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聚焦改革、发展、稳定等各领域先进典型事迹,更加突出重实干、办实事、出实绩的鲜明导向,持续强化担当激励干部、示范引领工作,为昌平宣传起到代言的作用,选树快干之星9个,通办榜样6个,一起来认识他们。
“快干之星”
化庄棚改项目工作专班
化庄棚改项目工作专班,创新构建以区住建委、城南街道为主导,市规自委昌平分局、市政集团等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紧抓快干、攻坚克难,创下昌平区回迁安置房项目“交房即交证”记录。作为全区首个采用“北京市安置房信息管理系统”办理不动产权证的试点项目,创新采用线上申报登记备案审核模式,及时有效破解项目难题,实现“住权与产权零距离,交房与交证零时差”。比预定目标提前10天实现群众回迁,相关经验做法被人民网、北京日报等知名媒体报道。
“快干之星”
十三陵镇城乡建设办公室(宅基地管理)
十三陵镇城乡建设办公室(宅基地管理),推动全市第一本宅基地确权登记证在大岭沟村颁发,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再次取得新突破。建立宅基地数据库,采取宅基地审批监管“一流程+两机制”模式,完成全镇39个涉宅村居宅基地信息调查工作,深入全镇8455宗宅基地入户摸底调研,扎实推进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在全区率先出台宅基地资格权认定管理办法,成立全市首个村级“土地管理委员会”,在全国率先推进稳定就业农户纳入城镇住保体系。会同市区部门及时打通工作难点堵点,组织39个村进行宅基地确权线上培训,确保宅改工作路径畅通、流程规范。
“快干之星”
天通苑北街道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专班
天通苑北街道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专班,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用心用情用力解决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相关经验做法被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2024年,全国首批“骑手友好社区”落地天通苑北街道天通中苑第三社区。围绕辖区三大商圈,建立34家“1+3+N”“家圆驿站”三级服务体系,累计开展活动70余场次,覆盖小哥2000余人次。建优“小哥家圆归属圈”,组织100余名小哥进行实名认证,注册“天北家圆”虚拟卡,形成“志愿服务-获得积分-享受服务”闭环,不断增强小哥归属感。建好“参与社会治理圈”,在“回天邻里”小程序开发“安全隐患直报”模块,鼓励小哥发现问题随手拍、随时传;积极搭建载体,打造“小哥金点子信箱”“小哥议事厅”,为“友好社区”创建建言献策,激励主动融入、双向奔赴。
“快干之星”
南口镇城乡建设服务中心(林业工作)
南口镇城乡建设服务中心(林业工作),2024年3月镇政府被评为2021-2023年度北京市森林防灭火先进集体。结合“林长制”将全镇划分为40个森林防火网格,建立镇政府与村(社区)等“三条线”责任制,调整充实生态林管护员队伍,累计开展检查2000余次,确保林地有人看、火源有人管、责任有人负。用好730余名生态林管护员,对林区实现全天候监测;累计开设防火隔离带1476.99公顷,清理林下可燃物3957.21公顷;强化镇村干部防火意识,40个森林防火网格坚持区域联防、协调联动,随时应急处突。坚持把宣传教育作为森林防火的第一道防线,在重点区域设置警示牌、标语设施,在清明等重点时期发送防火安全提示短信,累计发放宣传折页9000余份、宣传卡15000余张,营造了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
“快干之星”
区委网信办“e法三重唱”团队
区委网信办“e法三重唱”团队,依法开出首都区级网络执法行政处罚“第一单”,组建“网络普法宣讲队”,以特色IP形象开展首案普法释法活动,推动网络普法与网络文明、网络安全、互联网企业健康发展有机融合,构建网络普法宣传良好格局。设计网络形象“昌小e”,用“网言网语”宣传法律知识、提供行业动态资讯、讲述“昌平网事”,引导广大网民依法上网、文明上网、安全用网。邀请首案执法人员深入企业、农村、社区、学校开展菜单式“巡回宣讲”,持续拓宽普法教育影响力,让网络安全知识深入人心。不断传播网络正能量,今年以来,以“昌小e”代言形象举办活动、宣讲60余次,受众超3万余人次;推送普法相关信息4万余条,总阅读量超2亿次。
“快干之星”
区城管委自行车专用路管理中心
区城管委自行车专用路管理中心,全天候守护全市首条自行车专用骑行路,助力绿色出行,五年来,累计骑行总量达到938.9万人次,年均增长率7.6%,累计减排量约4674吨。建立完善秩序维护、清扫保洁、中控室调度等9方面制度机制,按日、周、月、季、年5个时间维度全天候巡查巡检,提前排查隐患点位。实行“17个岗亭值守+全路段监控+日常巡查”模式,在服务区设置“爱心驿站”,方便骑行、守护安全;每月举办亲子骑行活动,引导沿线百姓“通勤骑、生活骑、平日骑、周末骑”,打造回天地区特色低碳品牌。开通了微信服务号,设置中控室热线电话,及时解决市民诉求,响应率、满意率均达100%;快速响应处理“路灯照明安全隐患”“清理道路积水”等诉求,被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时间等媒体多方报道,并获区级加分。
“快干之星”
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
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王曌、吴坤、贺城元、张海平、袁盛南、王莹、翁乃杰、谢焘、赵士强、王霞、刘峰、王鹏飞,他们的名字就是“劳动最光荣”的最好诠释。他们是高质量发展“先行军”,作为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代表,三一重能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部总监贺城元,深耕制造行业20余年,成功建设第一条风电行业装配流水线,将北京南口工厂打造成为行业内第一家通过工信部认证的智能制造标杆工厂。他们是服务群众“排头兵”,作为立足工作岗位深化为民服务的代表,区司法局法律服务监督管理科科长赵士强,引导辖区律师将执业活动与服务人民紧密结合,做好村居法律顾问、法律援助等公益服务,推动我区“七有”“五性”公正性领域两项指标连续三年并列全市第一。他们是干事创业“带头人”,作为发挥专业优势聚力干事创业的代表,北京未来科学城置地有限公司规划发展部经理刘峰,统筹推进温榆河公园昌平片区建设工作,荣获“北京水利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快干之星”
陈东岩
陈东岩,中共党员,回龙观街道金域国际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提出党建“五域”工作法,推动北京市社区书记工作室落地金域国际社区,社区暖心驿站被全国总工会评选为“全国最美户外劳动站点”,2024年5月作为基层减负试点社区唯一代表在全市工作推进会上进行交流汇报。持续打造“金域良言”协商议事品牌,圆满解决小区基础设施提升、公共安全管理等10余项问题,居民诉求同比大幅下降。“赋能增效”服务群众增效力,带领社区干部厘清职责、整合力量、规范流程,探索设置全能社工岗和工作人员AB岗,服务项目由传统项目拓展到社区助老、心理关爱等领域,服务力量由居民志愿者拓展到辖区多支公益力量,真正做到扎根基层、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快干之星”
暴娥净
暴娥净,中共党员,昌平区第二中学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师、曲棍球及旱地冰球队主教练,曾获多哈亚运会女子曲棍球项目冠军等多项荣誉,退役后转战三尺讲台,组建并带领昌平区曲棍球队参加各类比赛,斩获全国冠军3次、北京市冠军40余次。作为曲棍球项目负责人,所带球队连续7年荣获北京市青少年曲棍球锦标赛男子组冠军,带队参加2024年北京市青少年曲棍球冠军赛包揽三金一银。在13年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中,多篇文章在《当代体育》《中国教师》《体育画报》刊登,撰写论文获市级一等奖,多名学生入选曲棍球国少队、国青队。作为区政协文化体育组委员,积极围绕全民健身、巩固“双减”成效等民生问题为体育、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提出专业性建议,被评为昌平区优秀政协委员。
“通办榜样”
区国资委市企对接专班
区国资委市企对接专班,率先与市国资委建立正式对接机制,成为全市首个出台加强与市管企业合作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辖区。推动属地政府、行业部门及市国资委三方梳理汇总市管企业在昌信息,与市国资委联合印发《昌平区与市国资系统对接机制工作方案》,通过现场踏勘、上门咨询、资料搜寻、数据分析等方式,编制市管企业土地、投资和财源“三清单”,形成12家重点企业“一企一册”档案。与北京国管、一轻控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助力同期规模最大的200亿元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落户昌平,首钢一线材厂盘活利用建设安置房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循环、互利共赢。
“通办榜样”
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创新发展与人才工作处
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创新发展与人才工作处,在全市首创“两区”重点园区(组团)“联动机制+线上平台+实践基地”建设新模式,确保“两区”政策直达快享,“两区”服务优质高效,“两区”开放创新取得积极成果,为未来科学城高质量发展聚力赋能。建立“两区”企业服务联动机制。与各相关委办局、属地政府加强联动,实现规上企业服务全覆盖;分类梳理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和社会机构,完善“企声直达”回应机制,提供“配套式”生态服务,针对性解决企业发展难题。推出“两区”企业服务线上平台。创建“未来城两区开放社区”公众号,设置发展动态、企业服务、制度创新三大板块,突出惠企政策“一键式”查询、企业诉求“一站式”服务、关联信息“一对一”推送、社区活动“定制化”开展四大功能,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未来科学城“两区”建设创新实践基地。联合国家(中关村)火炬科创学院,建立“两区”建设创新实践基地,链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网、中国企业服务中心等优质资源,可触达3000余家市场机构,实现资源共享、强化发展支撑,高效服务企业成长。
“通办榜样”
区公路分局工程管理科
区公路分局工程管理科,以攻坚姿态跑出项目建设“昌平速度”,攻克交叉施工多、作业时间短等客观困难,第一季度提前实现全区6项普通公路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主体完工通车。倒排工期、优化工序,施工作业24小时不间断,第一季度即实现6条灾后恢复重建道路主体建成通车,较计划提前两个月。严格践行“以人为本”交通发展理念,完成京藏高速北辅路(南辛路至西关环岛段)改扩建工程,将路宽由12米拓展至21.5米,聚力打通群众出行堵点。以加强非机动车、步行系统建设作为优化交通出行结构新的着力点,持续推进自行车专用路东拓工程,逐步构建“成网好用”的慢行交通系统,力争达到“线贯通、点覆盖、增体验”的绿色出行效果。
“通办榜样”
区法院“全院一件案”机制建设专班
区法院“全院一件案”机制建设专班,探索推行“全院一件案”机制,推动2024年1-4月总结案数、法官人均结案数同比上升超25%,案件平均办理时间缩短20%,相关经验做法在最高法院《审判管理动态》刊发。成立工作站、联系点等近40个,深挖类型化案件治理模式,实现“审结一件、化解一批、规范一片、稳定一方”的社会效果。健全立审执联动机制,强化纠纷“诉一次”、裁判“执一回”,让诉讼过程更简单,让执行工作更高效。健全审判监督管理机制,完善“周-月-季度-半年-全年”分析、评估、通报体系,引进智能化类案检索系统和文书质检系统,建立含1.35亿篇案例的专项案例库,为审执工作提质增效奠定坚实基础。
“通办榜样”
区医保局基金监管工作专班
区医保局基金监管工作专班,今年以来,区医保局已累计追回/拒付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近800万元,特别是在4月份公布的全市区级基金监管综合评价中,昌平区以优异的工作成绩获得裸分、总分全市双第一。牵头定期组织行政管理、费用审核、监督检查等科室会商沟通,重点关注个人异常数据等典型问题,反馈审核检查结果,集中优势力量核查问题线索、解决群众诉求。建立昌平区医保基金使用监督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对83家定点医疗机构开展第三方医保基金专项检查,做到全方位、立体式保护。持续探索区级行刑衔接工作机制,密切与检察院、公安部门协同配合,搭建起双向常态案情通报、线索移交协作平台,切实守好人民群众“看病钱”“救命钱”。
“通办榜样”
张佳
张佳,中共党员,北京首冶新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战略投资部部长,以一腔热忱服务园区产业发展,先后申报获评北京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等十余项荣誉资质,累计获得各项政府支持资金千余万,服务企业300余家、带动就业4000余人。建强园区企业服务阵地,组织开展各类企业服务活动百余场,推动园企合作成立校企协同共享实验室及产教融合实训空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高校资源对接;搭建政企桥梁,辅导企业政策申报与政策推广,近千家次企业受益。截至今年4月底,带领团队提交各项政策申报7项涉及金额320余万元,其中北京市科协创新服务中心服务中关村园区高质量发展项目已成功获批并获奖励资金。
图文来源:北京昌平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