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首部《轻罪治理白皮书》重磅发布
2024-07-27 08:4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千呼万唤始出来——

深刻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力行贯彻“小案不小办,情系大民生”

助力基层治理,构筑平安朝阳

的它——来啦

2024年最高检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完善轻罪治理体系。当前,我国犯罪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轻罪案件占比、轻刑率大幅上升。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在犯罪治理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职责,要坚持治罪和治理并重,强化源头治理,有效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前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2024年7月25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发布《轻罪治理白皮书》,基于对近年来的轻罪检察案件数据进行归集和分析,系统总结朝阳区轻微刑事犯罪发案态势和特征,提出轻罪治理建议。朝阳区委政法委副书记、二级巡视员唐涌涛,区人大代表刘芳、罗烨,以及中关村科技园区朝阳园的多家企业代表参加本次发布会。法治日报、检察日报、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朝阳融媒等多家媒体参会并发布相关报道。

区委政法委副书记、二级巡视员唐涌涛介绍朝阳区建设综治中心,推动多元基层治理主体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情况

区检察院副检察长杨征军介绍朝阳区轻罪治理总体情况和《轻罪治理白皮书》发布要点

区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主任王珏介绍朝阳区检察院轻罪检察工作情况

区人大代表、企业代表参会

参会媒体现场提问

轻罪案件主要特点

01

财产领域呈现“超市盗”案件占比高,“搬家盗”“中介盗”“网络盗”等新式盗窃方式增多,销赃产业链条化的特点

“超市盗”占比超过盗窃案件的一半。犯罪嫌疑人利用超市自助结账漏洞不扫码或者扫码后不付款的方式盗窃,即超市盗这些行为被商超企业安防视频“锁定记录”,行为人却不知情,继续多次漏扫商品直至构成犯罪,致使很多社会危险性不大的人却被贴上罪犯标签,为社会治理带来了一定的难题。房产中介、搬家工成为“入室盗”“帮凶”。犯罪嫌疑人借由看房或搬家获取的信息,为盗窃分子提供财物储存位置、房屋布局图等“情报”。“捡尸”式盗窃成为新型手段。犯罪嫌疑人趁被害人酒后熟睡或意识不清之际,盗窃被害人手机等随身财物,或利用手机给自己进行转账,甚至佯装好友将被害人架到无人处洗劫财物。销赃产业呈现链条化。犯罪嫌疑人通常利用废品回收或者经营门店的方式以不合理的低价收购赃物,再以二手物品价格转卖实现获利。

02

交通领域呈现“醉酒驾车”入刑数量先增后减,但伴生的二次犯罪问题依然频发,“黑代驾”盘踞娱乐场所“揽活”现象突出的特点

酒驾案件呈下降趋势且始驾地集中。2019年至2023年醉酒驾驶数量居高不下,在2023年12月《关于办理醉酒危险驾驶案件的意见》颁布后,醉驾类危险驾驶案件数量显著下降,犯罪嫌疑人的始驾地多为朝阳区酒吧分布密度较大的地区。酒驾衍生违法犯罪值得关注。如在酒驾后为逃避处罚唆使亲友“顶包”,或在被查处时拒不配合,袭击民警;亦如“黑代驾”司机长期盘踞酒吧、夜店以及餐饮场所附近招揽生意,更有甚者引诱车主在酒后驾驶机动车后实施敲诈勒索。超载拉运“散工”危及道路安全。部分犯罪嫌疑人为赚取车费,超出额定载客数100%拉运散工,更有甚者驾驶改装货车严重超员搭载工人被追尾致3人轻伤,被以危险驾驶罪提起公诉,并获法院有罪判决。

03

人身领域呈现伤害案件以激情、偶发犯占多数,以轻缓化处理为主,“路怒症”等行车不文明现象导致的肢体暴力冲突增加的特点

故意伤害案件因生活琐事、酒后发生口角进而引发的激情、偶发犯罪占比近九成。此外,因犯罪嫌疑人多为初犯、偶犯,能够积极认罪悔罪,取得被害人谅解,故超六成案件在司法机关的调解下达成刑事和解;另外,检察机关对八成以上的故意伤害案件作出相对不起诉处理,以轻缓处理为主。总体而言,因行车、停车纠纷等琐事引发的肢体暴力冲突出现频次有所增加,需要检察机关为化解这些社会矛盾进一步合理配置司法资源。

04

社会秩序领域呈现“爱好型”案件增多,证件类犯罪“集中化、产业化”,酒后袭警案件居高不下的特点

“爱好型”犯罪破坏生态环境。犯罪嫌疑人出于自我观赏、饲养和售卖目的,实施捕鸟、捕鱼类的非法狩猎以及非法捕捞水产品行为。“假证”衍生违法犯罪应引起重视。犯罪嫌疑人所办理的虚假证件多用于机动车登记、申请出境出国、参加职业考试等领域,办理假证团体层级分明、分工明确,呈现产业化趋势。“酒后袭警”类案件频发、多发。受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影响,涉酒犯罪嫌疑人酒后易因意识不清、情绪激动而袭击正在执行公务的人民警察,方式多为辱骂、踢踹、推搡,等等。

轻罪检察工作总体情况

01

以高质量发展牵引轻罪检察履职提质增效

健全轻罪检察制度机制。自2016年以来,朝阳区检察院已形成更为全面、精简、多层次的朝阳轻罪诉讼体系2.0版本。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率稳定在90%以上,确定刑量刑建议采纳率攀升至98.05%。对于可以适用刑事速裁程序办理的案件流程简化,提升办案效率。优化轻罪案件办理流程。在轻罪案件办理过程中,综合运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捕诉一体机制、刑事速裁、刑事和解程序和相对不起诉等相关制度,打造具有朝阳特色的轻罪检察工作体系。提升轻罪案件办案质效。会同各政法单位探索建立轻微刑事案件“一站式”办理机制,推进繁简再分流,提升办案效率,降低当事人诉累;与基层司法所合作,向已实施两次以内“超市盗”的行为人开展“电话预警”,劝诫其主动退赔漏扫商品,实现“超市盗”案件的大幅度下降,形成“超市盗”治理的“朝阳模式”。

02

高质效办理群众身边小案,强化法律监督,助力轻罪检察服务大局

办理一批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的典型案例。焦某、李某故意伤害案,邢某故意伤害案,吴某招摇撞骗、诈骗案等分别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北京市检察院典型案例。“超市盗”、高空抛物等类案治理经验,入选北京市检察院溯源治理典型案例。规范权力运行,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民生小案。规范适用相对不起诉制度,研究制定《相对不起诉适用规范(试行)》,引导检察官办案用好相对不起诉权。强化不起诉公开审查、公开宣告及释法说理,用好对被不起诉人教育改造“组合拳”,提升不起诉决定的公信力和社会效果。同时形成对司法办案各节点的内部监督制约,打通案件质量监控体系脉络。“四大检察”协调联动促进轻罪治理。推进轻罪检察履职由“条线分割”“单兵作战”向“融合履职”“联合作战”转变,在轻罪治理领域推动刑事检察与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公益诉讼检察融合履职,形成“数治小案”矩阵,构建多个融合履职促进轻罪治理的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

03

高效化解社会矛盾,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检察履职向引导和疏导端溯源治理发力

筑牢维护稳定的前沿阵地。着力构建具有朝阳特色、符合法治规律、体现时代特征的纠纷解决体系。深化检调对接,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基层综治力量,促进刑事和解和矛盾化解,发挥好检察机关社会稳控器、减压阀的作用。打造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积极开展以案释法、公开听证、人大代表联络、联系街乡、法治副校长送法进校园、检察开放日等工作,创新运用“上门听证”新形式,让公平正义看得见,把矛盾化解在群众“家门口”。培育经济发展健康土壤。以检察履职保就业、促发展,以司法温度激发社会向上力度。针对案件中行业性问题提出“检察预警”,助力企业“司法康复”。针对“超市盗”犯罪嫌疑人,通过认罪认罚、训诫教育,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重回社会的占比73%。织密矛盾纠纷排查的防控网络。在涉诉矛盾化解过程中确保矛盾风险不扩散不升级,将检察服务延伸到群众需要的每一个角落,在受理12345热线过程中,通过梳理研判高频问题,靶向开展息诉工作,确保“单单有回复,件件有落实”。

04

以高素质人才支撑专门性检察业务

强化政治建检,矢志不渝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党建带队建凝聚人心共识,塑造轻罪检察队伍铁一般的理想信念。强化从严治检,驰而不息加强纪律作风建设。严格落实司法责任制,明确轻罪检察工作履职风险点,通过业绩考评和责任追究等机制制度,压实对检察官办案主体责任的激励和监督,塑造轻罪检察队伍铁一般的纪律作风。强化人才强检,坚持不懈加强人才培养建设。检察官办案组年均办案量超过250 件,办案总量和人均办案量位居全市首位。2022年以来,1人入选全市轻罪检察业务专家、3人入选全市轻罪检察业务骨干,1人入选检答网专家。人才“雁阵”格局初步形成。

文章来源 | 朝检在线


作者: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