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新生——解码紫竹院公园的活化利用
2024-07-23 16:5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京城古迹

古老的北京城,在千年岁月积淀中孕育了极其丰富的世界遗产与文物古迹,它们既是北京历史的见证,又是文化艺术的瑰宝,同时也记录着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人文风情。这些建筑遗存不仅具有独立的价值,而且曾经以其无与伦比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构成了一个“全世界保存得最完好,而且继续有传统的活力的、最特殊、最珍贵的艺术杰作”。

“京城古迹”栏目将带您“微观古迹,纵览京史”,通过一个个文物古迹的挖掘与科普,逐渐将点连成线,将线连成面;以功能分类为横轴,以历史时间为纵轴,去展现那一筑一物的历史变迁和建造艺术,去讲述那一时一地的文化精神与市井生活。

今日的紫竹院公园是一座以竹为主题的自然式山水园林。追根溯源,它也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园林胜景。为人所熟知的纳兰性德、乾隆皇帝、慈禧太后等,都是紫竹院公园历史背板上的水墨色,使之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

福荫紫竹院:

从皇家庙宇到传教士居所

在紫竹院公园西北角, 有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明清皇家庙宇建筑群,名为福荫紫竹院,这里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福荫紫竹院主要由行宫与禅院两部分建筑群落组成,其可考历史可追溯至明万历时期。

明万历五年(1577年),万历帝朱翊钧即将大婚,相传其生母李太后(慈圣太后)欲借佛事树立天子形象,于是出资并下令司礼监太监冯保,扩建京西的聚瑟寺以收贮佛教经卷,并作为皇家祈福祝寿之地。寺庙扩建完工后,万历皇帝赐名“护国万寿寺”。当时紫竹院地区长河南岸有一处小型庙宇,作为万寿寺下院一并纳入其中。从此,这座小型庙宇成为皇家敕建庙宇,仅为皇室服务。

明末朝廷内忧外患交织,国家统治力急剧下降,皇室无暇顾及焚香礼佛事宜,因此这座庙宇虽为万寿寺下院,也因长时间荒废无主成为游僧庇佑之所。

崇祯年间,以汤若望为首的西洋远臣受命协助徐光启、李天经,历时五年编著《崇祯历书》,备受崇祯皇帝器重。李天经是明代官员及历法家,他发现原本负责管理万寿寺下院御赐香火田的僧人,即“替僧法宝”已去世,这块田地成为无人继承管理的“绝产”。于是奏请“查得替僧法宝已故,遗有御赐绝产万寿寺下院香火地二十顷”,建议将这块闲置土地分配给当时的外籍传教士如罗雅谷、汤若望等人,以作安身之所。李天经希望通过这种做法来“破格柔远,以励勤劳”,超越常规做法笼络远方来的人才,奖励他们的辛苦付出,同时也光耀大明朝廷的恩典事迹。李天经奏请皇室赐予汤若望等人田地一事,在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新算法书》中有所记载,这块土地后来被称为“紫竹院田房”,便是“紫竹院”名字的由来之一。

双林寺塔影:

情思与诗韵的回响

历史上的紫竹院东南方,曾有一座七层密檐实心砖塔,系明万历年间双林寺塔。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第二卷《川至迎长》局部双林寺塔及紫竹院湖泡

据记载,万历年初,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在负责督建万寿寺时,利用这个机会为自己在紫竹院东湖岸边挑选了一块风水俱佳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家庙,并以其别号“双林”命名。这座寺院在明朝时得到大规模建设,“凡寺之所宜者无所不备”,可谓布局规整、功能设施齐全。寺包括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佛殿、伽蓝殿、护法殿、方丈室、斋堂、禅室以及僧房、厨房、仓库等配套设施。寺后堆砌有假山,高丈余,山上有明阳洞等景观,四周点缀着亭台楼榭、群卉丛萃。

关于双林寺的文献记载甚少,更多则是纳兰性德与双林寺的惆怅之事。纳兰性德的夫人卢氏去世,他久久陷入情逝之伤,难以自拔。他将亡妻暂厝于双林寺中,并赴寺中宿夜,为亡妻守灵。在无边的夜色中,他以一首《忆江南·夜宿双林寺禅院有感》表达万般悲戚之情:

“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摇落后,清吹那堪听。淅沥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

一年后卢氏周年忌日时,纳兰性德又来到双林寺,并作《望江南·宿双林寺禅院有感》表达对卢氏深切的思念:

“ 挑灯坐,坐久忆年时。薄雾笼花娇欲泣,夜深微月下杨枝。催道太眠迟。憔悴去,此恨有谁知。天上人间俱怅望,经声佛火两凄迷。未梦已先疑。”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七月,卢氏从双林寺起灵,下葬于皂荚屯纳兰祖茔。

清康熙年间汤右曾写《过双林寺》诗:

“ 高柳鸣蝉已到门,小桥雨坏昼昏昏。茶香一勺知新味,鸿爪何年识旧痕。乍落槐花秋梦冷,自翻荷叶午风喧。痴人未用痴相惜,宝带华缨一笑论。”

由此可见,当时双林寺依旧是世人值得一游的景致。随着时间的流逝,双林寺逐渐衰落,未能保存下来。曾经偌大的庙宇历经烟雨岁月已全废,紫竹院内的双林寺塔也已不复存在。

乾隆时期的紫竹院:

皇家园林与文化景观的融合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为庆祝崇庆皇太后六十寿辰,乾隆皇帝大兴土木修建清漪园(今颐和园)。长河作为由紫禁城前往清漪园的必经水路,沿途因此大肆修缮,万寿寺下院也被交由内务府管理。乾隆皇帝为孝敬母后,在庙内供奉了一尊观音大士像。当时此地已有茂密且特别的紫色竹林,颇有“普陀山紫竹林”之意境,且观音菩萨居住在南海紫竹林,乾隆帝便赐名此庙宇为“紫竹禅院”。从此,“紫竹院”这一名称以官方的身份正式确立,此后得到更广泛的流传。

乾隆时期,在禅院西侧又添建一座行宫,作为帝后前往西郊游览万寿寺、颐和园等地时的临时驻跸之所,此即紫竹院行宫。据说,这座行宫是仿照承德避暑山庄“康熙三十六景”中的“烟波致爽楼”建造。它的营建不仅丰富了紫竹院的功能性,而且进一步提升了该地区文化和历史价值。这座行宫既有皇家园林的典雅风貌,还仿照江南水乡风貌布置,周围种植许多从南方移植来的名贵翠竹及其它植物,营造出清幽雅致的园林环境。行宫在拥有皇家园林典雅风貌的同时,又具有江南水乡的韵味,成为皇家巡幸活动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此后,崇庆皇太后去清漪园消夏避暑,于倚虹堂弃辇,登舟沿长河水路行至广源闸。因水位有高差,需要更换船只,便在紫竹院行宫码头下船休憩,赴紫竹禅院进香,之后乘坐轿辇到万寿寺(广源闸西侧)码头登船去往清漪园。自此,紫竹院从仅有的寺院功能,转变成为皇室提供换船、礼佛、休憩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皇家别院。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第二卷《川至迎长》局部长河(紫竹院段)

长河沿岸寺庙修缮此类事项贯穿了整个乾隆时期,而紫竹院行宫与禅院也随着每十年一次的修缮逐渐完善。紫竹院不仅承载了乾隆时期的皇家记忆,也是清代宫廷文化和历史变迁的重要见证地之一。热衷于诗词书画的乾隆帝也在游历此地时,留下很多诗词题咏,这些作品都丰富了紫竹院的文化内涵。由于乾隆皇帝对紫竹院地区的重视,这里逐渐成为京畿地区一处重要文化景观,今日紫竹院公园的规划建设都深受其影响,这座具有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集观赏休闲和文化于一体的公园,延续着皇家园林的风采和历史记忆。

文物古建的活化再生与

生态公园的和谐共融

清光绪九年(1883年),紫竹院行宫与禅院经历了一次重建。此后,紫竹院正式从万寿寺分离出来,成为一处独立的行宫。建成后,工部尚书潘祖荫撰写了《福荫紫竹院碑》,表达对慈禧太后及光绪帝的尊崇之情。

修缮一新的行宫深受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青睐。每年慈禧太后都会乘船途经紫竹院去颐和园消夏避暑。为方便慈禧太后转闸换船,由样式雷绘制施工图,在广源闸东的紫竹院行宫添修了一个门罩码头。慈禧太后在紫竹院行宫码头下船后,乘轿前往广源闸西侧的万寿寺拈香行礼,之后在万寿寺码头登船继续前行。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由水路往返颐和园时,紫竹院行宫因其适中的位置而成为他们途中歇脚、休息或进膳的重要场所之一。这里也因此曾设有内务府奉宸苑的办事机构,负责接待皇室成员。行宫主体建筑为上下两层各九开间的“报恩楼”,南向为砖木结构,青瓦覆顶、雕梁画栋,可谓细腻典雅、古韵四溢。慈禧太后在报恩楼梳妆用早膳后,前往万寿寺拈香礼佛,此楼因而得名“慈禧梳妆楼”。

紫竹院公园内的报恩楼

时过境迁,紫竹院行宫的建筑现仅留有报恩楼、前殿、宫门、倒座房,紫霄殿门前两棵树龄四百余年的古银杏,至今枝繁叶茂,见证着历史沧桑和今日风华。20世纪50年代后,紫竹院开始进行大规模重建和改造,最终成为了今天以竹类植物为特色,集优美环境、文化体验、自然教育、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园。与此同时,对紫竹院行宫的合理修缮和活化利用,不仅保护了公园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精神层面上的文化传承。

时至今日,紫竹院公园通过充分彰显自身文化空间价值,实现了文物古建活化利用与生态建设的双重目标,成为人们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场所,深受市民游客喜爱。

内容来源:北京日报副刊,内容有删改


作者:

北京印迹inBeijing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