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文物故事
留在刘飞身体里45年的子弹
这颗子弹长2.7厘米,底部直径0.7厘米,外部已氧化。
1939年9月21日,这颗子弹从“忠义救国军”一支蒋(美)式0.3吋步机枪中射入一位16年后成为共和国中将的新四军指挥员刘飞胸中,直至1984年将军谢世方得取出。它伴随和见证了将军从战争到和平的45年军旅生涯。如今,这颗弹头虽已被岁月的利齿咬噬得凹凸不平,却依旧倔强地诉说着苏州抗战的烽火历程和刘飞将军的英勇事迹。
抗日战争时期的苏州,活跃着一支番号为“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的新四军部队。他们袭击日伪军,炸毁敌人强占的火车站和营房据点,收缴枪支等武器装备;帮助地方爱国人士组建地方抗日武装,收编地方部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广泛开展生产,自给自足,开辟了敌后抗日游击区。他们没有崭新的军装,没有精良的武器,但是他们英勇抗战,纪律严明,爱护群众,受到苏州老百姓的热爱和拥护。
“江抗”的发展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惊恐不安,他们一面通过第三战区多次无端指责和蛮横施压,一面密令国民党第三十二集团军和“忠义救国军”对“江抗”进行“剿办”,企图在东路地区孤立并消灭“江抗”部队。为顾全大局,“江抗”决定在1939年10月西移,挺进苏北。可是,就在西移要开始的9月21日,“江抗”主力在苏州地区江阴县顾山南麓(现属无锡市)遭到 “忠义救国军”第五、第六和第十支队的疯狂“围剿”袭击。
面对“忠义救国军”气势汹汹的进攻,时任“江抗”二路政治处主任的刘飞,立即率“江抗”二路一部自东向西奋力反击。当部队突入“忠义救国军” 前沿阵地时,刘飞迅速跃起,挥舞着短枪,带领部队冒着枪林弹雨向山上猛冲。冲上了半山腰,刘飞却突然感到胸部受到重重一击。左胸侧中弹了,顿然口鼻窜血。警卫员何彭福见状,一面焦急地和战士小孙哭喊着,一面从地上轻轻扶起刘飞。刘飞忍着剧痛镇静地问:“看看我背后有没有血。”何彭福哽咽着说:“没有血。”刘飞听了宛若是在庆幸,以微弱的声音自语道:“没打穿就没事。”是役,刘飞身负重伤,副总指挥吴焜牺牲。叶飞挥泪欲指挥部队与“忠义救国军”决一死战。在陈毅的调解下,为顾全大局,“江抗”最终仍以挺进纵队名义开赴江北开辟苏中抗日根据地。
刘飞身负重伤,无法跟随大部队撤退,与30多位伤病员一起留在“江抗”阳澄湖后方医院治伤。这个湖上的医院缺医少药,医护人员就蒸煮白布围挂成手术室,竹筷和棉花高温消毒后用来代替镊子和脱脂棉,盐水烧开冷却后作消毒液用。刘飞入院后住在“水上流动病房”小船上,护理员天天用盐水给他冲洗伤口,未发生恶性炎症。稍能走动后,刘飞就召集伤病员和医护人员讲形势,教育大家坚持斗争,当好革命火种。
根据陈毅指示,1939年11月8日,以阳澄湖后方医院痊愈伤病员为基础,新“江抗”诞生,延续着“江抗”的抗日传奇。陈毅还安排刘飞到上海医治枪伤,但是,由于子弹离心脏仅1厘米,无法取出。从此,这颗子弹蛰伏在刘飞血肉之躯的胸中长达45 年。解放后,刘飞将军撰写了长篇回忆录《火种》,并把有关章节取名《阳澄湖畔》公开发表,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赫赫有名的沪剧《芦荡火种》和京剧《沙家浜》均取材于《火种》。
1993年苏州革命博物馆为建馆而广泛征集文物,与刘飞将军家属进行多次沟通。刘飞将军夫人朱一最终同意将这颗珍贵的子弹捐献给苏州革命博物馆。如今,这颗传奇的子弹在展柜中,向每一位观众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让芦荡的火种薪火相传。
本文摘自《中国纪念馆珍贵文物故事》
作者:王中衿(苏州革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