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夏日的永昼,
我喜欢在多风的黄昏
独坐在傍山的阳台上。
小山谷里稻浪推涌,
美好的稻香翻腾着。
慢慢地,绚丽的云霞被浣净了,
柔和的晚星一一就位。”
-
张晓风《我喜欢》
蝉鸣嘹亮晴朗的天
风筝拉长云朵的线
藏在额间碎发里的细密汗珠
折射着耀眼的 灿烂的 向前的一切
风沿着河流的方向涌来
推开树影的波浪
夏日午后浮动的树叶
那即是风的形状
“好像什么都会发生在夏天”
克林索尔漫游山野
夏牧场里涌出热浪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去爱 去生活 去思考
少年人开怀的笑
沿着告别的小径
抵达启程的站点
我们保持向前的姿态
像北京午后的暴雨过后
插上闪电翅膀的云朵一般
越过汪洋
人和温度一样 活泛而鲜明
满怀期待着 雀跃 奔腾
向着消失在地平线的那方
夏天 夏天
与我们的生命曾是同一质地的夏天
等待一场久违的苏醒
与满眼绚烂的繁花
第一个有小猫全程陪伴的夏天,重新开始。如果要问什么是猫猫,答案我会说是爱。猫猫的爱藏在每一个把你叫醒的早晨里,藏在每一个拥抱、每一次玩耍、每一段陪伴里,藏在它每一个满眼都是你的瞬间里。猫猫或许不会说话,但它慢慢地会懂得你的每一种感情,它会用它的整个生命对你说——“我爱你”。
余生很长,很高兴遇见你,我的小猫。
@箔珠
"你的夏天还好吗",看着大海,期待着夏天的我,突然地想起这本小说名。夏天是相聚与离别的聚合体,是属于故事的蓝色体质,悠长的假期适合交给自己,去反刍匆匆咽下的情绪,匆匆作出的决定。所以我对自己说,那些痛楚也快乐的故事就留在夏天吧,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牵连就丢给大海吧,于是我从湛蓝的海水中洗刷掉过往,一身清爽地,重新开始。
@栗栗万乡
新的故事永远在路上,新的心跳永远在下个路口。这个夏天,我计划……我没有计划。不设定固定的路线,不制定详尽的计划,只带着一颗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去感受每一座城市的独特韵味,去体悟每一次偶遇背后的故事。
@C9D
我们停留在一个地方,就像鸽群在胡同屋顶的上空徘徊。夏天的气息就像胡同里的烟火气,诉说热闹的故事。想去胡同走走,看孩子追逐玩耍,大爷树下乘凉,鸽群点缀蓝天。
@海浪
坐上北京到重庆的火车,才意识到我的暑假真的开始了。这是我第一次出发支教,昨夜赶往三河小学的路上,我心里更多的是一种兴奋,兴奋于我好像终于能为社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了。今早八点起来,食堂已经没什么早餐了,于是出校门寻找路边的小馆。空气清新,阳光明媚,突然遇到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黑猫。人们说遇到黑猫是幸运的象征,那它一定是特意为我们带来好运气的吧!
@Bobo
老北京的夏天(节选)
肖复兴
在北京,真正热起来,是芒种之后。芒种过后,夏至到了。在周礼时代,夏至曾经被定为是一个伟大的节日。白天祭地,夜晚焚香,祈求灾消年丰,这是农业时代人们心底普遍的愿景。
对于老北京一般百姓而言,夏至这一天,更讲究的是民俗,民谚里说冬至的馄饨夏至的面,就是说这一天是要吃面条。夏至这一天的面,是要吃过水面的,就和头伏饺子一定是要吃素馅的一样。至于为什么,我不清楚,这就是长期以来民俗的力量。清乾隆年间的《帝京岁时记》一书中说:夏至“乃国之大典,京师于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乃都门之美品。向询及各省游历友人,咸以京师之冷淘面爽口适宜,天下无比”。极尽对夏至的过水面的溢美之词。不过,也说明好吃而适时,是民俗形成的因素之一。
夏至这一天,对于老北京普通百姓,还有一种吃食,是马齿苋,旧日老北京人称之为长命菜,要到天坛城根去挖来,夏至这一天吃才有效。这一传统,依然和过水面一样,来自民俗与民间,一直延续很久。我母亲在世的时候,每年这时候是要去天坛城根去挖这种马齿苋的。其实,就是一种野菜。
夏至这一天,如果不下雨,就是最好的时辰。传统民谚说: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这谚语说得非常有意思,前两句说物,鹿和蝉,一个动物,一个昆虫。鹿角成熟了,可以割角了;夏天炎热了,蝉开始叫唤了。这是典型夏至的标志,一个有形,一个有声,梅花鹿和金蝉,可以作为夏至的形象代言。
不过,我一直喜欢这个谚语的后两句,后两句说的是花,半夏和木槿都要开花了,这让夏至一下子和花木繁盛的春天有了对比和呼应,夏天并不仅是丰收的季节,也是花开的季节。如今,在北京城里,半夏很少能见到,但是,木槿却是公园和住宅小区里常见的。其实,夏至之后,盛开的不仅有木槿,合欢、紫薇、玉簪……也都会相继盛开。
张恨水喜欢北京的夏天,他曾经说:“花上这么两毛钱,买上两三把玉簪红白晚香玉,向书桌上的花瓶子一插,足香个两三天。”但是,民谚里不说这些花,为什么只选择了半夏和木槿作为代表,是有讲究的。不说半夏的药用价值,单说木槿,木槿在夏天长得最为茂盛,如果不加剪理,不几天就会铺展展长高,有点儿夏天狂放的野性劲头。说木槿荣,一个“荣”字,用得极其好,真的是其他的花都赶不上它。
当然,不仅局限于夏至这一天,整个夏天的天空,那时候,都是很美的。特别是七夕之夜,老北京人讲究乞巧。在我的小时候,乞巧,有两种玩法,一种是拔下家里的一根扫帚苗,把它劈开成薄薄的细细的针尖形状,然后把它放进院子里的鱼缸里,或者水盆里,在月光的照射下,和邻居孩子比,看谁的扫帚苗在水里的影子长,谁就赢了,因为谁就和天上的织女巧合对在一起了。一种是躲在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在由喜鹊搭的桥上相逢说话,谁能够听见,谁就有福气了。第一种,是女孩子的游戏。第二种,则男女孩子都可以玩。那时候,我住的大院后院里,有一个葡萄架,那一天晚上,我们一帮孩子都会挤进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说话,但从来没有听到一次,觉得是大人骗我们的瞎话。大人们却说我们吵吵得太乱,得细声屏气才可以听到。
长大以后,看民国时的《帝京岁时记补稿笺》旧书,里面写到七夕这一天:“月下穿针,花间斗草,水中泛花针,自作巧果,各出心裁,以示巧拙者。又使小儿者在葡萄架下井栏前偷听牛女哭声,又传喜鹊搭桥,次日视庭院喜鹊头必无毛。”才知道这一天小孩子的玩法这样多,更是头一次知道喜鹊搭桥是用掉了自己的羽毛,第二天如果看到喜鹊的话,它们的身上是没有毛的。这是多么好玩呀,老北京的夏天,让这些美丽的传说生龙活虎起来;这些美丽的传说,也让老北京的夏天,特别是孩子们的夏天的夜晚那样的色彩缤纷。
夏天或许是没有尽头的
有明亮的眼睛
和明媚的晴天
祝你永远是绽放的盛夏
晚安。
-bnuweixin-
感谢参与征集的同学~
文案、排版:叶晨灏
责任编辑:曹珺涵
投稿/加入我们:xwzx@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