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至2024年6月,在北京市教委语言文字工作处、北京市教委支援合作处和首都师范大学对外合作办公室指导下,北京市朝阳区职工大学、北京市教育学会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专委会联合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中心共同设计并实施“首届京津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主题中小学课例展示活动”,组织京津冀地区的小学、初中学段的语文教师、书法教师及其他承担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融合实践的专业老师等群体,开展了优秀课例评选展示活动。
此次活动是北京市朝阳区职工大学落实国家传统文化教育政策的一次有益尝试,进一步扩大了学校文化传承功能的辐射范围,搭建起成人高校与普通高校协同融合的工作平台,对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培育机制和转化机制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活动自2023年11月27日正式启动以来,得到了多地中小学的广泛响应,来自京津冀、广东、福建等地295所学校、554名教师提交了课例作品。作品共涉及4个主题,分别是:非遗文化与中小学课堂教学相融合的创新实践、软笔书法的课堂教学创新实践、语文课堂教学与硬笔书法相融合的创新实践、其他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课堂教学相融合的创新实践。专家组历时3个月,从教学过程、传统文化元素挖掘运用、教学素养、教学效果、特色创新等多方面综合考量,遴选出优秀课例230份。
图1:活动启动仪式
图2:优秀课例视频中的课堂场景(部分)
为了更好地发挥优秀课例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扩大校际交流与学习,进一步挖掘培育各区传统文化教育优质资源校,本次活动精心策划并先后在昌平第二实验小学、通州区首师大附中、丰台区太平桥学校小学部、海淀区清河第四小学、朝阳区陈经纶民族分校组织了五次优秀课例线下巡展及同步线上直播,总观看量达5878人次,有效促进了区域联动、校际融合,推广传播了北京地区传统文化优质校的办学经验和课改成果。
图3:线下系列巡展活动
6月29日上午,“首届京津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主题课例展示活动”总结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首都师范大学成功举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语言文字工作处处长杨志强,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教师教育中心主任王海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李佳健,北京市朝阳区职工大学党委书记吴丹萍、副校长邵建华出席总结会,北京市各区优秀课例教师代表、优秀组织单位代表等参加了会议。
图4:总结会线下会场
北京市朝阳区职工大学副校长邵建华详细回顾了本次课例展示活动的各组织环节,全面分析了参赛学校与学科情况,总结了活动成果与组织经验。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王海燕在发言中表示,本次活动践行了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战略,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支持,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平台。北京四中初中语文教师毛翎、张家口市桥西区下东营小学教导处副主任恒南南、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副主任陈丽、中国非遗保护协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冯午生作为教师代表、学校代表和评审专家代表依次发言,分享了中小学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育人实践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绩。北京市朝阳区职工大学党委书记吴丹萍表示,本次活动是落实国家传统文化教育政策的一次有益探索,期待更多机构、学校共同参与到传承、传播、弘扬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事业中来,更好地赋能京津冀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语言文字工作处处长杨志强对活动在促进文化传承、加快中小学课堂融合教学等方面做出的示范意义表示肯定,同时提出三点希望:一是持续做强品牌,使之成为推动语言文字工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靓丽名片;二是用好数智技术,提升学校、师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水平和能力,打造更多特色成果;三是凝聚多方力量,进一步形成大、中、小、幼全学段全链条的人才培养体系。
图5:总结会线下参会单位合影
北京市朝阳区职工大学作为首都区属成人高校,将继续发挥文化传承领域的办学优势,充分挖掘首都文化教育资源,加强与各相关资源体的横向协作,进一步探索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路径,突出办学实效,用心用情把传统文化教育与推广工作办得更好,共同书写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新答卷,开启京津冀协同育人新篇章。
撰稿: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心 周 丹
编辑:教学督导室 林启慧
摄影: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心 祁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