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上午,“来首师,YU未来—首都师范大学2024年校园开放日暨高招咨询会”在校本部田径场举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所有本科招生院系,参加了联合招生咨询活动,向广大学生和家长展示学校的教育创新成果及多元化的招生计划,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学校特色和感受学术氛围的机会。本次咨询会还特别布置了“弘扬攀登精神,勇担强国使命——首都师范大学改革发展成就展”,让考生和家长更加全方位地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
7:30,校园开放日正式开始。虽然天气炎热,但咨询会现场热度不减。前来咨询的考生和家长络绎不绝。首都师大操场上各专业展位前已经排起了长队,高三毕业生、高一高二学生和家长们纷纷从北京市各区赶来,了解今年首都师大招生的新政策和新特色。由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院、燕都学院、良乡基础学部联合组成的总咨询台负责招生就业、专业优势、人才培养与国际化、双培外培计划、奖助贷、研究生招生与培养等方面政策的解读。各院系印制了各具特色的招生简章、院系介绍、伴手礼等。老师们为考生和家长详细介绍院系特色、课程设置、国际交流项目等情况,同时,还对考生和家长的疑问,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10:00,本科招生信息发布会正式开始,大学生活动中心三层演播厅坐满了考生和家长。本科毕业生代表、教育学院姜雨辰,数学科学学院张鑫宇,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原昊泓为考生及家长分享了在学校的成长与收获,他们从学业发展、校园活动、取得的荣誉等方面做了交流。招生就业处处长臧强详细介绍了首都师大的基本情况、学科建设、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及招生录取基本情况。
为了使广大考生和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学校,首都师范大学还开放了校史馆、书法文化博物馆、图书馆、北京国家应用数学中心、部分实验室、智慧教室等场所供考生和家长参观。
2024年首都师大招生计划3021人,今年适当扩招,继续在全国29个省份招生。在京招生计划2108人,比去年略有增加,是双一流高校在京招生规模最多的高校之一。同时学校招生计划向优势特色学科和国家急需专业倾斜。
作为北京市属高校的佼佼者,首都师大今年提供了四个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渠道,加大了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招生和培养:推进和优化“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项目招生,加大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优化初等教育学院的招生和培养方式,推进公费师范生高质量的培养。
推进和优化“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项目招生
2019年教育部发起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旨在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一流基地,首都师大共有历史学、数学、中国语言文学3个基地入选,是北京市属高校唯一拥有该基地的高校。同时学校将进一步探索对优秀学生精准培养的有效路径,为北京乃至全国培养基础教育优秀人才。
加大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
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项目是经过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进行招生的项目,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通过优势学科强强联合,打破学科和专业边界、院系边界,培养具有跨学科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无论是就业还是深造,两个专业、两个方向的“双学士学位”,都能带来更灵活的选择和更多样的可能性。2024年首都师大有“世界史+外语”、“历史学(师范)+地理科学(师范)”、“考古学+地理信息科学”、“哲学+教育学”的4类11个双学士学位的招生项目。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跨学科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学习和发展机会。这种创新型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为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
优化初等教育学院的招生和培养方式
初等教育学院仅在京招生,目前有“敬修书院”“伯良书院”两个本科生书院。2024年,学院将进一步完善书院制改革,在小学卓越教师全科型培养方面做出调整。
“敬修书院”在创办三年的基础上,侧重小学文科类卓越教师培养,将学院的德育、英语方向本科生以及部分中文方向本科生调整到书院内进行招生。学生入学后的一、二年级,实施全科型培养,不分专业方向,给学生全面发展、自我选择、探索的空间;二年级结束后分流进行相关专业方向学习和研究。
“伯良书院”在创办两年的基础上,侧重小学理科卓越教师培养,将学院的科学、信息技术方向本科生、部分数学方向本科生调整到书院内招生。学生入学后的一二年级,实施全科型培养,不分专业方向,给学生全面发展、自我选择、探索的空间;二年级结束后分流进行相关专业方向学习和研究。
这种全科型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专业选择空间,有助于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适应未来教育需求的优秀教师。
拓宽师范生考研升学渠道 推进师范生高质量的培养
学校鼓励和支持师范生考研,师范生毕业当年就可以继续攻读北京高校全日制教育硕士和本校所有类型的全日制研究生。另外首都师大师范生实行免收学费的政策,毕业后双向选择到基础教育系统就业;同时师范生教师资格证实行免试认定(首都师范大学对师范生开展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可以免考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科目)。
(文/本报记者 郝彬;来源:现代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