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是传统演唱艺术的优秀传承人|争鸣
2024-07-05 10:5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郭德纲 ©东方IC

郭德纲是知名的相声艺人,这一点很多人都知道。郭德纲是传统演唱艺术的优秀传承人,这一点很多人都不知道。

郭德纲的德云社还有麒麟剧社、鼓曲社两个子公司。鼓曲社不用多说,“鼓曲”是说唱故事(往往使用到鼓这种节奏乐器)曲种的总称,自然可知鼓曲社是在传承中华曲艺。麒麟剧社的“麒麟”是什么意思?实际上和郭德纲的儿子郭麒麟(原名郭奇林)关联不大,而是取自京剧大师“麒麟童”周信芳。郭德纲痴迷麒派艺术,于2018年拜师麒派名家赵麟童,今年初则出任北京国粹艺术传承促进会麒派艺术研究委员会会长,为推动麒派艺术的传承发展出钱出力。

对于郭德纲的京剧演唱水平,京剧界并非全然认可。有人说郭德纲唱的京剧具有梆子味儿,这也不是全无道理。郭德纲先学评书又学相声,却没有戏曲科班的经历,落魄时期有过与人搭班唱河北梆子谋生的经历。也有人说郭德纲是京剧的“高级票友”,这也有道理。但不要小看票友的作用,他们推动剧种发展的例子比比皆是,譬如陈彦衡、张伯驹、白先勇,还有以“汉字排版”闻名遐迩的王选院士,等等。郭德纲不仅创办麒麟剧社,而且亲身上阵排演京剧《济公活佛》、评剧《打狗劝夫》、河北梆子《辕门斩子》、京梆“风搅雪”《薛刚反唐》等,还以年过半百之躯在舞台上表演戏曲绝活“僵尸摔”……在戏曲“引流”方面郭德纲作用很大。

郭德纲的相声作品中也有很多戏曲唱段,毕竟相声不仅有“说”,还有“学”“逗”“唱”其他三门功课。相声中的唱戏属于“学”,即学唱、模仿戏曲名家的演唱。相声的“唱”特指太平歌词,太平歌词是“撂地儿”相声艺人正式演出前在人来人往的街头招揽观众的主要手法,当然也可以融入正式演出。不过上世纪40年代后,太平歌词已罕有演出。太平歌词2009年被列入北京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郭德纲所会的太平歌词大概不会比王双福等传承人更多。不过就传播力度而言,郭氏确实要高出不少。

传统汉语常见“演唱”一词,但难见“歌唱”一词。为什么?因为传统歌唱往往和表演密不可分,表现更为立体。比如,太平歌词就不是干唱,而是唱者手拿玉子来伴奏。玉子就是两片竹板,据传是“御赐”的讹音。不管传说真假,玉子的加入都使太平歌词的演唱更为生动、活泼、综合,其使用也十分方便。我们都认为郭德纲是“靠嘴吃饭”,但他的玉子演奏其实很厉害,手巧声变,显然下过一番苦功夫。

中国传统演唱艺术有一种集唱、念、做于一身的“叫卖调”,现今也可以说已经失传。我是民族演唱艺术爱好者,不过以前只能找到书本上有叫卖调的介绍,却很难找到声音资料,不料却在郭德纲《学叫卖》《叫卖图》等相声作品中先闻其声。现在网络上也可搜到叫卖调的音频视频,恕我孤陋寡闻见识浅,整体来说还是觉得以郭氏为佳。

单就歌唱而言,郭氏也称得起掌握和发扬了汉语的语音特色,彰显了汉语歌唱的个性和魅力。

第一,郭德纲继承了“吟唱”传统。汉字是自带声调的语言,这和西方无声调语言截然不同。声调具有起伏,所以汉语歌唱要以字行腔,是说和唱的结合,而不能像西方语言那样以腔行字。

第二,郭德纲的演唱是“情本体”。他可能不懂乐谱,反而更能符合中国的传统演唱美学: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而嗟叹,嗟叹不足而咏歌,咏歌不足而舞蹈。所以,郭氏演唱有语气,有语调,有语势,而不只是“音本体”的声音洪亮、音高必合阶状规矩。

第三,郭德纲的演唱分得出字腔和过腔。按照西方语言学理论来计,一个汉字乃是一个音节,但汉字的这一个音节与西语的一个音节其实大为不同,在歌唱中可以延续很长时间。这时候就不能再按照声乐界的“咬准字头,拉长字腹,收好字尾”行腔,而是先完成字腔,收好字尾,再有婉转则重复前字的韵母。这样的汉语歌唱才有关节,而不是囫囵吞枣。

第四,郭德纲的字腔和过腔还有切音。传统汉语以“反切”来为汉字注音,字的读法实为几个字相拼,比如“郭”字拼读乃为“歌-乌-哦——郭”。在演唱中,如果一字婉转,则需将一个字音切为几个字音,如此方清晰、利落,否则就成了“棉花腔”或者书法界所贬斥的“墨猪”。这在明代沈宠绥《度曲须知》中有述。

第五,郭德纲的演唱注重鼻韵。汉语和意大利语不同,更常见辅音结尾,并且结尾辅音都是鼻韵母。所以中国传统音乐学者钱茸说“鼻韵是汉语歌唱的特色”。郭氏没有受到声乐界“鼻音是毛病”的影响,常用鼻音,尤其是闭口鼻韵的拖腔很有味道,比如他演唱的太平歌词:“元末江山论兴旺,群雄聚义舞刀枪,张士诚陈友谅兵强壮,安徽还有那朱元璋。”

第六,郭德纲的演唱有连也有断。现在我国声乐界讲究连贯(legato),但清代徐大椿却指出我国歌唱还要注重断,“惟能断,则神情方显”。郭氏演唱有字间断,比如“元末/江山/论兴旺”;还有字内断,比如一字的字腔和过腔之间要略断,还有上声字如果时值较长也往往在字腔内略断。

拙文说的是相声演员郭德纲,目的却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演唱事业。正在看的一套“国乐传承与创新丛书”,见到赵塔里木和谢嘉幸在总序中说,“我国之音乐教学体系,仍普继西方音乐理论”,是耶非耶,郭德纲似乎可以充当一面镜子。

张燚/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