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注意施工结束时,一定要把作业工具清点好,带离现场......”7月11日夜,在5号线北苑路北站站厅一名身着机电工作服、头戴红色安全帽的年轻人向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提示。今晚,他们将迎来这一站的热环境改善设备安装工程,而故事的主人公也正是这位阳光帅气的小伙,来自机电分公司第五项目部的通风空调专业工程师马冀朋。
好学小马“挑重担”
刚刚年满26岁的马冀朋,大学毕业后便来到机电分公司工作,虽然工龄仅有三年,但聪敏好学的他已是项目部的业务骨干。“我家在平谷,单程上班时间近3个小时,路上时间我都会看一些跟业务相关的知识。”在马冀朋的手机里占据内存最大的就是通风空调材料。小马的学习能力与精神也深深打动了师父陈凯,陈凯将自己的技能倾囊相授,马冀朋也像刚出土的幼苗猛烈地吸收着“养分”。
今年3月的一天,马冀朋接到一项新任务,由于师父陈凯同期参与VRV更新改造,不能分身到6月中旬启动的热环境改善工程,因此,需要他单独挑起大梁。“刚接到任务时,第一反应就是有点突然,就好比小时候学自行车,家长在后面把控平衡的手突然撤下。”马冀朋回忆起这段经历依然感慨万千。
对于小马来讲,除了任务来得突然,难度系数也是“拉满”。本次热环境改善一期工程共涉及16座地上站,其中,15号线4座全高站台门的封闭型站台采用多联机空调系统,其余12座半高站台门的开放型站台车站采用蒸发式冷风机降温。而马冀朋负责的5号线北苑路北、立水桥南,15号线孙河、国展、花梨坎、后沙峪6座车站正好全面涉及这两种系统。因此,“备课”阶段师父陈凯对爱徒精心指导,从梳理整体流程、列举注意事项、优化作业方案、查摆施工难点等方面,“手把手”教学,给马冀朋吃下“定心丸”。
一星期不回家的“花脸小生”
6月中旬工程正式开始,由于都需配合夜间现场施工,白天还要申请施工计划、协调各专业、核实负责几座车站的施工进度,所以往返通勤时间需要6小时的马冀朋一星期没回家。设备管线进场、动火作业、连接水电等他都全面跟进,之所以这么事无巨细地把控每一个细节,他表示:“这是我第一次独立参与大型施工作业,而且新设备直接关系到乘客的出行体验,容不得半点疏忽。”
马冀朋负责两条线路的车站分别采用的是蒸发式冷风机、多联机空调系统两种设备,工作原理、调试方法、安装数量及位置等都不一样。“我做这项工作主要考虑的就是安装位置不能影响到乘客候车区域,并且要把凉风覆盖面尽量惠及到候车乘客,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舒适。”
5号线北苑路北、立水桥南是他负责施工车站里难度系数最高的两座车站,施工环境较为复杂,无法按照最初的图纸直接推进。马冀朋与设计、施工方不断沟通协调,修改图纸方案,追求着最优化。为了确保调整计划有效实施,他经常钻到站台板下夹层作业,保障设备正常上水。部分车站夹层空间狭小,仅有一米高,非常潮湿闷热,这位一米八多的小伙子需要蜷缩着身体工作,有时用手擦拭脸上的汗水后,泥与汗交融到一起,爬上站台后变成了“花脸小生”。
灵活应对“突发情况”
6座车站,6种作业情形,因此少不了出现一些“计划外”的事情,比如,7月11日夜到12日凌晨在北苑路北站就遇到一个棘手情况。
“搬运的时候一定注意临近的摄像头、线缆等,既要确保人身安全,也要确保设备安全。”A口外,向搬运人员做完提示和动员后,马冀朋便协同他们一同前往出入口运输。一台蒸发式冷风机重达600斤左右,虽然都是年轻力壮的“生力军”,但一走进出入口问题就来了。由于出入口比较窄,设备两侧无法站人,导致只能靠前后发力。从出入口到站厅,有45个台阶,而从站厅到站台同样需要通过狭窄的台阶通道。第一台设备在“一二一!”的口号声,近1个小时才放到站台指定地点。
坐在一旁喘着粗气的马冀朋,清楚光是搬一台设备就耗费一小时,这对于本就不富裕的夜间施工时间来讲的确有些“奢侈”,如何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个难题,是他的首要任务。这时,他突然想到可以向其他单位借用托运设备,同时优化好前后人员配备,平衡好重心,形成最大合力。第二台设备运输在新方法下,仅用半小时就解决“战斗”。当晚,他们也按照原计划完成了任务。
“这项工程也让我了解到了北京地铁各专业联动的重要性。运营、建维、供电等单位师傅们在此期间一直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一个月的耕耘,他瘦了6斤,间接实现了“小马”到“小马哥”的转变。工程已近尾声,“小马哥”的地铁故事还在继续。
(供稿:北京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