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3日,在建军97周年到来前夕,笔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湖南省韶山市大坪乡棠佳阁村,感受伟人家风的魅力。
“主席对外婆家的感情很深,听说我们村的名字还是他改的呢”
“长沙火炉”果然名不虚传,盛夏的晨曦已令人难耐其暑。7月13日上午七点半,笔者与文仲山同行,自长沙驱车前往毛主席的外婆家——棠佳阁村,追忆那段跨越时光的故事与温情。
车上与文仲山相谈甚欢。他老实憨厚,不善言辞,1954年8月出生,大专学历,1971进入长沙市东风钢厂(现长沙钢铁集团)工作。199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2014年退休,现正在修家族谱书,对家族历史比较了解。
大约四十分钟后,言谈间汽车从长韶娄高速公路的金石收费站驶出,沿韶山环路向前行驶5公里左右,穿过一片稻田,便到了毛主席外婆家。
这是一个宁静而质朴的小村庄,绿树环抱着五六栋错落有致、半新不旧的房屋,处处彰显着岁月的痕迹与温馨。来到村口,一口小巧的鱼塘映入眼帘,它曾是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今却成了全村的污水排放口。刚踏上塘埂,文仲山兴致勃勃、满怀深情地介绍道:“据老一辈人回忆,毛主席幼时常与表兄弟们在鱼塘里嬉戏,游泳抓鱼,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至今仍是村民们口耳相传的佳话。在鱼塘边的一块空地上曾有一座楼阁,因年久失修而垮塌了。”
棠佳阁村原叫‘唐家坨’,村里约60人。毛主席亲自将其雅化为‘棠佳阁’,这一更名背后,有着一段感人的故事。
毛主席自两岁起至八岁寄养在外婆家,度过了他的启蒙岁月,为他日后的成长与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他人生旅途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毛主席的母亲文素勤(因排行第七,小名文七妹),18岁时与韶山的毛顺生结为连理,他们婚后生育了二男二女,但都相继夭折。毛主席的诞生,让外婆与母亲心怀忧虑,恐悲剧重演,遂依循乡风,让毛主席认七舅文正兴为“干爹”,并过继于他。1896年,当毛主席的大弟将要出生时,其父毛顺生还在外当兵,文七妹身单力薄,面对两岁的毛主席,她毅然决定将他送往较为宽裕的外婆家寄养,以保其健康成长,给他一个安稳且欢乐的童年时光。
毛主席外婆家文氏十分重视教育,早在毛主席外曾祖一辈就形成了坚韧不拔,勤劳精细的治家作风;行善好施,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真诚相处,温顺和谐的家庭氛围。这一文氏家风由毛主席的母亲文七妹带到了韶山冲。
在文家“蒙馆”(相当于学前幼儿教育),幼时的毛主席虽未到开蒙之龄,却已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对知识的渴望,“干爹”文正兴(即七舅)便带他旁听蒙馆课程,毛主席在潜移默化中,熟稔《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篇章。
文运昌是毛主席的表兄,长毛主席九岁,他是毛主席诸多表兄弟中与之最亲近、交往最多、帮助最大的一位。他向毛主席推荐《盛世危言》《新民丛报》等进步书刊,在早期引导毛主席接触新思想方面起了关键作用。
母亲文七妹是毛主席人生启蒙的第一位老师。她那勤劳俭朴、聪明贤惠、温婉爱人、心地善良、乐善好施的品格深深影响着毛主席。少年时期的毛主席就在这样一个充满着爱与智慧的大家庭中成长起来,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文氏家风对他伟大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石。
今年90岁高龄的文仁山是毛主席的表侄孙,他动情地说:“过去唐家坨的人不姓唐,全部都姓文。听长辈们说,毛主席经常与表兄弟们保持书信往来,在解放后某一次通信中,毛主席信封上的地址把‘唐家坨’写成了‘棠佳阁’。‘棠佳阁’就一直用到现在。由此可见毛主席对外婆家的深厚感情。”
“主席的‘祭母文’是由我爷爷文运昌现场抄录的呢!”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站在“石干娘”旁刻有《四言诗·祭母文》的石碑前,文仲山饶有兴趣地介绍道:“毛主席的这首‘祭母文’诗还是由我爷爷文运昌现场抄录保存下来的呢!”
据考证,1894年正月初一,毛主席母亲文素勤和舅舅带毛主席到龙潭坨拜一块大石头为“干娘”,祈佑他健康成长,一生平安。因为毛主席在儿子中排行第三,取名“石三”,称“石三伢子。”
毛主席对母亲的感情至深。1936年,在和斯诺谈话时,他这样回忆母亲:“我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她可怜穷人,他们在荒年前来讨饭的时候,她常常给他们饭吃……”在写给好友邹蕴真的信中,他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我的母亲属于第三种人。”毛主席深受母亲影响,加上一直生活在农村,从小养成了尊老爱幼,勤劳朴实、乐于助人的品德。
1918年,毛主席得知母亲患上淋巴腺炎,正在外婆家养病,十分担忧。8月初,他匆匆回乡探望母亲,很快又回到长沙做前往北京的准备工作。临行前,他给舅舅文玉瑞和文玉钦写了一封家书,信中说:“家母在府上久住,并承照料疾病,感激不尽。乡中良医少,恐久病难治,故前有接同下省之议。今特请人开来一方,如法诊治,谅可收功。如尚不愈之时,到秋收之后,拟由润连护送之来省,望二位大人助其成行也。”毛主席自己不能在母亲跟前服侍尽孝,对两个舅舅悉心照顾母亲感激不尽,又因要前往北京,一时难以接母亲来长沙治病,专门请人开了药方。但他对药方是否奏效并无十分把握,便提出让大弟陪同母亲来长沙治病的建议。字里行间,尽显儿子对母亲的牵挂和爱戴。
1919年10月5日文七妹因病去世,年仅53岁。噩耗传来,如同晴天霹雳,毛主席立即带着在长沙读书的小弟回家奔丧。当他们赶回韶山上屋场时,母亲已经入殓两天了。大弟告诉他,母亲临终时还在呼喊着他的名字。毛主席心如刀绞,悲痛至极,热泪长流。
10月8日,韶山冲秋天的夜晚已有几分寒意,毛主席守在母亲灵前,脑海中浮现出一幕幕往日沐浴在母爱中的情景。他对着摇曳的油灯,思绪万千,含泪挥笔写下哀恻动人的《四言诗·祭母文》,深刻记述了母亲浩大无私的养育之恩,也由衷表达了毛主席对母亲绵延不绝的怀念之情。
毛主席的表兄文运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向档案部门提供了本文的抄件,题目为《毛泽东祭母文》,并在题下写道:“民国八年八月十五日,他(指毛泽东,笔者注)在灵位前执笔成之,我代录正的,稿存我家。”《四言诗·祭母文》的原稿在文运昌家保存多年,后遗失。
1959年,毛主席回到韶山,乡亲们闻讯纷纷前来探望。他风趣地说“我的亲人都来了,就是有一位亲人没来。”
“毛主席您回来了,您的亲人当然都来了!”乡亲们忙解释道。
“不,还有我的石干娘没来哩!”听毛主席幽默地一说,乡亲们恍然大悟,开怀大笑。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母亲不仅是家族生命的延续者,更是良好家风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毛主席母亲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平凡而崇高。母亲虽已不在,毛主席把对母亲的爱转化成对人民、对祖国的爱,他倾尽一生精忠报国,牢记母亲嘱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主席与外婆家亲戚很亲近,但是要求很严并非有求必应!”
“你们看,这些都是毛主席当年接见外婆家亲戚的照片。”笔者在毛主席表哥文运昌曾孙文耀辉家采访时,他从屋里抱出一个木盒子,盒内珍藏着一摞保存完好、略显泛黄的老照片,这些都是毛主席在不同时期接见外婆家亲戚的合影。
笔者不禁脱口而出:“这些照片真是无价之宝!它们从未在公众面前曝光过,你们为何不将它们展示出来呢?”
文耀辉是位朴实的农民,他一边用干净的毛巾小心擦拭照片上的灰尘,一边不好意思地说:“按照家族的辈分,我称毛主席为姑太公。姑太公对我们文家有着深厚的情感,解放后分期分批在北京接见了他的舅舅和表哥表嫂们,并留下了这些合影。然而,姑太公对我们的要求非常严格,他反复告诫不可用这些照片炫耀或谋利。我们牢记毛主席的教诲,只把这些照片作为传家宝一代一代传下去,到我这已经是第四代了,我们从不显摆,只是默默地守护着这份珍贵的记忆。”
文耀辉的一席话也解开了笔者对棠佳阁村为什么没有像其他红色景点那样打造的疑惑。原来这正是棠佳阁人坚守初心,低调朴实的真实写照。
毛主席上了井冈山,从此与家乡断了联系,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主席才与韶山包括棠佳阁的亲人建立了正常的联系。湘潭作家赵志超所著的《毛泽东一家人》一书中,收集了大量毛主席给外婆家亲人的书信。从一封封言简意赅、清新质朴的书信中,我们可看到一代伟人细腻而真实的情感,那是对外婆家无法割舍的血脉亲情。
文家的亲友们多次受到毛主席的邀请,赴京叙旧,还安排人陪同他们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并购买礼物送给他们,所有这些,毛主席都从不花公家一分钱,都是从他的工资和稿费里开支的。我们从中看到一位国家领导人亲切和蔼、重情重义、豁达无私的境界。
毛主席对文家亲戚非常亲近,但他从不以公徇私,有几个表哥曾借上京面见毛主席的机会,向他提出给晚辈安排工作的请求,都被他婉言拒绝。
毛主席外婆家的后人没有从毛主席身上“沾光”,他们自强不息,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建功立业。文运昌的儿子文凤良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文凤良1949年2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加入地下党创建的游击武装——湘中纠察队,并担任第二大队六中队指导员。参与了和平解放湖南迎接人民解放军进驻长沙的重大行动。解放后任湘乡市图书馆副馆长,1983年退休,享受离休干部待遇。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棠佳阁村文家良好的家风,不但孕育出了文素勤那样伟大的母亲,也造就了一方风清气正的净土。解放以来,该村零犯罪,先后有10人考上高校,9人从军报国。当地党委、政府规划建设韶山棠佳阁旅游文化体验园项目,打造集红色旅游、励志教育、休闲度假、亲情祈福等元素于一身的旅游综合体,展现伟人故里新风貌,汲取奋进的精神力量。
供稿:贵雷锋 供图:文仲山 文佑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