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赛依罕弦乐重奏组在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连续举办专场音乐会。6位女性演奏家呈现了内蒙古“草原乐派”作曲家的7首原创弦乐作品,时而深沉、宽广,时而热烈、奔腾,充分展现了草原风格音乐的魅力,她们成熟、细腻、醇厚的演奏风格给现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赛依罕重奏组是全国首个专职演奏、推广草原风格原创作品的西洋弦乐重奏组。她们演绎的原创作品结合现代作曲手法,将蒙古族音乐元素进行了多元化、多维度的拓展;同时,借鉴蒙古族特色弦乐器演奏技法,突破了传统西洋弦乐的演奏方式,赋予民族风格弦乐以新意。
首个草原特色西洋弦乐重奏组
音乐会呈现了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李世相的小提琴独奏作品《感恩歌》《大漠踏歌》、大提琴独奏作品《归来吧,鸿雁》,好必斯教授的大提琴独奏作品《鸿雁飞起的地方》,崔逢春教授的中提琴独奏作品《贡格尔草原》,段泽兴教授的弦乐四重奏《雁归》,作曲系2024届优秀毕业生苏龙嘎的弦乐四重奏《安代意象》,作曲家张宝源的低音提琴独奏作品《草原之歌》,以及内蒙古艺术剧院艺术总监、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尔达的弦乐五重奏《马蹄踏响》。
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大提琴家敖峥介绍,“赛依罕”为蒙古语“优秀女性”之意,重奏组在作曲家李世相的倡议下于2012年10月成立,由她和陈曦(一提琴)、杨丽俐(二提琴)、王虹(中提琴)、索伦高娃(钢琴)组成。5位女性演奏家技艺精湛,同为学院教师,互相了解、配合默契。
赛依罕重奏组是内蒙古也是全国首个专职演奏、推广草原风格原创作品的西洋弦乐重奏组合,以西方弦乐四重奏形式为基础,巧妙地融合了草原音乐独特的表现手法与西洋弦乐艺术,在音乐风格方面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赛依罕重奏组平时的重奏基础训练以西洋作品为主,而音乐会演出曲目则均为草原风格原创作品——她们坚持通过舞台演出的方式传播草原风格原创弦乐作品。
女性演奏家表达情感更细腻
“我认为女性演奏家在演奏中更为感性,更注重旋律表达的情感,具有更多想象力和灵感,共情能力强。”杨丽俐表示,在演出中,女演奏家对音乐细节的处理更为细腻,在作品理解等方面拥有与男性不同的视角。另一方面,女性演奏家在演奏中更善于赞美合作伙伴的优点,能诚恳地提出建议并谦虚地发现自身的不足。
“我们重奏组成员平日的演出排练及教学任务非常繁重,每周一两次的排练均在课余时间。这么多年能够坚持排练、演出,处理好家庭和事业的平衡关系相当不易。”杨丽俐说,重奏组的成员对每部作品的诠释都非常投入,经常聘请资深指挥来指导。在大家不断努力下,团队合作的默契度也越来越好,逐渐更新、发展、成熟,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与音乐气质。
赛依罕重奏组是具有开放思维的团队,随着重奏组的不断发展与成长,团队成员的组成不仅局限于内蒙古艺术学院的老师,还吸纳社会上的优秀音乐人才。2018年,内蒙古艺术剧院交响乐团的演奏家时颖、赵月加入到重奏组中;2023年,团队又迎来了新成员——旅德青年大提琴家索尼尔。
12年推广百余部原创作品
迄今,赛依罕重奏组陆续首演、推广了内蒙古多位作曲家的六十余部原创作品。这些作品中有不少根据内蒙古民歌改编、创作而成,比如,《雁归》取材于昭乌达一首近似长调的民歌《大雁》;《萌动的草原》(李世相曲)的旋律主题受一首鄂温克族民歌旋律构成的启发,进行了现代音乐形式的变形重塑;《诺恩吉雅主题随想》(好必斯曲)根据蒙古族科尔沁民歌改编。
其中一些作品在演奏方式上借鉴了马头琴、四胡等蒙古族特色弦乐器的演奏技法,包括一些特别的揉弦方式、滑音、长弓等,将草原音乐独特的表现手法与西洋弦乐艺术巧妙融合起来。
赛依罕重奏组力推本校师生的原创作品,每年都要演出本校作曲专业本硕学生的部分原创弦乐作品,让学生的作品实现了从谱面到音响的转化。迄今,该组合已积累了五十余首学生原创作品。她们演奏的作品多次在内蒙古自治区室内乐大赛中获奖。其中,2014级硕士生刘芝星创作的弦乐四重奏《躁动的爵士》荣获自治区室内乐大赛二等奖。该组合在推动室内乐课程建设、强化学生合作能力与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荣获“内蒙古艺术学院优秀教学团队”称号。乐团推广的原创作品也达百余部之多。
2017年,赛依罕重奏组演奏的《草原风格弦乐重奏曲集》正式出版,专辑汇集了李世相、好必斯、崔逢春、段泽兴、叶尔达五位“草原乐派”作曲家创作的弦乐重奏作品,在高雅音乐领域传播蒙古族风格音乐。2021年《草原风格弦乐独奏曲集》出版发行,分别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共7首弦乐独奏作品。曲集特色鲜明,涵盖了西洋弦乐器的全部种类,这是国内唯一一张全部为草原音乐风格的西洋弦乐独奏曲专集。
杨丽俐表示:“相对来说,西洋弦乐更容易在世界推广,我们将继续不遗余力地用西洋弦乐重奏的形式普及、诠释和推广草原风格原创作品,让更多的新人新作展现在舞台上,让草原乐派的优秀室内乐作品传遍草原、奏响世界。”
徐丽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