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把佩剑,长90厘米,宽3.5厘米,厚1厘米,虽非名家打造,亦不削铁如泥,却在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战场上与侵略者针锋相对,刺刀见红,带着民族仇恨扬眉出鞘,在敢死队长万羽的手中风驰电闪,威 风八面,演绎出奋勇杀敌、血溅征程的可歌可泣。
万羽,别号靖球,湖南武冈人。生于1904 年,自幼练拳习武,身手不凡。年少时其父遭恶人毒打呕血身亡,他疾恶如仇,五天内手刃凶手,并在现场刀刻“万郎为父报仇”六字。
1926年,身材魁梧的万羽报考黄埔军校,成为第五期步兵科第二队学员,次年参加北伐,任游击队班长,奉命潜伏敌占区。他扮作樵夫,将偶遇之敌诱入破庙,杀敌骑兵,俘敌上校。军校毕业,经见习即任少尉排长。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之时,已在国民政府警卫第二师八团十三连担任上尉连长的万羽义愤填膺,既为十九路军的英勇抗战拍手叫好,又为自己不能上阵杀敌焦急万分,多次找营长、团长强烈要求参战。在大批爱国军人的推动下,师长俞济时致电蒋介石,要求率部增援淞沪战场,众多其他高级将领也力主抗日,纷纷请缨。
此时的淞沪战场硝烟滚滚,十九路军浴血奋战,顽强抵抗,坚守阵地,寸步不让。上海人民支持抗日热情高涨,军民联手同仇敌忾,使日军“四小时即可了事”的梦想成为泡影,不得不增兵换将。2月6日,日军第二十四混战旅团九千人抵沪,行将大举进攻吴淞。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在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有限度地调动部分中央军投入淞沪抗战,由警卫第一师改编的八十七师进驻昆山,由警卫第二师改编的八十八师赶赴南翔。改任第八十八师五二八团十三连上尉连长的万羽也随部开赴。临行之际,他穿上在重要场合才穿的大礼服拍了照片,还请来画家为他画了肖像。他把照片和肖像交给妹妹,并对妹妹说:“善藏此像,此乃英雄之遗像矣。”妹妹一听,放声大哭,泣不成声。可万羽却一脸笑容,坦然置之,轻松地走出家门,跃马扬鞭,奔向保家卫国的战场。
2月14日,南京政府军政部颁布命令,以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两师及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合编为第五军。由张治中任军长,隶属第十九路军总指挥部。2月16 日晚,蒋光鼐、张治中在南翔会见,张治中当即接受了淞沪战区的军事部署。按照这个部署,八十八师在进入淞沪战场后负责防守庙行,万羽所在的五二八团和工兵营为预备队,驻守于庙行以北。
2 月中旬,在张华浜登陆的日军第九师团即准备向庙行发动进攻,企图以放弃闸北(庙行之南)吴淞(庙行之北)而实施中央突破,于是日军久攻不下的闸北,吴淞战事趋淡,而庙行却成了中日交战的主战场。
2月20日,庙行战役打响,日军的飞机大炮对八十八师的防区进行狂轰滥炸,地面部队的冲锋一浪高过一浪,却始终未能突破守军阵线。21 日晚,万羽所在的预备队出动了10多个连的兵力向敌军前沿阵地突然袭击,以迅雷不及之势攻其不备,打得日军抱头鼠窜,狼狈不堪。
2月22日凌晨1时,日军约2万人向庙行反扑,战况空前激烈。庙行南侧的麦家宅阵地被敌突破,大量日军蜂拥而至,庙行主阵地危在旦夕。万羽所在的预备队再次出动,向敌突入区进行反攻,阻敌于庙行主阵地外围。血战直至中午,与敌形成相持,在对垒中稳定了阵线。
2月22日夜,万羽率敢死队袭击庙行车站。在夜袭中与日军遭遇,双方展开了激烈战斗,你死我活的较量达白热化,由远战变成近战,由枪战变成 拼刺刀。面对穷凶极恶的豺狼,万羽面无惧色,抽出佩剑与之抗衡,左冲右突越战越勇。一名日军曹长在他的剑下血肉横飞,一名日军少佐也成了他的剑下之鬼。可不幸的是英勇善战的万羽也在激烈的战争中中弹,壮烈牺牲。万羽牺牲后,他的战友继续着与日军的殊死搏杀,直至取得了举世闻名的 “庙行大捷”。
一·二八淞沪抗战结束,就在万羽牺牲的地方,开辟了一·二八纪念路,筑成了无名英雄纪念墓。1996 年万羽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他的佩剑也成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永远珍藏的文物。
本文摘自《中国纪念馆珍贵文物故事》
作者:潘德龙(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