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与牺牲——一战华工的历史印记”展
展 期:2024年6月13日--2024年9月1日
地 点: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三层展厅
开放时间:9:00--17:00,16:00停止入馆,每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展览缘起:
一战期间,约14万中国劳工选择背井离乡,远渡重洋到达欧洲西线战场,在英国、法国等协约国军队从事繁重的战地后勤工作,他们凭借顽强的意志与吃苦耐劳的品质,“以铲代枪”,为协约国赢得一战胜利乃至战后重建做出巨大贡献。他们中约2万人客死异乡,还有3000多人留在了法国,成为了第一批旅欧华侨。战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历史功绩与巨大牺牲被逐渐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鲜为普通公众所知晓。为铭记历史、缅怀华工、共促和平,本次展览通过一战相关历史影像500余幅,以及相关实物80余件,带领您走进那段历史,感受那些华工们的生活和斗争。
展览概况:
前言
一百多年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硝烟弥漫、残酷血腥的欧洲西线战场上,十四万华工与英法等协约国军队并肩作战,其中八万人为山东人。他们告别故土,远赴重洋,在欧洲战场上从事挖掘战壕、运送补给等艰辛繁重的后勤保障工作。近两万人魂断欧陆,埋骨他乡。
一战华工用双手和汗水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尊严,为一战的提早结束和战后家园重建作出了贡献,为推动中国近代史上重要历史事件的产生发挥了潜在影响,为中西方交往播撒下了友谊的种子。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10周年,也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举办此次展览,探寻一战华工的历史印记,展现一战华工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于欧洲与中国的重大历史意义,谨以表达对历史的尊重,对华工的缅怀,对和平的守护,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第一部分 华工招募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全球十多亿人被卷入战争。随着战争酷烈程度的加剧与时间的迁延,交战双方兵员锐减,劳动力极度短缺。为此,协约国一方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希图通过招募华工挽回颓势。经过一番运作法、英两国相继于1916年5月与10月在华展开招工,至1918年初截止,过程持续近两年,招募人数达十四万之众。
山东省成为主要的华工招募地与来源地。英国在威海、青岛设立了两个招工基地,又沿胶济铁路设立了济南、周村、坊子、青岛四个招工站点。法国在天津设有招工公司,在青岛设立招工分公司。从1917年初到1918年初,由山东威海以及青岛出发的华工达九万八千余人,其中英招华工九万四千余人,法招华工四千余人。这些华工主要来自山东、直隶、河南等省,其中山东籍华工约为八万人。
纪录片《英国被遗忘的军队》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三十余个国家被卷入战争。(绿色为协约国,红色为同盟国。)
1914年11月,日本占领青岛后举行入城仪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法、德、俄等欧洲主要国家相继卷入战争。日本认为这是它独占中国的大好时机,便以参战为名,于1914年8月23日对德宣战,接着出兵进攻青岛。11月7日,驻青德军向日军投降,日军随后进入青岛。
袁世凯批准“二十一条”文书。1915年1月18日,日本直接向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提出企图独霸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在日本的外交讹诈、武力恫吓下,袁世凯最终妥协,与日本签订了《民四条约》。日本得以在山东继承德国的一切利权,还得到山东内地及沿海岛屿不租让于外国等许诺。
华工登记流程图。
华工在佩戴铜手镯。通过体检的华工会获得一个铜手镯,这是他们当时出国的“护照”。
一战华工铜手镯 威海市博物馆(威海市一战华工纪念馆)藏
华工在登记表上按下指纹。指纹验证被用于各种用途,如工资支付或在遇难后进行身份识别。一位亲历者在日记中写道:“当华工们排队按指印时,每个手指都要单独按一次指印,然后五个手指再同时按下去,每份指模都是一式两份,意味着每位华工都要按二十四次。”
英国军官和中国翻译在一起吃饭。英国在招募华工的同时亦招募了一批翻译人员。这些翻译人员大部分是来自北京、天津、上海的学生。
第二部分 远涉重洋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华工多是长期居于乡村,从未远离家门的普通农民,如果不是出于迫切的生存需求,绝不会毅然决然地离开家乡,更何况是远赴战火纷飞的欧洲。临别之际,他们“要同亲友说句话,要买一包香烟,要再掏出一块现洋给在路旁颤抖着的老爸爸”,种种情形,无不令人动容。
然而一经启程,未曾预想的各种苦难、危险接踵而至。华工赴欧旅途长达一两个月,晕船之苦,低劣的生活待遇,以及无时无刻不在的危险,致使许多华工身染沉疴而病逝海途。这些死者被毫无尊严地投入大海,给生者带来了巨大的不安和深深的恐惧。这个时候,每个人都祈念着安全抵岸,他们唯一的信念是:“登法国大陆为升天堂”。
《华工军团(三):劳工远征》
英招华工自山东威海、青岛出发人数表。
华工赴欧先后有两条路径。最初,华工们南下印度洋,入苏伊士运河,经地中海到达法国。自从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后,为了保证安全,华工们横跨太平洋,穿过加拿大,在加拿大东部的哈利法克斯港口乘船,到达法国。
1917年2月17日,香港利民公司所招华工搭乘的亚多士号游轮在地中海被德国潜艇击沉,543名华工遇难。
乘坐火车的华工。华工在William Head检疫站接受过严格的体检后,随即登上驶往加拿大东海岸哈利法克斯的火车。每节车厢门口都有警卫把守,中途停车时,华工不得下车,到达哈利法克斯港后直接登船离境。
第三部分 战勤保障
尽管招工合同声明华工不参与战事,但是华工被分配的工作大多与战事直接或间接有关,并且派往地点也大多是靠近前线的危险地带。登陆法国并没有“升入天堂”,而是开始了新的苦旅。
华工的工作环境往往极其恶劣。与士兵一样,华工必须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转移。他们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中,每遇寒风凛冽、雨雪纷飞的天气,就会被冻得挤成一团。有时大雨淋透帐篷,令他们夜不能寐,而白天还得照样工作。在战事吃紧时,华工们粮饷难继,靠食用野菜度日。迢迢三载,沉重的劳役与恶劣的环境令华工们“困苦咸尝,艰辛毕遇”。
面对恶劣的劳作和生活条件,华工们亦能吃苦耐劳。他们在军需生产、物资运输、抢修道路、战地劳役等方面表现优异,为协约国最终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法国总司令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
一战华工用行李箱 山东华侨博物馆藏
华工在搬运粮食。北方华工一般比南方人更高大强壮,能用一只手举起一袋燕麦,把它扛到肩膀上。
华工在运送物资。华工常常四人一组往返于工地和营地间。一位美国官员后来回忆说,“我经常看到中国人列队往返于工地和营地之间。他们非同一般地整齐……最初,我还以为他们是一支中国军队。”
华工在工厂拆卸武器。英国人对华工进行了多个工种的测试,为4725名华工发放了熟练技师证书。
华工挖的防空洞。化工被认为是挖防空洞和战壕的行家。
第四部分 异乡生活
华工在大部分时间都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华工营少尉达里尔·克莱恩将华工描述成“简单的、活泼可爱的家伙”“对极其简朴的生活心满意足”。达里尔经常把华工比作孩子——“因为他的简单,他的顽皮,他生活坦率的喜爱,他的离奇有趣,以及他温柔亲切的性格”。
利用工余之暇开展一些娱乐活动,愉悦生活,放松身心,华工们乐而为之,管理当局也乐观其成。尤其是每到中国新年,华工们都会以家乡传统方式欢庆,比如在营房前贴上春联、摆上鲜花,在营地内组成欢庆队伍,自己动手搭建简易的庙宇向神灵祈福,也会表演中国的京剧、梆子戏、杂耍、舞狮、舞龙等节目,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基督教青年会、勤工俭学会还会为华工们巧妙地安排业余生活,学习文化课程、组织体育锻炼、举办讲座、放映电影等。
天性乐观的华工。
在布尔堡,华工阅读家书。刚刚抵达法国时,八成以上的华工都是文盲,他们不得不让他人帮助读书、读报、写信、读信。一名叫王小顺的华工不识字,有一天收到了堂叔从山东寄来的信,帮他读信的人告诉他,信上说他的母亲去世了,王小顺听后以泪洗面、茶饭不思。后来,又收到堂叔的信,另一个读信的人说信上写着王小顺的母亲尚在,一切安好。原来是第一个读信的人搞错了。这类事件频频发生,让华工有了学习的动力。
华工把辛苦赚来的工钱存入英国人专门为他们建立的储蓄银行。
华工表演舞龙、跑旱船、踩高跷,庆祝中国新年。
这是一位有训鸟技艺的华工。一战华工历史作家克莱夫·哈维以他为原型创作了《杨的战争——一战中被遗忘的中国英雄》。
国内亲友寄给华工的信。1917年,自广东柏塘寄给香港利民公司转王国璋的信件邮封。上面盖有中国、法国二十一个邮戳,此信到达时,王国璋已经不在人世。
第五部分 战后遣留
在漫长的岁月里,种种苦难、危险,让华工们备受煎熬,甚至也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一项统计显示,在法军和英军中服役的华工死亡或失踪者计二万余人。一战结束以后,绝大部分华工陆续遣返回国,他们中的少数人利用在欧洲所得积蓄和学到的知识办教育、开诊所、建工厂。大约有三千名华工因与法国妇女结婚或者收到新的雇用合同而留在法国,成为最早一批旅法华侨华人。
据不完全统计,法国和比利时有华工墓地69处,安葬了近2000名华工,其中欧洲最大的华工墓地——诺莱特华工墓园安葬了千余名华工。华工营指挥官威廉·布尔上尉说,“华工以忠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最优秀的传统,并在东西方之间搭建起亲密友谊的桥梁。”
一战华工张全(传)杭的中国劳工营证件(1917年)等文物,现藏于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一战华工制作的炮弹壳工艺品,藏品来源于威海市博物馆(威海市一战华工纪念馆)。
英国为华工专门修建了努瓦耶勒华工综合医院。
军官向华工发放补偿金。
华工性情淳朴,受到法国女士青睐。一战后,大约有3000名华工因与法国妇女结婚或者收到新的雇佣合同而留在法国。
摄影师为行将回国的华工拍照留念。
留法华工张长松与法籍妻子。张长松1917年到法国当搬运工,一战结束后与法国女子露易丝结婚,定居法国机械城。
第六部分 东方欲晓
14万华工“以工代兵”,为中国在巴黎和会谈判赢得了一席之地。当中国代表团谈判失败,不能收回山东时,华工们纷纷投书谴责、捐款捐物、维护国家利益,他们高涨的政治觉悟、民族觉醒和爱国热情,给中国代表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华工对一战的影响让中国知识分子看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劳工神圣,就源于中国知识界先进分子对一战华工的积极看法。
在旅法勤工俭学生的引导帮助下,华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研讨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考察欧洲的工人运动。很多人逐步有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信念,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早期共产主义的传播者、支持者、追随者。
1912年,李石曾、吴稚晖、蔡元培成立了留法俭学会。留法俭学会鼓励中国的青少年到法国去,宗旨是“输世界文明于国内”。在留法俭学会的赞助下,1912年至1913年间就有120名年轻的中国学子奔赴法国勤工俭学。
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专门组建了华工运动委员会,关心华工生活,注重华工教育。帮助华工建立统一的旅法华工总会,创办《工人旬报》、《华工旬刊》,系统地对华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少华工先进分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投身于中国革命的洪流。
革命先驱颜世彬(1899—1931)出生于东营市广饶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应募华工,分配到法国机械厂做工。劳作之余,坚持学文化、学法语。在华工运动委员会的关心帮助下,1919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战结束后,颜世彬根据党组织安排,留在法国继续学习。后来,受党组织派遣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30年秋,奉命离开莫斯科回国,当年12月被派遣到青岛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工作,使一度停顿的党组织工作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31年2月,党中央委任颜世彬为山东省委常委兼青岛市委书记。
1931年4月13日,敌人抓捕了颜世彬,诱使他供出党的秘密。但颜世彬义正词严,不为所动。1931年8月19日晨,敌人将颜世彬等押往刑场枪杀,时年32岁。
第七部分 追忆华工
《华工故事》,山东华侨博物馆提供。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华工的付出和牺牲加速了战争的终结,为欧洲和世界恢复和平和战后重建作出了贡献。他们与当地人并肩作战,传播了东方文化,播撒下友谊的种子,奠定了友好交往的基石。一战华工历史也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8年,在一战结束七十周年之际,经过社会各界尤其是侨社的不断奔走呼吁,法方开始承认一战华工的贡献。近年来,随着中欧关系的深入发展,英、法、比等国家政府、文化机构、社会团体及华侨华人纷纷举办各种活动,还原一战华工历史,追忆华工贡献。作为华工的主要来源省,山东省也在华工历史挖掘、研究、保护、宣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一战华工历史是一战历史的一部分,是中欧关系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这是一段共有的历史和共同的记忆,铭记华工贡献,推动和平友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第八部分 华工故事
尽管时间过去了一百多年,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寻到有关华工的史迹,不断发现新的华工遗存。山东华侨会馆(山东华侨博物馆)近年来致力于找寻华工后裔和知情者,挖掘一战华工的经历,以及老物件、老照片背后的故事。这些鲜活的案例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华工个体的认识,也加深了对一战华工群体的理解和对时代命运的反思,建立起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九三学社创始人张雪岩(1901-1950),原名张松峰,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固堤街办大常瞳村人。1901年出生,幼时读过两年私塾。1917年10月,被法国当局招募到欧洲战场当华工。在欧洲,张雪岩增长了见识,学会了英语。
1919年底,张雪岩回国,被聘为文华中学英文教员,接受了基督教思想。1934年8月,张雪岩与孙恩三在济南创办了《田家半月报》,该报以反映农民呼声和普及农村科学为主要内容,在全国还属首创。1938年,张雪岩留学加拿大,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940年9月,担任齐鲁大学社会系主任、教授。
1944年底,张雪岩与科学家许德珩、劳君展等组织民主科学座谈会。1945年9月3日,民主科学座谈会成员组建了九三学社筹委会。1946年5月4日,九三学社在重庆成立,张雪岩当选为九三学社理事。
1947年10月,国民党政府宣布民盟为非法组织,勒令解散。张雪岩和九三学社成员起草了抗议书,在《观察》周刊上发表。国民党政府对九三学社的抗议书极为恼火,下令通缉张雪岩。他绕道香港,前往美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张雪岩接受共商国是的邀请,冲破反动势力的利诱和阻挠,历尽曲折返回祖国,受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的热烈欢迎。张雪岩以宗教界代表身份,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任《共同纲领草案》整理委员会委员。10月1日,张雪岩参加了在天安门城楼举行的开国大典。
张雪岩为宣传国家政策,不遗余力,奔走各地,还担负着《田家半月报》的编辑、写稿工作。由于操劳过度,1950年1月28日,因突患脑溢血在北京逝世,年仅49岁。
视频:吕露 赵春凤 张冰 张汝娴 贾文雨 部分视频为馆方提供
音频:张汝娴
图文: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吕露 赵春凤 张冰 张汝娴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编辑:张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