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旧厂房到时尚设计打卡胜地,“751”如今已大转型!
2024-07-11 12:0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是首都的职责,也是民心所向;城市更新关乎首都发展,也与市民美好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北京努力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符合北京情况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更新之路,实施了一批特色鲜明、成效突出的优秀案例。随着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参与日益广泛,机制创新不断涌现,名城保护的全新局面正逐步展开。

为重点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丰硕成果和重要成就,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支持,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组织编制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年)》。本栏目精选其中部分案例,旨在推广践行名城保护理念的优秀更新实践。

案例名称:751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研究及设计师大楼建设

案例类型:实施项目类

参与单位: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正东电子动力集团有限公司

实施时间:2006年至2019年6月

提起北京的工业遗产,不得不说到许多用数字编号的厂区,比如798、738、774、718、797、766……这些数字代号的背后,镌刻的是北京这片热土上,曾经烟囱林立、机器轰鸣、热火朝天的工业文明。

751——如今的北京时尚设计广场,正是这些厂区中的一员,它坐落于望京-酒仙桥边缘集团内,北至酒仙桥北路,南至万红路,西临798艺术区,东至电子城及将台乡,占地21公顷,具有独特的区位、历史和资源优势。

751的前身是北京正东电子动力集团有限公司(原751厂)的厂房,这里是新中国电子工业的摇篮,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最先进的电子科技企业。2003年,煤气生产退出运行,751厂于2006年转型文创产业,在市政府推动下创建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

改造前(图片来源:《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年)》)

改造后(图片来源:《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年)》)

01

转型与规划历程

上世纪90年代,与无数国营企业一样,751面临着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阵痛期。2003年,北京正式提出煤气停产,751近1000名职工面临下岗的命运。2006年,北京市政府划定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提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理念,751也趁着这股东风,积极谋划转型,最终确定了“保护、利用、稳定、发展”的八字方针。

20世纪末期,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北规院)即着手编制电子城地区的规划,提出了对该地区工业遗产进行整体保护的建议。2006年,在对751厂区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2008奥运的契机,北规院弘都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弘都院)规划设计了“北京时尚创意广场设计师大楼”(即奥迪大众亚太研发中心总部,已建成投入使用)。

2009年

编制《北京大山子艺术区及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明确了该地区的规划和保护利用方案;

2012年

编制《北京大山子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规划》及《751区域规划研究及概念方案设计》,针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产业升级及改造方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2013年

对原燃煤锅炉房、煤气大罐等老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设计研究;

2015年

针对751园区进行了整体研究;

2019年

对798、751园区的规划建设方案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北京新总规定位下园区新的发展方向及升级改造策略。

(图片来源:《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年)》)

为推动751园区的发展与改造,国家和市级层面均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老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9号)、关于印发《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及试点项目清单通知(京文领办发[2019]5号)、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关于新建社会投资简易低风险工程建设项目“一站通”办理的规划审查标准(试行)的通知》(京规自发[2019]153号)等文件在供地政策、行政审批、资金筹措等方面为破解751一系列难题提供了政策支持。

北规院及弘都院长期跟踪服务751地区的规划与建设。主动与751园区的主体企业“交朋友”,倾听园区企业的诉求,共同推动751园区的发展。

02

多产业深度融合

自建园伊始,751园区便明确了国际化、高端化、时尚化、产业化的发展目标,以时尚设计为核心,以服务、交流、交易、品牌孵化为发展定位,积极引入设计领域头部资源与新消费业态,逐步形成了以时尚设计为主、多产业融合的发展格局,具有工业风情独特、网红业态集聚、品牌活动荟萃、街区氛围浓厚、文化科技融合等特色。

规划全面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紧密围绕服务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推动首都产业转型及文创产业发展,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示范区。

(图片来源:《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年)》)

1、加强整体保护,延续园区工业文脉

工业遗产是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历史记忆,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751是北京现有较完整的老工业厂区,工业建筑、设备、管线等饱经沧桑,具有鲜明的工业特色,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老工业园区的“更新”结合历史遗存,对区域内工业建筑、设备、管线、建筑高度、街道尺度、空间格局、色彩与风貌等进行了整体保护。

2、调整路网布局,促进文创园区发展

在保护工业建筑与设备的前提下,依据现状厂区道路调整路网,形成“三横四纵”的路网体系;缩窄道路红线宽度,避免破坏保留建筑;增加三条城市支路及七条街坊路;增加路网密度,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划定完整的步行街区,街区内道路分时段管控,白天作为步行道路,晚间对机动车开放;街区外围规划连续的城市道路,保障区域交通。街区周边结合新建项目增设地下停车设施,解决园区及周边地区停车难问题,修补城市功能。

3、扩大园区影响,充实文创园区功能

充分挖掘闲置厂房、设施的潜力,保留原有主体结构,内部空间完善与外部空间改造有机结合。保护现有场地环境,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发展,结合工业设备改造推进以下项目:

高端会展演艺中心

规划恢复东侧储气罐原有高度及风貌,借鉴百老汇、伦敦西区演艺中心成功经验,开展高端会展发布、设计品交易、戏剧、音乐、演出等活动,打造文化科技相融合的国际会展演艺中心,增添城市活力,修补城市功能。

751科技文化创新中心

改造1/2/3/6/7号停产锅炉房,利用锅炉房大跨度的空间与设备遗存,打造科技文化创新中心。引入一批知名文创领域科技资源,让科技赋能文创产业,提升园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创新能力,打造新型智慧化的文创高地,扩大行业影响力。

751国际时尚学校

改造园区东侧电子信息技师学院,利用751园区汇集的服装设计、音乐设计、视觉设计等时尚设计资源,与高校合作开展“产学研”教育培训项目,打造“产学研”一体的培训平台,培育更多文创人才。

4、落实城市绿化,建设文创生态园区

为落实总规“留白增绿”“增建小微绿地”的要求,在保证规划绿地总量不变、保护历史建筑的前提下,优化绿地布局,结合项目改建,拆除破旧厂房,增建园区小微绿地与城市公共绿地。

结合园区干道与广场,植树种花种草,增加绿化覆盖率。利用建筑第五立面,增加屋顶绿化。生态环境的营造与工业环境结合,园林建设体现艺术特色,工业文明与园林艺术交相辉映,形成具有工业特色的生态示范区。

5、文化科技融合,创建宜人智慧园区

将5G+8k、AR、VR、全息影像等技术与演出、发布、艺术品展览展示、拍卖等领域相结合,实现“触手可及”的展示效果;将大数据、区块链、AI等技术应用于文创产品研发与版权保护,用科技助力文创发展;实现园区信息化全覆盖,布局户外办公热点,打造创意办公环境,塑造智慧化园区。

03

赋能城市更新

751是“一五”期间国家重点项目,为国家电子工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是北京重点骨干企业。改革开放后,751已走出了一条大型工业企业转型之路,引领了北京文创产业的发展。

(图片来源:北京751园区)

751的升级改造能够立足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推动首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西有首钢、东有酒仙桥”,共同形成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地标;推动文化与科技、时尚等领域融合创新发展;盘活工业遗存,推动城市更新和文化品质提升;丰富区域文化活动,利用园区优势增加剧院、博物馆等设施;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与消费模式,不断激发文化消费增长潜力;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751已初具规模,具有良好文化与经济效益,未来将继续打造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示范区,肩负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推动首都产业转型及文创产业发展的责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内容来源:《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年)》、北京规划自然资源、北京新闻

本内容由北京印迹整理制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

北京印迹inBeijing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