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及通识教育论坛在京召开 推动教育创新发展
2024-08-01 22:1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日前,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及通识教育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此次论坛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席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联合主办,旨在探索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有效路径,提升青少年的人工智能素养,有力推动教育的创新发展。本次会议吸引了国内外近200名专家学者、教师、教育管理者以及关心人工智能发展的各界人士齐聚一堂,近40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一线教育管理人员、企业代表围绕如何积极响应时代的召唤,推动教育变革创新,培育符合智能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这一关键议题展开研讨。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副院长李艳燕教授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席联络人王欢欢博士共同主持。

在致辞环节,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强调,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才,教育系统要直面人工智能的影响,合理运用人工智能,要让学生认识人工智能,发展人工智能思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殷长春指出人工智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驱力。他回顾并解读了人工智能教育领域重要的政府举措和实践成果,提出要打造中国人工智能助力教育教学的生态环境。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陈光巨强调教育的使命是培养能够胜任未来的人才,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要重视教育公平,强调跨界合作的重要性。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教育处处长张淞云提出人工智能的发展对重塑教育的内涵和形态提出了迫切需求,要重视青少年人工智能素养的培养。他呼吁全球范围内要有更多的交流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东亚地区办事处主任夏泽翰指出AI会改变教育,他强调伦理建设和人文主义方法的应用,呼吁重塑学习环境,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主旨报告环节中,多位专家做了精彩的分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研究员朱强展示了AIGC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实践,分享了浙江省AI教育和浙大“人机协同的学习社群建构与支持技术”课题的具体实例。他指出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是当前面临的一大痛点。朱老师还提出了“AIGC究竟是解决了劳动力还是养出了惰性”的深刻问题。基于AIGC在应用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他提出须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其对未来产生的巨大影响。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赵建华以“国际比较研究视域下的信息科技教育:经验与启示”为主题,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的背景特征,并回顾了AI的技术进展。他指出,一线教师需要跳出“教学”视角,考虑“课程”全局;从服务国家战略的角度,提升学生数字素养,强化职业素养渗透;课程内容需要纳入人工智能、科学教育等内容,增强与真实世界的联系;课程实施方面,应注重主动学习,推动学科教学实践创新,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科技创新竞赛,构建系统性评价体系,融合多重评价维度,创新测评方式与手段,加强基于真实情境的表现性评价。

宁夏教育厅原副厅长王建平围绕“面向新时代 大力推进基础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创新”这一核心主题展开报告。他回顾了宁夏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丰富经验和有效做法,包括丰富资源供给,普及智能教育,深化融合应用和提升智能素养四个方面。他呼吁大家携手并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培育青少年智能素养与创新能力。

首都师范大学樊磊教授以“人工智能与跨学科”为题做了特邀报告,他深入剖析了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现状中存在的课时不足、内容少、条件欠缺、影响有限等问题,指出“人工智能+跨学科”是推进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解决方案。樊教授提出人工智能通识课需要明确和清晰的定位与目标,兼容并蓄丰富的内容,多元的评价方式,全面的教师培训、完善的数字教材与平台,以有效应对机遇与挑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放教育资源和人工智能教席主持人、法国南特大学教授科林·德拉希格拉(Colin de la Higuera)指出AI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课题,很难进行孤立研究。他认为,在教育领域,AI不仅是技术开发的推动器,也是教育创新的加速器。他强调了解技术是远远不够的,人们还要始终保持批判性思维,并深入问题本质及其解决方案。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达婷的报告题目为“面向人机协同教学的大模型测评研究”。她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面临的主要挑战,展示了其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实例。达婷同时讨论了大模型测评研究的结果,指出了现存问题并深入讨论了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大模型促进人机协同教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放远程学习教席主持人,南非大学教授莫埃凯西·莱塞卡(Moeketsi Letseka)以“人工智能在非洲教育中的现状和经验”为报告题目,展示了UNESCO 和非洲在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的相关政策和举措,强调了各方应在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中协同和不懈努力。

香港中文大学蒙美玲教授的报告以“为香港创建首个高等教育前阶段的人工智能课程”为题,介绍了香港在AI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她提到“中大赛马会未来人工智能项目”是香港第一个与中学合作的项目。此外,蒙教授总结了AI 在未来工作中的角色,指出技术采纳可能会消除一些工作的同时创造出新的工作,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她认为,我们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如何驾驭 AI带来的机会和风险。

国际人工智能奥林匹克科学委员会主席约娃·肯门特切季耶娃(Yova Kementchedjhieva)教授在题为“人工智能和我们一样好”的演讲中详尽介绍了国际奥林匹克人工智能大赛。这是一个新成立的全球性比赛,旨在汇聚世界各地的优秀年轻人才,提供一个平台让高中生展示他们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才华和热情。她提出,AI是一把双刃剑,其发展程度取决于开发者和用户。我们需要确保AI的开发、分配和使用方式符合伦理规范,还要有效防止不良行为者恶意利用这项技术。

此外,会议三个专题论坛分别聚焦“基础教育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培养”“基础教育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和“基础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创新”。

论坛闭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童莉莉全面总结了论坛上精彩纷呈的观点和各位嘉宾分享的宝贵经验,认为目前有关人工智能素养通识教育的路径探索工作十分扎实。同时,童莉莉教授也强调在共性的指导之下,教育从业者也要在个性指导方面做探索,以激发学生创造力,增加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来源:现代教育报)


作者:

现代教育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