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中央音乐学院开设五年制的歌剧系。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他们朝气蓬勃,勤奋好学。1983年夏天,歌剧系毕业班演出歌剧《费加罗的婚姻》(又名《费加罗的婚礼》)中文版,这也是莫扎特歌剧首次在中国上演。
斗转星移,41年过去。当年风华正茂的学生们都已是花甲、古稀之年。今年6月17日,他们回到母校中央音乐学院,原班人马再度演出《费加罗的婚姻》中文版。同时,在这些前辈们的指导下,由在校生们组成学院组,也排演了这部西方经典歌剧,让《费加罗的婚姻》中文版薪火相传。
莫扎特歌剧中国首演
1983年,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姻》中文版在中国首演,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演出这部作品的是中央音乐学院歌剧系的毕业生们,因为历史原因他们是中央音乐学院第一届也是最后一届五年制歌剧系毕业生。当年在歌剧系任教的“四大巨头”——蒋英、沈湘、李维渤、王福增,都是中国声乐教育界的泰斗。此后,声乐系与歌剧系合并,成为声乐歌剧系。
年近80岁的指挥家吴灵芬,当年是歌剧系青年教师。她对这一届学生印象深刻,“他们大多是参加过工作又再回到学校的年轻人,能考上中央音乐学院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吴灵芬还记得,那时夜里十点多还时常有学生到她家里请教问题,“他们是我从教生涯中遇到的最刻苦的一届学生。”83届歌剧系毕业生张述洲说:“刚进校时我都23岁了,四肢都比较硬,但通过5年形体课的训练,到毕业时,不仅是我,我们全班几乎每一位同学都能下叉到底。”
“当年我们这一届21个人。刚好《费加罗的婚姻》中有11个角色,我们就组成了两组演员。”83届歌剧系毕业生、男中音歌唱家刘克清回忆,为了准备这部作品,毕业前三个学期老师们就带领他们排练,严格遵循音乐作业、戏剧排练、合乐排练、乐队联排、带装彩排的科学排演流程,并与中央歌剧院的导演、乐队、舞美、化装、舞台监督等诸方面人员合作,完成了这部毕业大戏。1983年5月,《费加罗的婚姻》先在中央音乐学院大礼堂演出三场,之后又面向大众演出了十余场。当时的国家和各级领导都曾亲临现场观看演出,中央电视台也对演出进行了录像播出。
歌唱家袁晨野当时在沈阳音乐学院读书,“那段时间每天新闻联播结束后,中央电视台都会播放《费加罗的婚姻》片段,我们会聚在有电视的房间里一起看、一起学,至今剧中的很多片段我都还记得。”
41年前还是学生的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周靖波,现场观看过《费加罗的婚姻》中文版首演,“那时候只有中央歌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过歌剧,但作品很少,能看一场歌剧很不容易。听说中央音乐学院排演了莫扎特歌剧,我就专程来看。”多年后他成了歌剧迷,尤其是国家大剧院成立后,几乎每部西洋歌剧他都会到场观看。此次原班人马再度演出《费加罗的婚姻》中文版,他再次来到现场重温,“41年,我和台上的这些演员一起见证了中国歌剧的发展。”
在观看歌剧首演后,时任中央歌剧院首席指挥、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的郑小瑛在题为《喜看歌剧新苗破土而出》的短文中写道:“期待着这些大有希望的‘苗苗’,戒骄戒躁,继续努力,茁壮成长。”而这些歌剧“新苗”也的确如郑小瑛希望的那样“破土而出”,在其后的几十年中成长为世界歌剧舞台上星光熠熠的歌剧演员。饰演费加罗的刘克清,1990年开始被奥地利蒂若尔国家歌剧院及德国萨尔州国家歌剧院聘为独唱演员,连续十个演出季参与歌剧演出。饰演伯爵的章亚伦、饰演伯爵夫人的吴晓路,都在中央歌剧院担任主演多年,并在众多国际声乐大赛中获奖。饰演女管家玛切丽娜的程桂鲜在德国汉堡国家歌剧院工作了三十余年。“他们是我国第一代经过专业培训的歌剧人才,《费加罗的婚姻》也是中国第一届歌剧系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示。”郑小瑛说道,“这部歌剧凝结了老一辈歌剧人的心血,也开创了新时代中国歌剧事业发展的全新局面。”
原班人马复排《费加罗的婚姻》
“2019年,我在90岁生日的时候举办了一场讲座。”郑小瑛回忆,这次讲座中,如今在厦门工作的章亚伦和吴晓路献唱了当年他们在《费加罗的婚姻》中的唱段。
“时隔这么多年,他们还能对唱段记得清清楚楚,还能唱得那么好,让我产生了组织大家复排这部歌剧的念头。”有这样念头的不仅是郑小瑛,还有刘克清。当年他是83届歌剧系的班长,“我想,如果能在我们毕业40年的时候,大家再演一次《费加罗的婚姻》该多棒啊。”于是他开始联络昔日的同学,大家听到这个想法都表示愿意参加。“让我特别感动的是,没有一个人问我复排有没有演出费,很多身在海外的同学表示,义不容辞,如果能复排自己一定参加。”
复排计划因疫情按下了暂停键。2023年,国际航线恢复正常后,郑小瑛、刘克清等人把复排《费加罗的婚姻》再次提上日程。这次复排由郑小瑛担任艺术总监,并亲自修改《费加罗的婚姻》中文歌词。曾多次担任歌剧导演的刘克清主动请缨担任复排导演。一直在京工作的赵燕海人脉广、热心肠,他通过各方渠道找到了1983年演出时的录像。大家根据当年的视频进行复刻,让此次复排工作进展顺利。郑小瑛找到《费加罗的婚姻》中文版首演时的指挥吴灵芬,再次指挥这部作品,并将复排该剧的好消息告诉了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俞峰不仅表示大力支持,还提出从央音声乐歌剧系选一批学生同步排演《费加罗的婚姻》中文版,将这部承载央音历史的作品传承、发扬下去。
2023年,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的工作人员将乐谱、台词发给大家,提前做音乐作业。今年1月,原班人马在厦门集结,开始了第一轮排练。刘克清、程桂鲜特意从德国赶到厦门,张述洲从日本回国。程桂鲜表示,“我一直为自己是歌剧系的毕业生而骄傲。能回国见到老同学,一起排演我们当年演出的作品,意义非凡。同时,也是歌剧艺术的魅力把我们重新聚在一起。”前后三个阶段的密集排练,每天排练时间都在8至12小时。排练期间,当年饰演苏珊娜的两位女高音先后因身体原因无法完成整部歌剧的演出。刘克清从学院组的两位苏珊娜饰演者中选中硕士一年级的周艺婷加入校友组共同演出。
回到母校汇报演出
今年5月10日,复排的《费加罗的婚姻》中文版在厦门首演,之后又在福州演出。吴灵芬感叹:“41年后再次见到他们在舞台上,让我看到了他们艺术上的成长,特别是在世界各地歌剧舞台上摸爬滚打后,他们对音乐的理解更加深入,娴熟地运用音乐诠释人物,在音乐中完成舞台调度等。能与他们再次在一起完成这部歌剧,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此次该剧回到中央音乐学院演出还具有一重纪念意义。中央音乐学院1949年开始筹建,当年11月17日正式开课。今年年初,中央音乐学院将每年6月17日定为“校庆日暨校友返校日”。未来每年的这一天学院都将举行庆祝活动,也欢迎历届校友在这一天回到母校重聚。首个“校庆日暨校友返校日”当晚,《费加罗的婚姻》中文版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上演,校友组担任主演,吴灵芬指挥;6月18日晚的学院组演出,由在校生孛儿只斤·艾斯伲勒指挥,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中央音乐学院合唱团参与了两场演出。无论是校友组还是学院组的演出,郑小瑛都开启了“郑小瑛模式”,在每一幕演出前为现场观众导赏,对重点唱段进行介绍。
6月17日晚,俞峰与歌唱家袁晨野、殷秀梅、迪里拜尔,以及大批老校友到场观看演出。台上10位老校友平均年龄68岁,但在现场完全没有扩音设备的情况下,全场都能清楚地听到他们的演唱;在表演和对舞台的把控上,他们也展现了实力和经验。41年前现场观看过《费加罗的婚姻》中文版首演的乐评人李澄演出结束后很激动,“没想到中文版的很多唱词我还记得,甚至哪里做了新的修改我都知道。章亚伦的伯爵、吴晓路的伯爵夫人还是那么精彩迷人,刘克清的费加罗真的是太熟悉、太亲切了,一切就像昨天发生的事儿一样。”山西大学特聘教授、歌剧音乐剧理论家满新颖表示,“这些高龄艺术家们的状态让我深受启发,人就要有状态,要有精神。从老一辈艺术家身上,我也看到了敬业与自律。”
“中文歌剧真的太有魅力了”
6月18日下午,央音声乐歌剧系会议室,校友组的所有演员、郑小瑛与声乐歌剧系负责人、学科带头人等进行了深入交流。郑小瑛为声乐歌剧系的老师们介绍“洋戏中唱”,并现场播放了多个演出片段。她表示,现在的学生们虽然有很强的语言能力,能唱多种语言的原文歌剧,但对用中文演唱西洋经典歌剧也应该了解并亲自尝试一下,“中文演唱歌剧才更能贴近中国观众。”
的确,此次排演中文版《费加罗的婚姻》不仅让参演的学生体会到了中文演绎经典歌剧的优势,很多观演的学生也感受到了中文演绎西方歌剧的特别之处。王鹏、唐薇琪、吴思勉都在学院组中担任重要角色。由于早已学习过原文版歌剧,最初接触中文版时他们都有些不适应。但随着排练的进行,很快他们就感受到了用中文演唱的好处。王鹏表示:“排练让我们对整部作品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了深入了解。以前即便做很细致的准备,逐句了解自己和同伴的唱词意思,也与直接听到中文不一样。我们的身体动作、眼神都会根据中文歌词的内容立即产生细微变化。”唐薇琪也表示:“声乐歌剧系的很多同学都说,开场时听到自己熟悉的唱段不是意大利语而是中文时都觉得有点奇怪,但第一幕还没有结束时就已经忽略了语言,完全沉浸在演出中了。”
在校友组中饰演苏珊娜的周艺婷表示,自己虽然多次演出歌剧,但父母从来没到现场观看过。而《费加罗的婚姻》在厦门首演时,父母及家里十余位家人、朋友特意从湖南到厦门观演。“以前我叫他们来北京看我演出,他们总说‘去了我们也听不懂’。但这次他们不仅来看《费加罗的婚姻》中文版,还很喜欢这样的形式,甚至亲戚家7岁的小朋友都看懂了。”在学院组中饰演费加罗的赵梓岐也通过演出中文版歌剧收获了前所未有的体验,“《费加罗的婚姻》是一部喜歌剧,其中有很多笑点。我饰演的费加罗的台词中有很多‘包袱’。用中文说出来或唱出来,我在台上就能听到台下观众的笑声,能直接得到观众的反馈,这种体验感特别奇妙。”校友组中饰演花匠的张希全是香港教育大学教授,同时也是一位配音演员,他在排演中主要帮助学生们能自然地说出台词。前辈们对在校生的倾囊相授,也让每一位参与演出的学生心怀感激。
央音声乐歌剧系主任谢天表示:“此次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们通过向前辈们学习,复排演出了《费加罗的婚姻》。这是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教育连续性和发展性的体现,也是中国歌剧的薪火相传。”
纪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