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课程综合,别让音乐课失去了音乐的乐趣|争鸣
2024-07-29 21:11 来源:  北京号
音乐周报
有音乐的地方,就有音乐周报。
关注

对一线音乐教师来说,“课程综合”并不陌生,因为这一理念在过去二十几年的音乐课堂中一直处于强势地位。《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提出“突出课程综合”,指出:“以各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注重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审美教育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突出课程综合,其内在的核心点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每个孩子学好音乐,提升孩子们的艺术核心素养为本;是在课程层面为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作出高屋建瓴的指引。但课程综合,绝非是将一堂音乐课设计成综合课堂,让各学科的知识点都有较为丰富的体现,却失去了音乐课本该让孩子们获得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甚至,如果音乐课有一个底线,说是“趣味性”也不为过。我们不能将中小学音乐课上成一堂知识量丰富、各类活动设计饱满、学生容不得半点开小差机会的课。一周时间里,孩子们盼着上一节音乐课,难道是希望它像文化课那样知识量满满吗?教师们难道也急切地要通过一节音乐课教会学生大量知识吗?音乐课,应该成为每一个孩子心中最喜欢的课,因为它和其他所有文化课都不一样。

毫无疑问,学生音乐素养的能力提升,主阵地在学校,依托音乐课堂,具体在于教师的课堂设计。我们要通过课堂传达课程的教育价值。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音乐教育实践中,很多教师对“课程综合”都有切身感触。“课程综合”在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表述为“提倡学科综合”;2011年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2022年版的表述为“突出学科综合”。很多教师同行从字面看,会认为课程标准对“学科综合”的重视程度在逐步加强。其实不然,我们还应该看到强调“综合”之前的限定——那就是无论哪一版课程标准,对课程整体表述的前提条件都是该门学科的自身学科主体。音乐课,“音乐”是第一大关键词:首先强调的是“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2001);“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2011);“重视艺术体验”(2022)。

一门课的核心价值,在于该门课的学科素养。2022年版艺术课程标准,将课程理念设计为“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突出课程综合”,首先强调的也是各学科主体,在主体之上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艺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强调“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具体到音乐学科,其课程内容包括“欣赏”“表现”“创造”“联系”4类艺术实践,包含14项具体学习内容,并且分学段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我想,这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不仅是不断与时俱进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课程意识;更重要的是,坚决不能重蹈因为过分强调“学科综合”,而让音乐课堂失去以“音乐”为主线的覆辙。

教学的成败,每一个环节皆环环相扣,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并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修正,才能不陷入对教育改革名词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中。我们要明白哪些是教学手段,哪些是教学目的,要依托课程达成怎样的素养目标。在此笔者呼吁,无论我们对哪些名词加以理解,都要加一个前提条件“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如此,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才会通过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而实施得更加顺畅,更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艺术素养目标的达成。

王均栋/文


作者:

音乐周报


1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