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扬州市手工艺协会古琴斫琴专业委员会正式宣告成立,斫琴师严舜扬担任常务副会长。严瞬扬致力于推动扬州传统古琴斫琴行业健康发展。为更好地弘扬和传承扬州“非遗”优秀项目,作为倡导者,他向有关部门提议成立扬州市手工艺协会古琴斫琴专业委员会,希望为弘扬中国古琴传统文化,传承斫琴传统技艺,积极拓展和提升古琴斫琴市场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独自探索斫琴新法
1989年,广陵琴派第十一代宗师梅曰强从南京退休后来到扬州,买下了扬州东关街剪刀巷的一处面积不太大的民宅。当时大多数人对古琴知之甚少,许多人连古筝古琴都分不清楚,学习古琴的更是寥寥无几。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严舜扬整日陪伴着梅曰强,听他弹琴、聊琴;陪他喝茶、品画,与梅先生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后来,慕名前来剪刀巷找梅老师学琴的人多了起来,如今这些人都成了广陵琴派的中坚力量。
梅曰强不收学费,惟愿广陵琴派后继有人。严舜扬时常参加梅老师组织的雅集活动,每个人都神情庄重、一脸虔诚地焚香抚琴,叮咚的琴音在梅老师不大的居所里萦回。严舜扬坐在一旁静静地聆听,让一首首琴曲涤净自己的灵魂。可以说,梅曰强是新时代弘扬广陵琴派的重要人物,他让广陵琴派得以发扬光大。
彼时,严舜扬在扬州开了一家售卖古筝包的箱包店。经朋友点拨,他又开发出装古琴的箱包,深受琴人的欢迎。后来,随着古琴申遗成功,全国各地学习古琴的人越来越多,古琴热成燎原之势。严舜扬把握商机,顺势而为,专门生产、经营琴弦、琴轸、雁足等古琴配件,生意非常火爆,产品畅销各地。
严舜扬并不满足于此,也希望有机会尝试一下斫琴。因为他对斫琴工艺早已烂熟于心,并且对古琴有自己的理解和美学观点。刚好,有朋友邀请他去北京斫琴,严舜扬就将自己经营的产业留给了家人,只身来到北京宋庄与朋友共同斫琴。
跟随梅曰强多年,严舜扬对于斫琴技艺和各种工序了然于心,并形成了自己的斫琴理念,现在他正需要找一个平台将自己的制琴理念付诸实践。严舜扬认为,要想斫制出一床好琴,就要在琴材、形制、配件、漆面、音色、手感等方面做到极致,只有用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地对待每一道工序,才能打造出满意的古琴。
严舜扬在斫琴中不囿于传统技法,而是大胆尝试,独创了一些工艺。传统斫琴手段在刷漆上多采用刷子在琴体反复涂刷大漆,这样的方法有一个短板,即容易在琴体上留下刷痕,还会产生气泡,落上灰尘。严舜扬脑洞大开,尝试用喷漆的方法代替毛刷,经过实验效果极佳。过去的轸池部分在制作中总会留有缝隙,他采用红木反衬的工艺,使得轸池严丝合缝,与琴底浑然一体。严舜扬还发明了“二次填徽法”,提升了琴徽的平整度,大大简化了琴徽的安装过程。在古琴的包装箱制作上,他使用新型复合材料代替牛津布作为古琴箱材,显著提升了古琴箱的防撞性能,受到专业人士青睐。
严舜扬大胆创新的斫琴技艺,有些对于传统斫琴技艺而言是颠覆性的。有业内人士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其背离了传统斫琴技艺,而他却不以为然。他认为,传统斫琴工艺需要继承,更需要发展和创新。严舜扬斫制的古琴,得到了古琴大师李祥霆的肯定,他在家中作为日常练琴、课徒所用的琴,就出自严舜扬之手。严舜扬所斫之琴还曾被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戴晓莲带到英国舞台上弹奏;他所斫的八宝灰胎仲尼式古琴,2017年荣获中国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颁发的“金斫奖”。
修复“天音”“地韵”古琴
前不久,严舜扬修复了梅曰强生前所斫的最后一对琴:“天音”和“地韵”。
严舜扬称,这对琴有一个非常传奇的故事:“九华山天池旁曾有一株红柳树,相传唐代时曾救人性命,一直以来人们将其敬若神明,树前常年香火不断。后来红柳树枯死,僧人们就用树干做成了寺庙中的鳌鱼。”九华山甘露寺的妙虚法师曾师从梅曰强学琴,有一次梅曰强来九华山,看到鳌鱼形态独特,便萌生出将其制成古琴的念头。妙虚法师闻言,就将鳌鱼赠予了师父梅曰强。
梅曰强如获至宝,将鳌鱼运回扬州后,精心斫制了一对琴,分别命名为“天音”和“地韵”。在梅曰强生命的最后时光,他一直都在惦记着这一对琴,并且嘱咐家人:“天音”琴自留,“地韵”琴要送回九华山。可惜的是,这两张琴斫好之后,还未来得及上弦,梅曰强就去世了。
十几年后,经过岁月的淘洗,这两床琴出现了漆面开裂鼓包、整体变形,导致音色不再通透等毛病。严舜扬见此,就和梅曰强之子梅士军商议,打算剖开两床琴进行修复。
严舜扬不仅将原来黑底飘红的漆色修改为通体素黑色,更是重造轸池,更换岳山,配上黄金徽位、白玉轸足,两床古琴焕然一新。校音结束后,梅士军在琴腹内挥毫题字:“梅曰强斫壬午年;严舜扬 梅士军修辛丑年夏。”经过妙手回春的整修,“天音”“地韵”重现天籁。严舜扬终于完成了恩师梅曰强的夙愿。手抚修复后的古琴,严舜扬对恩师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当他们将“地韵”古琴送到九华山,交到妙虚法师手里时,妙虚非常激动,拨动琴弦的手都在微微颤抖……
守正创新,提升古琴品质
《南风歌》相传为舜帝所做。《礼记·乐记》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严舜扬称自己的名字里带一个舜字,且又从事着古琴事业,而古琴的前身便是五弦琴。冥冥之中,自己的命运与《礼记·乐记》提到的文字暗合,严舜扬认为自己或许注定与古琴有缘。
严舜扬的斫琴坊名为“守艺”,严舜扬称,“守艺”的本意就是要继承传统,守住传统斫琴技艺,“古代人斫制古琴,要比现代人麻烦多了。他们没有现代这么多、这么好的材料和工具,所有经验都是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所以我觉得斫琴先要守正,然后是创新。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提升古琴的品质。”严舜扬补充道,“守艺”也是手艺的谐音,“我自己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手艺人,愿意为古琴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都说“择一事,终一生”,古琴改变了严舜扬的命运;古琴,成就了严舜扬的今天;古琴,也是他一生无怨无悔的事业。
孟建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