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清华理工博士的乡村日志
2024-07-30 17:5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我们在3平方公里的清华园学习时,要时刻想到,祖国还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需要我们去建设。”在清华读书时,园子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抱着为民造福,想干一番事业的赤诚之心,他决定毕业后回到家乡。

2020年,他是唯一选调回江西的清华毕业生,驻村两年半后,他是同届选调生中唯一选择留任乡镇的博士。

在基层工作的四年,让他蜕变成了地道的乡村干部,他逐渐了解群众心里在想什么,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基层农村的点滴成就,使他充满了踏实的幸福感,他就是清华大学2017级自动化系,博士校友习江北,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

习江北

我是2020年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毕业的。博士期间,我在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挂过职,通过参与推动当地电机电器千亿产业集群的发展,我感受到工科背景对地方产业发展有一些用处。清华人的家国情怀和作为江西人渴望建设家乡的心愿,让我毅然选择了江西选调。一晃时间已过去四年。这些年,我坚守在基层农村,干过村书记助理,当过驻村第一书记,目前在南昌县三江镇工作。

一个赛道坚持到底,我经历了“泥巴村”的华丽转身

我在村里工作了两年半。刚到村里时,由于人生地不熟,我遇到了一些困难,有时群众方言说快了也听不太懂,但最迷茫的还是不知道在村里能做些什么。很多人跟我说:“村里没什么事可干,虽然你是清华博士,但也很难干出名堂来。”有人劝我赶紧改行,靠专业赚钱,“干这个不划算”。然而从清华毕业前导师的寄语一直激励着我:“人一辈子很短暂,要做难但有价值的事。”“选择了就不要犹豫,拼命往前跑!”

习江北(右一)在村民家中了解情况

为打开工作局面,我先是想办法拉赞助做些小事,后来通过对接高校资源开展了一些研学活动,清华大学“初心服务团”最终在南昌落户就是那时结下的缘。再后来,群众有老人看病、孩子上学、就业求职方面的困难都会找我们商量。一个脱贫户家的孩子因为调皮被批评后便辍学在家,我先是做通了孩子工作,然后向学校争取复学的机会,反复沟通了一个多月后,老师最终被打动,说:“我不知道你们是什么亲戚,看你这么坚持,我们就再给个机会!”

村里有个年近九旬的独居老爷爷,也是脱贫户,我们总会不定期去看看他,有一次帮他搬完柴火,他动情地说:“从没有人对我这么好,我百年之后要保佑你!”村里的工作虽然简单而平凡,但回想起来内心还是充满了幸福感。

驻村工作最难的还是发展产业。我当时工作的村是“十三五”省级脱贫村,以前道路坑洼、房屋破旧,曾经是远近闻名的“泥巴村”。脱贫攻坚期间,村庄硬件有了很大的提升。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释放政府基础设施投入的经济效益,变“输血”帮扶为“造血”发展?

一是招商引资。刚开始运营方对我们的营商环境有所顾虑,经过长时间地反复沟通,才慢慢建立了信任,运营方帮我们盘活了村里闲置的教学楼、民房等资源,通过发展民宿旅游,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老百姓也能通过出租民房和就地务工得到些实惠。

二是宣传推广。那段时间,我成了美丽乡村的推销员,通过视频和文字在各种媒体上宣传推广。村里的工作慢慢有了起色,我也有幸获得了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省级乡村振兴优秀驻村干部、全市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等荣誉,在《江西组工微讯》《赣办工作》上发表过体会文章,也曾多次应邀在市、县党校分享农村工作经验,做到了“工作创品牌、经验上讲台”。

要实干,也要巧干,我见证了千年古镇重焕生机

去年6月,我开始到乡镇工作。虽然还是做农村工作,但要考虑的事情多了很多,挑战也大了不少。最重要是搞好班子的团结。因为此前没在乡镇担任班子,不少人担心我会处理不好基层复杂的人际关系。通过换位思考,我确立了“正直做人、大气容人、用事管人”的原则,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实现了从“不知道怎么管”到“敢管会管又不多管乱管”的转变,也正是这个过程,让我对清华校训中的“厚德载物”有了更深的理解。

到乡镇工作后,我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时时放心不下。天晴了要抗旱防溺水,下雨了担心有汛情,刮风了担心施工安全,下雪了担心路面打滑,节假日怕交通拥堵,还要时刻盘一盘农村危房里是不是没有人进出,敬老院的老人是否妥善安置,老百姓的农业生产是否受到影响,餐饮店燃气安全和电动车充电安全是否存在隐患......碰到极端恶劣天气,总要自己到现场挨个看下才能安心,晚上睡觉前,还要把全镇的隐患点梳理一遍才能入眠。慢慢地,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最先观察的是有没有安全隐患。

习江北(中)确认村民房屋安全

乡镇的发展离不开产业。三江镇是千年古镇,也曾是商贸重镇。蔬菜马蹄的泥土气,早酒的烟火气,古村展现的活力和手艺人承载的记忆,塑造了三江独特的商贸文化。由于地处两市交界之地,且离县城和市区都比较远,近年来发展速度有所放缓。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突破地域限制,把乡镇的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移动互联网时代给了我们机会。

考虑到早酒在全市范围内的独特性,今年春天,我们对集市中的早酒摊进行了规范,同时,借助本土网红和年轻人的力量,向外界隆重推出了三江早酒,将三江的烟火气息推销给了外界。为了让宣传更加鲜活,我特意叫上镇里的年轻干部在集镇上转了一圈,把集镇的特色、早酒的起源介绍了一遍。有文化作为基础,配合硬件提升和媒体宣传,我们镇里的早酒慢慢有了热度,市区和县城不少人专程到镇里来体验赶大集、吃早酒、逛古村的生活气息,县里也专门为我们开辟了一条旅游专线。

乡镇的工作经历让我体会到,基层有些情况,就像小马试过的河水,既没有老牛说得那么浅,也没有松鼠说得那么深。亲身经历过才会知道,做好基层工作必需要苦干、实干和巧干。

田间地头磨砺四载,群众一个电话使我拥有最踏实的幸福

我是典型的理工男,学了十多年的自动化。本科同学有的在腾讯、华为等企业工作,税后收入已达百万,研究生同学有的已经是上市公司高管,博士同学则大多成为专业领域的“小牛”。和同学相比,我走的路完全不同。驻村时,由于时常在田间地头跑,我的皮肤晒得特别黑,有领导到村里调研,看到我的样子,就指着一个戴眼镜的村干部对我开玩笑说:“如果不介绍,你看着像村干部,他看着像清华博士!”到乡镇工作后,由于岗位需要,倒逼我必须学会换位思考,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接触久了,不少人说我不像刻板印象中只会读书的博士,非常接地气。

毛主席有句名言叫:“不但要有革命热忱,而且要有实际精神”。基层工作,要的恰恰是革命热忱和实际精神的统一。作为2020年唯一选调回江西的清华毕业生,以及同届选调生中唯一选择继续留任乡镇的博士,我为民造福、想干一番事业的心是赤诚的。但社会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光有赤诚的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熟悉、理解并最终熟练运用社会的运行规律。

两年半的驻村工作,让我了解了群众心里在想什么,知道了工作在基层是如何落地的。一年的乡镇工作,让我理解了体制是如何分工协作的,增长了管理复杂组织的经验,处理事情时多了些对客观规律的把握和对人性的考量。这些都是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事实上,学校和学历都只是人生的经历,和能力不能完全划等号,工作中很多知识是来自于实践的。但因为在清华园读过书,我心中总有种信念,那就是要追求卓越,做任何事都要尽力做到最好,我想这是清华教会我的东西。

前些天,我接到了一个电话,原来是驻村工作时关心过的一个小孩高考成绩出来了,考得还不错,家长给我报喜。挂了电话后我在想,这份工作意义或许就在于此,只要对老百姓好,他们就会时刻想到你!

供稿:校友总会


作者:

清华大学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