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可是,明朝共有16位皇帝啊,为什么这里只有十三个陵呢?
这是因为第一个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第二个皇帝,朱元璋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被他叔叔朱棣赶下了台,据说出家当了和尚,不知其所踪。第七个皇帝明代宗朱祁钰因夺门之变临死被他哥哥明英宗降为成王,葬在西山(现某干休所内)。除此以外,从永乐帝朱棣到崇祯帝朱由检的13个皇帝都葬在北京昌平,因此称他们的陵为明十三陵。
明太祖朱元璋
建文帝朱允炆
明代宗朱祁钰
举世瞩目的明十三陵作为京北奇观,还有哪些文化特色值得探寻?小编带您走进明十三陵,感受建筑奇迹的魅力。
自永乐七年五月起用,直到安葬崇祯帝后结束,是全球保存最完整的皇陵墓葬群之一。2003年7月3日,与清东陵、清西陵等明清皇家陵墓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十三陵之首
长陵是十三陵中建造最早、建筑规模最宏大、建筑用料最精细的一座皇帝陵寝,是明十三陵之首。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依山而建,居高临下的长陵为诸陵之中心,其他陵寝在其四周围之而建,并自成体系,各有格局。长陵整个陵园用围墙环绕,包括陵门、神库、碑亭、祾恩门、棂星门、宝城、明楼等。其中最有名的便是祾恩殿,它是明朝时帝后陵寝的主要建筑之一,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取“九五”之意。殿内装饰古朴大气、庄重肃穆,殿内木结构皆为金丝楠木构之,突出皇家之威仪。它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虽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但依旧安稳如初。
十三陵“千古风水之谜”
明十三陵始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为了求得吉祥的墓地,明成祖朱棣皇帝命风水师在现在的北京昌平区找到了这一片山地,经朱棣亲自勘察确认后并封为天寿山,朱棣死后葬于此地。以后的十二代明朝皇帝也相继把陵墓建造在这里。
十三陵所处的地形是北、东、西三面环山,南面开放宽敞,山间众溪汇于陵前河道后,向东南奔泻而去。尤其是长陵位于来龙的正脉,陵前6公里神道两侧有两座小山,东有蟒山形成龙山、西有虎峪山作为虎山,位于天寿山南面相对而峙,温榆河与其它小河蜿蜒往东南方汇聚成一湖泊,解放后已建成十三陵水库,龙盘虎踞把守着十三陵水口,重峦叠嶂、如拱似屏、气势宏伟的帝王陵墓符合背靠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的四灵方位风水格局,也是中华风水文化极致的表现。
十三陵随葬品中的“国宝级文物”
十三陵定陵地宫里出土的文物共有3000多件,其中有着许多国宝级的精品。
金翼善冠
此冠用极细的金丝编织而成。下缘内外镶有金口,冠的后上方有两条左右对称的蟠龙于顶部汇合,龙首在上方,张口吐舌,双目圆睁,龙身弯曲盘绕。两龙之间有一圆形火珠,周围喷射出火焰。此冠制作工艺技巧登峰造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是至今唯一发现的皇帝金冠。
凤冠
定陵出土的凤冠共有四顶,分别是“十二龙九凤冠”、“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和“三龙二凤冠”。四顶凤冠造型奇巧,制作精美,并饰有大量的珍珠宝石。
冕旒冠
皇帝祭天地、宗庙、社稷等大典时戴用的礼冠,为礼冠中最贵重者,定陵共出土两顶。
黄金酒壶
明神宗朱翊钧专用的黄金酒壶,在当时也叫做酒注。
万历皇帝玉带
白玉革带是系于袍最外的一种代表身份地位的饰物,以玉带最为珍贵。
十三陵上空的“飞翔精灵”
在明十三陵景区有这么一群“小精灵”,雀跃活泼,似乎从不停歇,它们叫做“北京雨燕”。是北京市一级野生保护动物,被称为北京的“文化名片”。
不知从何时起,这种飞行迅速的鸟儿在皇陵里安了家。原来,明十三陵景区生态环境良好、自然风光优美,吸引了这些小家伙的驻足。每到春夏季,北京雨燕簇拥在长陵的周围,曼妙的身影点缀着皇陵的上空,它们时而高空盘旋,时而发出清脆低鸣,为这座古老的皇家陵寝,又增添了几分神韵,带给游客们不一样的游览体验。
明十三陵的建造讴歌了墓主人的丰功伟绩,更向世人展示了我国灿烂历史文化的丰厚内涵。使我们仿佛又看见那个曾经盛极一时的明王朝,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想要了解大明的历史和文化,敬请期待2024明文化论坛~
图文来源:北京昌平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