时期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及我国对当代世界提出的“中国方案”,引导考生理解“和平与发展”这一主题的重要性,考查了学生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入理解,体现了中国在当代世界的大国担当意识。

二、深入推进考试内容改革

 

 

2024年北京市等级考历史试题命制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深入推进考试内容改革。
 
1.在试题内容选取上,突出历史的时代性与北京特色
试题紧扣时代主题,在内容选取上依据新课标和新教材,注重凸显历史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突出历史的时代性与北京特色。第1、4、20题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第8、9、10、17题凸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考查。第19题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时期世界人民对和平与发展的追求,加强学生对中国为解决人类面临共同问题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认识。第16题以“城与都”为主题,考查从唐到辽北京城的发展与演变,具有浓厚的北京特色。
2.在试题情境创设上,注重多角度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与素养
试题通过设置鲜活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情境相结合,多角度考查学生所具备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第10题通过中法建交的相关材料理解,加深学生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认识。第15题通过对人工智能发展演变的叙述,考查学生对人工智能的辩证认识。第17题运用图文材料综合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试题十分注重历史、现实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充分体现浓厚的家国情怀。第1题古代玉器、第4题《永乐大典》、第20题“端午故事”突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第8、9、10题则体现了对中国共产党革命与建设光辉历程的认识。
3.在创新设问方式上,凸显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和学科方法的灵活运用
试题注重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第7题通过对王国维研究商代历史所用方法的介绍,考查学生对考证方法的准确理解和认识。第13题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的影响的认识,考查学生对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相关知识的综合理解。第18题要求学生就英印关系的变化“选择两个不同标准,完成两种阶段划分方案,并分别说明理由”。第20题以“端午故事”为主题,要求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阐释端午节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特点”,考生既可以结合所学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本土性、包容性、传承性、凝聚性等角度阐释,也可以结合材料中相关信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体现的多样性、爱国性和连续性等角度阐释,这样的试题设问多元、开放,给考生答题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

三、发挥考试导向功能,引导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历史试题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指向标,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强化时空意识,注重素养培育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第17题以“经略海洋”为主题,将中华民国时期与新中国发展建设的不同时期进行了综合介绍,时间跨度长达一个多世纪,又引入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沿海港口建设规划示意图与中国当代海洋资源开发及成就示意图,将时间的广度与空间的宽度充分融入材料信息中。突出了历史学科的时空意识,体现出图史结合的重要作用。历史教学中既要注重通史教学,构建知识框架,又要建立起史实间正确的逻辑关系,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素养。
 
2.强化情境教学,有效整合专题
无情境不成题。试题设计中,材料选取的形式简明多样,情境渲染的效果明显。第1题,将问题设计定位于孔子对于理想人格的寓意与玉器的关联进行了情境化比喻。第11题,将思维角度有效融合于题干营造的情境化信息之中,需要对提供的古巴比伦诸多信息进行多角度的综合分析处理。中学历史教学应强化情境教学,通过设置具体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效解读,提高其历史代入感和参与感。
试题关注专题融合,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历史的认识。第2题的考查结合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基层地方治理的教学专题,第3题结合了法律与教化的教学专题,第18题“英国与印度”考查英印关系的变化,涉及到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这一重要专题中的关键问题。试题提示了专题教学的必要性和适度性。
 
3.强化贯通意识,感知时代脉搏
学习历史要贯通古今中西。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在考查中大多涉及到长时段、多层级的史实认知与理解。第16题将北京城从唐朝到元朝的发展历程相关联,第17题以经略海洋为主题,将民国时期与新中国史的发展贯通起来,第19题将二战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了关联。以上命题提示中学历史教学要有明确的贯通意识,注重提升学生对长时段、宽领域问题的认识。
学习历史需强调现实关怀。第9题中国共产党对于革命领导权的认识,第14题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进行的梳理考查,第15题将人工智能这一时代话题有效融入,第16题对于北京史的考查,第17题关于海权及海洋开发,第19题在国际和平与发展主题下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考查视角,都需要在课堂教学与学习的基础上,走进社会,关注时代聚焦,在现实中感悟历史,在历史中联系现实,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综上,2024年北京等级考历史试题整体上守正创新,试卷风格、结构、题型保持稳定。同时试题引用的素材丰富、鲜活,贴近时代;试题的设问平和,注重考查角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稳步引领和推进北京市中学历史教学改革。

 

 

点评专家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高级教师 郭井生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高级教师 赵文龙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高级教师 特级教师 冉 峰

北京市第二中学 高级教师 郝万清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高级教师 李鹏

 

责编丨云凯杰
复审丨李培       终审丨张雪莲
图片

作者:

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