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亨豫大”审美观的基础是写实的,此类作品大多出自宫廷画家之作,普遍出现于北宋末各个画科里,尤以山水画为甚,在此基础上追求“全而多”“大而长”的绘画构思和审美效果。
北宋 范宽《溪山行旅图》轴
宫廷生活上的“丰亨豫大”必然要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出来,在人物画和花鸟走兽画中均有鲜明的表现。如北宋人物画中的佚名(旧作徽宗)《文会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虽说是画唐代秦府十八学士,实为铺排当时上层社会雅集豪奢的庞大场景。徽宗(代笔)临摹的唐代《虢国夫人游春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也在发挥这种审美思想。在花鸟走兽画中的“全而多”“大而长”的构思较早出现在仁宗朝的赵克琼《藻鱼图》卷(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里,画中的各类游鱼,繁盛无比;萌发于英宗朝易元吉笔下的“百獐”“百猿”题材在北宋末达到了长足的发展,如宣和画院待诏马贲擅长以“百图”为题的动物画,曾“作《百雁》《百猿》《百马》《百牛》《百羊》《百鹿》图,虽极繁夥,而位置不乱”。
山水画中“丰亨豫大”的审美观是从雄壮之美渐渐演化出来的。在北宋初中期,表现雄壮之美的造型观念颇为突出,具有典型意义的是五代荆浩(传)《匡庐图》轴、范宽《溪山行旅图》轴(皆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等以直线外轮廓展现出碑状山体的雄强之美,到北宋中期过渡到郭熙《早春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优美。随着手卷不断延长,雄强之势渐渐淡化,曲线外轮廓展示出波状群山的优雅之美,最后进入到徽宗“丰亨豫大”的审美体系里,这种审美观在北宋后期基本上占据了宫廷绘画的核心地位。
五代至宋初荆浩、关仝、李成、范宽等表现全景式竖式构图的山水画依旧还有一定的生命力,但这种表现大场景的山水立轴无法横向展示绵延而雄阔的山水景致,致使在中后期的山水画坛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全景式大山大水开始横向展开,变成了手卷,画面效果是景深加大,层次增多,远近拉开。细微的点景人物和严谨的界画楼台与山水画联系得更加紧密,山水画家对季节、气候和朝暮的微妙变化把握得更为精到。燕文贵及其传人屈鼎的“燕家景”山水手卷继承五代至宋初李成的表现手法,多以尖顶造型的绵延野山为主题,喜用尖劲细腻的笔法铺展出群峰巨嶂,工致的界画水殿楼台隐绘其中,烟云绕溪,林木葱郁,山体重叠或绵延,做出了一定的艺术突破。如燕文贵的《江山楼观图》卷是现存最早的山水画长卷,界画走出了建筑题材的局限性,与绵延的自然山川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大增强了界画的艺术性。
北宋 郭熙(传)《云烟揽胜图》
以郭熙为代表的北宋中期山水画家表现出春季里不同的气候变化,加强了墨笔山水的写实技巧,深化了文人笔墨的动人意趣。如他的《早春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等从纵向加大了画面的景深,其《树色平远图》卷和当时受此长卷布局影响的北宋至金的《溪山秋霁图》卷(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等,渐渐铺写成横向展开北方全景式大山大水的手卷。
作者:余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