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干部风采 | 堆龙德庆区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张立军:新时代医者担当与奉献
2024-06-19 15:08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来自河北大名的张立军,自小便怀揣着救死扶伤的梦想。大学毕业后,任职于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默默奉献,一路成长为骨科副主任医师。

2023年,当得知北京市第十批第二期援藏医疗队正在招募志愿者时,张立军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作为一名医者,不仅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更要有担当,为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于是,在那一年的八月,他踏上了前往西藏的援藏征程,担任拉萨市堆龙德庆区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

高原艰苦的环境中,面临着生活和工作上的诸多挑战,张立军从不言败,始终保持着医者仁心的本色,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当地患者带去希望和康复。他的故事,正是新时代医者担当与奉献的生动写照。

骨水泥表面技术拯救坏死性筋膜炎患者

刚到医院不久,医院收治了一位左小腿受伤的老年患者达娃。那天,达娃被家人搀扶着走进了医院。他的左小腿裹着厚厚的绷带,但血迹依然渗透出来,让人触目惊心。他的眼神里满是痛苦和无助,仿佛已经预感到即将到来的厄运。经过一系列检查,医生们发现达娃的左小腿伤口已经恶化,被诊断为坏死性筋膜炎。这种病症的治疗难度极大,多家医院都建议他进行截肢手术,以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达娃的遭遇让张立军深感同情。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他深知截肢对于患者来说意味着多么沉重的打击。这不仅是对身体的摧残,更是对心灵的折磨。他不忍心看到这位老人因为病痛而失去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张立军仔细研究了达娃的病情,发现虽然病情严重,但并非没有救治的可能。他想到了一种先进的手术技术——骨水泥表面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然而,这种技术在拉萨市还从未尝试过,风险较大。

在精心准备和细致操作下,张立军成功地为达娃实施了拉萨市首例骨水泥表面技术。手术过程中,他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将骨水泥精准地涂抹在达娃的伤口表面。每一刀、每一针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术后,达娃的恢复情况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原本以为需要长时间康复的他,却在短短几个月内就逐渐恢复了健康。他的伤口逐渐愈合,疼痛也减轻了许多。看着达娃一天天好起来,张立军的心中充满了欣慰和自豪。

重启骨科创伤手术

引领创新突破

放牧,无疑是西藏农牧民经济收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正因为西藏独特的地理特点,骨折成了农牧民多发疾病之一。然而,因为缺乏相关专业人才,堆龙德庆区人民医院已经长达五年没有进行过骨科创伤手术了。

对于骨折的患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们需要长途跋涉,前往拉萨市区寻找医疗资源。而市区医院常常人满为患,医疗资源紧张。每一次排队等候,都可能是对病情的一次延误,让患者和家属的心都揪得紧紧的。

张立军深知,对于骨折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每一刻的等待都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于是,张立军立刻行动起来。他迅速与医院领导取得联系,详细了解了医院的情况和困难。然后,他开始积极筹备手术所需的器械和耗材,指导供应室做好器械的消毒工作,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他注意到手术室里那台尘封已久的C-型臂机。这台机器是进行骨科手术的重要设备,但由于长时间没有使用,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张立军决定亲自修缮这台机器,让它重新焕发生机。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切准备工作都就绪了。张立军带领团队为当地患者进行了一场成功的骨科创伤手术。这次手术的成功,不仅解决了当地患者的燃眉之急,也为堆龙德庆区人民医院骨科创伤手术带来了新的开始。

手术后,张立军并没有停歇。他深知,拥有一批专业技能人才才是解决当前困难的最好方法,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当地医生进行骨科手术的操作和技巧,帮助他们提高手术水平。

随着时间的推移,堆龙德庆区人民医院的骨科创伤手术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骨折患者选择在这里接受治疗。

开放性损伤肌腱吻合重建技术

让康复之路变得更为宽广与顺畅

堆龙德庆区是进藏物资的重要中转站。近年来,随着区域建设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工人和物资在这里汇聚,堆龙德庆区也因此日渐繁华。然而,随着工地数量的增加,工地上的建筑活动也日益频繁,工人们在辛勤劳动中受伤的情况也愈发频繁。

这天,阳光洒在忙碌的工地上,工人们挥汗如雨,努力着完成手中的工作。突然,一阵惊呼声打破了这宁静的午后。一位工人在搬运重物时,不慎滑倒,手臂狠狠地撞在了旁边的铁板上。顿时,鲜血染红了他的衣袖,他的脸色也变得苍白。工友们迅速把他送到了离工地不远的堆龙德庆区人民医院急诊科。

正在值班的张立军迅速地为受伤的工人进行了初步检查和处理。凭借多年的经验,张立军决定采用先进的开放性损伤肌腱吻合重建技术来为他治疗。

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工人的伤势得到了有效的救治。

开放性损伤肌腱吻合重建技术以其精准性、恢复效果卓越、适用范围广泛、安全性高以及普及推广的重要意义等多方面的优势,不仅有助于恢复患者肌腱的原有功能,更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对周围组织的损伤,降低并发症的风险。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能够迅速恢复日常活动和工作能力,显著提高生活质量。

在张立军的带领下,开放性损伤肌腱吻合重建技术造福了更多患者,为他们的康复之路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推动复杂骨折手术及微创手术新进展

骨折,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插曲,但对于医生来说,它却是个需要细致入微、严谨对待的大问题。尤其是那些复杂、罕见的骨折类型,比如Galeazzi骨折,许多医生对此都知之甚少,治疗起来更是困难重重。

张立军明白,要想真正提高本地的医疗水平,就必须让更多的医生了解和掌握这些复杂骨折的治疗方法。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了这个重任。

他白天忙于手术,晚上则埋头于书海,研读各种医学文献,寻找最佳的治疗方案。他还经常与同行们交流心得,共同探讨疑难病例。

他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为Galeazzi骨折等复杂骨折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在他的带领下,堆龙德庆区人民医院成功开展了首例Galeazzi骨折切开复位接骨板辅助克氏针内固定术。

接下来,他又带领团队陆续开展了复杂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微创经皮钢板治疗胫腓骨骨折等手术。每一次手术的成功,都为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他赢得了更多的赞誉。

随着这些复杂骨折手术及微创手术等多项新技术的开展,堆龙德庆区人民医院的复杂骨折治疗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关注和学习这些新技术,开始更加注重手术的精细度和患者的康复情况。

创新治疗老年骨关节病

西藏干燥缺氧,老年性关节病发病率极高,许多老人都被关节疼痛所困扰,生活变得异常艰难。传统的治疗方法虽然有效,但副作用大,费用高,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农牧民来说,实在是难以承受。

局部封闭和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这两种技术在国内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具有微创、安全性高、费用低的优点,非常适合在西藏推广。怎样将这两种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应用于患者的治疗,成了张立军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他的努力下,通过反复研究论证配比,这项技术终于在堆龙德庆区人民医院得到了推广。现在,已经开展了100余例典型病例,每一个患者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那些曾经饱受关节急慢性疼痛折磨的老人们,现在病情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他们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每一次成功的手术都是对医院骨科发展的一次有力推动,每一次手术中都倾注自己的全部热情和精力,力求做到最好,是新时代医者应有的担当。”不仅如此,张立军和北京医疗援藏团队积极将北京市的先进医疗技术和丰富经验带到这片高原,与当地医务人员分享和交流。他们深知,“输血”只能暂时缓解病情,而“造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真正的进步不仅仅是靠个人的努力,更需要团队的协作和传承。因此,张立军和北京医疗援藏团队始终坚持“手把手、一带一”的传帮带精神,耐心细致地指导当地医务人员,帮助他们掌握新的医疗技术和知识,培养出一批批科室骨干,让他们真正成为能够独立开展医疗工作的专业人才。

在以张立军为代表的北京医疗援藏团队的努力下,堆龙德庆区人民医院的骨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支支技术过硬、业务精湛的医疗团队在这片高原上崛起,为当地百姓提供了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他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不仅赢得了当地百姓的赞誉和感激,也为拉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新时代医者的磅礴力量。


作者:

北京援藏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