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到7月初的短短几天里,上海迎来了两支世界级交响乐团的轮番做客,先是柏林爱乐乐团在上海大剧院的四场音乐会,开创了这支乐团在中国大陆驻场演出的先河,紧接着又是7月2日、3日,纽约爱乐乐团重返上海夏季音乐节的两场音乐会。之所以将这两支乐团的上海之行相提并论,是因为它们在短短两天的间隔时间里轮番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四交响曲》,观众很难不将这两支乐团的演奏作比较——毕竟,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最知名的乐团同城PK,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
而这场比较的结果如何呢?坦率地说,如今的柏林爱乐乐团与纽约爱乐乐团虽然知名度旗鼓相当,但硬实力方面有相当明显的差距。即使是与欧洲大陆的知名乐团相比,如今的柏林爱乐乐团也已经是断层式的领先。现任首席指挥别特连科的任期已经到了第5年,双方的合作正是渐入佳境之时,而这种合作的顺畅从指挥家的动作就可见一斑:12年前,当别特连科第一次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时,他的手势丰富,条理清晰,对音乐走向有着明确的要求,展现出很强的掌控力;如今,他动作已经简洁到了极致,运用了大量合拍,不论是指挥勃拉姆斯还是瓦格纳的音乐作品,他都在很大程度上把主动权交给了乐手,指挥家的工作主要是引导音乐自然而然地流淌。这也是为什么柏林爱乐乐团在别特连科指挥棒下的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齐整度稍逊,但音乐中却随处可见高级感。轻柔如薄雾一般的问句营造出梦境般的氛围,随后主题素材的每次出现都是愈发坚定的回答,柏林爱乐乐团的动能储备似乎永远不会枯竭,直到将音乐推向戏剧冲突的顶点。整部作品展现出极高的完整性,听起来像是一件足够精致的艺术品,达到了只要稍加修饰就可以出版唱片的水平。
指挥家梵志登在2023-2024音乐季之后正式结束了他在纽约爱乐乐团的任期。今年5月《纽约时报》的一篇人物报道指出。在“是否具有领导纽约爱乐乐团所必须的明星效应、创造力以及与城市的联系”方面,梵志登在整个任期内都饱受质疑。而梵志登也坦率表示,他感到“仍在相互了解的过程中”,而双方若即若离的关系使得他成为了纽约爱乐乐团过去半个世纪里最短命的音乐总监。也许梵志登从来不是纽约爱乐乐团最为钟意的款式,他务实而扎实的指挥风格更加适合香港管弦乐团、首尔爱乐乐团这些亚洲劲旅,但他身上暗淡的星味儿使得他对于纽约爱乐乐团只是过渡之选。在上海夏季音乐节的专场音乐会上,观众能轻易感受到这段合作关系的挣扎,梵志登对音乐走向事无巨细的把控往往石沉大海,耳畔听到的则是缺乏层次与结构的演绎,但这对于勃拉姆斯的交响曲而言至关重要。当然,这仅仅是演绎风格上的差距,如果讨论柏林爱乐乐团与纽约爱乐乐团在乐手素质方面的差距,对比的结果恐怕将变得更加残酷。
虽然目前没有确切的消息,不过此次柏林爱乐乐团上海驻场系列演出上座率100%、总票房超过1500万元的巨大商业成功一定会让乐团在不久的将来再度造访,观众已经可以期待下一次的艺术奇迹了。纽约爱乐乐团的下次中国之行应该同样不会太久远,届时或许会由新任音乐总监杜达梅尔带队,期待他成为改变乐团命运的天选之子。
徐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