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深处藏着一座小皇宫
我们曾逐着青史车辙一道路过松柏繁茂的院落仰观“翠殿崔巍”的无梁殿越过拱卫宫墙的深深御河而几代帝王斋居过的寝宫却静静地掩映在无梁殿身后等待着后来人的探访
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的寝宫,其实与天坛斋宫的落成时间相去甚远,相差了足足三百多年。
历经三个世纪的王朝更迭,斋宫在改朝换代的风云翻覆间不断变化着,而寝宫的诞生,就与清代帝王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原本作为斋宫正殿的无梁殿,在明代及清前期时,一直承担着皇帝斋戒时安息之所的功能,既然已有了现成的斋居,又为何要另起炉灶呢?这一切正是从雍正帝开始的。
雍正帝为人谨慎,对于斋宿在远离紫禁城的斋宫疑虑重重,一怕宫中空虚,恐生哗变;二怕斋宫守卫不严,存在安全隐患。
然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斋戒乃国家礼制,不容轻忽,故而何处斋宿成了左右为难的一大难题。对此,雍正帝的解决办法便是在雍正九年(1731)时,于紫禁城中建了一座斋宫,每临祭期,他在宫中斋宫中斋宿三日。至此,斋宿由天坛斋宫移至大内。
自乾隆皇帝即位以来,时局基本平稳,制度日趋完善,前朝之忧已解,而乾隆本人极为重视祭天大典,但斋宿大内又不符合相关礼制,所以乾隆在遵照父亲的做法在紫禁城斋宫斋宿了六年后,决定修缮天坛斋宫。
乾隆八年(1743),工部遵旨修缮天坛斋宫,填斋宫内御河西侧一段拓建成寝宫。从此每到斋期,皇帝在紫禁城斋宫斋戒二日,祀前一日赴天坛斋宫,居于寝宫之中。而斋宫正殿无梁殿,逐渐进行了功能转移,成为了皇帝会见阁僚及百官候驾之所。
《清实录》记载
“斋殿南厢十笏居,明窗坐觉体安舒”,乾隆皇帝在其斋居诗中描述了他静心惬意的斋戒生活。
乾隆时期的寝宫设寝殿、配殿、回廊及典守房、衣包房、点心房及茶果局等建筑。其中寝殿为寝宫正殿,南北次间是皇帝读书之所,梢间设卧榻,北梢间地下铺有火道熏炕,供皇帝冬日斋居时取暖之用,可谓设施齐备。
然而在清嘉庆十二年(1807)祀典前夕,寝宫不慎失火,延烧配殿以及廊庑。
这起火的个中缘由,便是因为熏炕所致,此后嘉庆皇帝下旨:所有坛庙禁用熏炕。故寝宫重建时不再设廊庑,左右配殿也一并停建,只是按旧制重建了寝殿,形成了寝宫现有格局。现如今故地重游时,还可在北梢间前檐处看到灶孔,此即为昔日熏炕遗迹。
时间行至新时代,1978年斋宫大修时,寝宫各建筑也全部被挑梁复缮。
2007年,斋宫再次大修,寝殿重新布展,按照清同治十二年(1873)历史原状恢复,将昔日斋宫风华再现世人眼前。既入斋宫,那自然要去看看发生在这座天坛深处小皇宫中的斋戒又是什么,明清帝王和官员们是如何斋戒的?让我们且听下回分说。
温馨提示:来园游览前请提前关注“天坛”微信服务号,线上购票,以便快速入园;天坛公园东门设有停车场,但依然倡导选择公共交通,绿色出行;天坛公园全园全时段禁烟,请自觉遵守;在游园过程中请爱护文物、不长时间占景拍照,共同维护公共游览环境,文明游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