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庄新城:2.86万亩!
2024-06-25 18:1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6月25日,是第34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土地日的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北京经开区”)自2021年承接并启动耕地保护任务以来,深度调研区域内现状耕地与潜力图斑,划定亦庄新城耕地保护空间,以镇为单位实施了约5900亩复耕任务,并督促各镇按季节播种,保证每亩农田都达到“出苗见绿”。今年,北京经开区将大力推动2000亩耕地提升改造工程,拟选取地块尽量集中连片、土壤基础条件良好、周边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区域,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点。

“严”字当头 守住“生命线”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全面落实耕地保护是严守耕地红线的战略之举。

在复耕过程中,北京经开区建立健全“市-区-镇”三级耕地保护机制,与市政府及区域内8个镇(瀛海镇、马驹桥镇、台湖镇、旧宫镇、亦庄镇、采育镇、长子营镇、青云店镇),分别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明确耕地保护任务范围及标准,要求属地政府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对村集体的统筹和管理,防范耕地流出流失,严守耕地规模底线。截至目前,亦庄新城现状耕地已经达到2.86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为1.83万亩,储备区耕地保护空间为0.09万亩。根据2023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1.9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及储备区已全部调查为耕地。

“红线”赫赫,离不开“严”字当头。多年来,北京经开区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牢牢守住耕地红线,不断强化耕地日常监管,并编制了全面覆盖225平方公里的《自然资源执法巡查工作方案》,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防止耕地流出。据统计,2023年至今,开发建设局共开展100余次巡查,发现问题160余项,均移交属地镇政府落实整改责任,并完成到现场复核抽查,杜绝“死灰复燃”现象发生。

目前,开发建设局正在依据新增耕地验收标准,严格新增耕地验收质量,把好新增耕地入口质量关,开展新增耕地验收,争取尽早产生一批新增耕地指标用于土地开发。

“融”字发力 打造“新名片”

在守住“生命线”的同时,北京经开区充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文旅规划、农业规划,因地制宜,利用复耕复肯地块打造了农文旅融合“新名片”。

盛夏时节,万物竞秀,广袤田野,生机勃勃。南海子公园熏风园(原公园二期)南门对面50亩左右的稻田画雏形初现。早在2023年,这里就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打卡,成为了具有特色的“都市农业新景观”。彼时,游人们登上稻田边的观光塔,走进养殖鱼和蟹的稻田间,感受登高观景看画、下水摸鱼捉蟹的闲趣。而稻田画就在南海子公园内约550亩复耕复垦地块中。

为了唤醒“沉睡”资源,打通农文旅融合路径,为宜业宜居绿色城区建设增绿添彩,北京经开区将农业生产与文旅观光结合,采用三色稻编绘城市稻田画,丰富耕地观赏性的同时,通过建设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培育稻鱼蟹种养新业态,进一步丰富了耕地功能,提高耕地利用值。作为北京经开区复耕复垦的生动缩影,南海子农耕地块中的稻田画铺陈了亦城独有的艺术底色,展现了亦城人精绣城市的智慧。从数量到数质并举,再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多年来北京经开区不断丰富着耕地红线的内涵。

“实”字落地 推进“高标准”

今年,北京经开区启动了2000亩永久基本农田提升改造工程。

“为坚决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北京经开区建立了长效工作机制。”据开发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北京经开区聚焦225平方公里内永久基本农田的改造升级工程,对照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对永久基本农田的灌排设施、地力水平等情况开展调研。目前,调研工作还在开展之中,预计今年三季度末完成。其间,将选取一批集中连片、周边市政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便于开展机械作业的地块,启动北京经开区2000亩耕地提升改造工程,打造区域高标准农田示范样板,力争达到“建一片、成一片、示范带动一片”的效果,全力推进北京经开区高标准农田的全面建设。

该负责人表示,今年北京经开区将持续做好耕地巡查,以更严、更实、更细的工作要求,高效推进耕地保护工作,坚决扛起耕地保护责任,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夯实粮食安全底线。

图片来源:北京规划自然资源、南海子公园

编辑:赵一炜


作者:

北京亦庄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