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爱乐的“浪漫之夜”|乐评
2024-07-05 10:4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自千禧年成立以来,2023-2024音乐季已经是中国爱乐乐团和艺术总监余隆携手度过的第23个音乐季了。6月29日晚,在中国爱乐音乐季闭幕音乐会上,余隆携手乐团与小提琴家宁峰、钢琴家张昊辰合作,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了戈德马克的《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勃拉姆斯《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为爱乐者营造了一个无可挑剔的“浪漫之夜”。

匈牙利作曲家、小提琴家卡尔·戈德马克这个名字或许并不尽人皆知,但他那部技巧高超、作于浪漫主义高峰期的小提琴协奏曲近年来正走进人们的视野。作为19世纪众多在维也纳以乐谋生的音乐家之一,戈德马克虽小提琴技艺高超,但作曲、配器等则以自学为主。1877年创作的《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作品28)有着较为传统的创作构思:作品采用快-慢-快三乐章的常规格式,突出独奏乐器,乐队声部以陪衬为主,音乐织体较为单一。

当晚,在简短的15小节引子过后,宁峰以厚重且明亮的音色奏响了作品于a小调上的第一主题;乐队与此同时“退至幕后”,安静、稳定地支撑着优柔的旋律声部。与当今多数小提琴独奏家相比,宁峰当晚的站位相对靠后——位于首排小提琴声部的第一、第二谱台之间,而不是“鹤立鸡群”——站在舞台最前端。

宁峰不当“绝对主角”,或许对于这部作品来说不是最好的选择:首尾乐章以独奏者炫技为首要目的;而抒情的行板乐章,独奏声部也有着最为复杂、最具表现力的音乐织体。他置身于乐团成员中,多数情况下以无可比拟的技巧与卓尔不群的音色游走于音乐之间,然而个别走句还是被乐队所淹没。作品末乐章“提前”了的华彩乐段,以及乐队主题回归时小提琴声部演奏的一连串分解和弦,不禁使人联想到流传更广的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后者曾短暂师从于戈德马克),而这些乐段也被宁峰以近乎完美的完成度展现出来,令人赞叹。

在欢呼声中,宁峰加演了巴赫《g小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的首乐章(柔板)和帕格尼尼《降E大调随想曲》(作品1之17),刚柔并济,张弛有度,再次博得满堂彩。

下半场的勃拉姆斯《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878年至1881年间,是一部浪漫主义协奏曲体裁的代表作,自1881年首演至今仍活跃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这部时长近50分钟的钢琴协奏曲与上半场那首隶属“保守派”的“小协”形成鲜明对比。首先,作品打破了传统协奏曲的三乐章结构,采用四个乐章:第二乐章一反常规行板模式,被一首快速的、庄严的谐谑曲所替代;行板则后延至第三乐章。其次,多样化的创作思维时常展现:旋律常由乐队声部承担,如首乐章的圆号、三乐章的大提琴等。再次,尽管技巧艰深,但钢琴声部并不给人以炫技之感。这些手法的使用为传统的协奏曲模式增添了别样色彩,音乐听上去也更加生动、舒展。

张昊辰当晚的演奏令人钦佩。他技巧娴熟,将多处高深乐段演绎得淋漓尽致——钢琴在他手下像是交响乐队一般,层次分明,与余隆麾下的乐队相互交映,相得益彰。第四乐章中,5个主题灵动地穿梭在钢琴与乐队之间——他们融为一体,行进间步履一致,在乐段、乐句交接处时自然且富有乐感,现场聆听效果极佳。在65小节处的第三主题使用了勃拉姆斯音乐中常见的“匈牙利节奏”,由管乐声部奏出,弦乐声部承接。乐团在此好似脱离了小节线的束缚,乐句自由富有延展性,声部间的呼应如同对话一般,活灵活现。提及遗憾,在我看来,下半场美中不足之处在于行板乐章中大提琴主题音色相对沉闷,与钢琴轻盈且明亮的旋律不甚匹配,二者并未“同频共振”。当然,这丝毫没有影响作品的完整性,末乐章庄严嘹亮的降B大调和弦过后,欢呼声回荡在音乐厅里。

加演曲目是勃拉姆斯作于晚年的《降E大调间奏曲》(作品117之1)。人们屏气凝神,聆听着张昊辰手下每一处乐句的诞生与消逝,回之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安子诚/文

韩军 罗维/摄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