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和“推进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性。在当前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核心力量。它不仅具有重塑教育体系与生态的潜力,而且正在引发教育数字化的崭新趋势。作为数字技术发展的高级形态,生成式人工智能要求教师提升自身的角色素养,并激发角色创新的潜力。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数字信息技术的结合,正在引发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在这一过程中,智能技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让教师面临着角色重塑的问题。这种角色的重塑不仅将教师与智能技术紧密结合,而且为教育数字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方向。
教师角色的现实挑战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知识的呈现和传播方式较为单一,教师通常扮演着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其“知识权威”的地位极少受到挑战。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教育领域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被彻底改变。通过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手段,教育资源得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资源库。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学校教育、社会实践和虚拟世界紧密相连,构建了一个无边界的生态场域。在这个场域中,信息可以快速流动,从而实现虚拟与现实空间的有机融合。因此,现在的课堂教学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环境,而是呈现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不仅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和便捷的学习方式。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教育的生态正在发生变化,教师能否有效地利用智能技术,以及技术是否能够恰当地融入教学过程,都成为衡量教师数字化角色素养的重要指标。
教师被赋予传授知识和传播文化的重任,这一角色使其成为社会期待的象征。然而,教师长期形成的角色形象和教育观念,以及教学的惯性,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农业社会时期,教师被视为道德榜样。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教师的功能逐渐技术化,变成了学校生产线上标准化的一员,而学生则被塑造成统一的“规范”个体。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教师的角色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智能素养,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角色转型,以适应智能时代的教育需求。同时,学校和教育部门也需要为教师提供支持和资源,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教师应该成为智能教育技术的引领者和推动者,而不是仅仅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维护者。在智能教育的未来场景中,“能者即为师”将成为师生角色的全新定位。这意味着,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协同探索和创新的伙伴。现实中,许多教师难以跟上智能社会的快速变革,仍局限在静态的工具化教学者角色之中,在智能素养方面还有待提升,这对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局限。
教师角色的重塑机理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视域中,教师的角色变得多元化和复杂化。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递者,而是引导者。他们需要在与智能技术的互动中,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标,创新性地引领智能技术在教育和教学中的应用。在万物互联的智能社会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重塑社会场域的面貌。这种先进的技术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还极大地影响了教育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分析大量数据、创新内容,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个性化学习机会,使得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教师需要在与智能技术的互动中不断重塑自己的角色,以适应未来智能社会的发展需求。通过融合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在智能技术的引领下,教育领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不仅教育形式和内容有了多维的发展,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也经历了全新的生态重构。然而,无论技术如何演变,教育的核心目标和真谛始终不变。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核心在于精密的程序化设计与大数据算法模型,但在应用过程中,偏见和鸿沟、黑箱问题、算法简化等风险也随之而来。这些问题可能导致学生的同质化,甚至最终让教育受到算法的控制。因此,教师应回归教育的本质,将“教人成人”作为教师角色重塑的逻辑起点与价值追求,避免陷入单纯“规格化”“技术化”的教学角色。教师在智能教育时代应扮演更为复杂和多元的角色,他们需要在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互动中,保持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尊重。教师应该利用智能技术提供的学生数据分析,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从而在教学方法和内容选择上作出个性化的调整。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和批判地接受智能技术带来的信息,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筛选和处理信息,发展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当前的教育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其他前沿信息技术的融合正在催生一场教育模式的革新。这种融合创造了一个新型的教育生态,其核心是由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师以及学生构成的互动网络。人机协作的“智慧共创”模式要求教师和智能机器各自发挥其独特优势,共同推动教育从传统的智能阶段向更加智慧的阶段转变,从而激发教育的创新潜力。在这个新型教育场域中,教师的角色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者,他们更像是学生的智慧启迪者和成长引路人。教师作为智能技术的运用者,要理性地评估智能技术所赋予的教育优势和价值,在与技术的互动中展现自身的人文关怀、智慧及创造力,同时对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保持警惕。
教师角色的重塑路径
在教育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对教师的角色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数字能力,理解和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以便能够把握个性化的学习机会,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教师需要掌握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核心技能,包括数据分析、算法理解和机器学习等。这些技能将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利用智能工具来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体验。同时,教师也应成为智能教育环境中的引导者和决策者,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经验来指导学生,并确保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此外,教师还应关注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挑战,如隐私保护、算法偏见和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等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以确保教育公平和质量。
在不久的将来,学校教育将迈向一个充满活力、和谐共生且不断创新的发展新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扮演关键角色。为此,教师必须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深刻的理解,并主动推进其与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智能化的教育生态中,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掌握利用智能技术进行教学和学习的方法。这不仅要求教师成为智能教育应用的积极探索者和创新者,还要求他们引领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这一过程不仅强化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且为教育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新的教育模式中,教师需要成为智能教育应用的积极探索者和创新者。他们应该主动学习和掌握新的智能教育技术,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教师还应该通过研究和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智能时代的要求。
在智能社会的浪潮下,教师的角色正在经历一场革命。生成式人工智能并不是要取代教师,而是作为强大的工具,支持和增强教师的能力,实现人机共生的新型教育模式。教师必须不断推动自身的角色创新,积极促进教育体系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这不仅是为了应对智能技术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更是为了把握住这些技术带来的机遇,使之服务于教育的本质目标。教师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使命是双重的:既要成为智能技术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又要保持教育的本质,确保技术的发展与学生的全面成长相辅相成,走向更加智能、更加人性化、更加高效的教育未来。
(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研究员)
作者:郭海洋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6月28日第29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