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北大红楼的保护利用,红色血脉铸就最亮底色
2024-08-06 16:1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案例名称:北大红楼文物本体保护与“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

案例类型:社会参与类

参与单位:国家文物局机关服务中心、北京鲁迅博物馆 (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

实施时间:2020年至2021年

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红色建筑,这就是北京大学红楼。北京大学红楼(以下简称“北大红楼”)始建于1916年,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0月,北大红楼挂牌成立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成为党员干部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教育基地。

北大红楼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近代建筑。1918年至1923年间,这里汇集了一批中国先进的专家学者和知识青年,他们以北大红楼为平台,传播各种思想,为寻找一条救国救民之路而学习、思索、辩论、实践。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前后,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在这里发生、发展,北大红楼也因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之地、伟大建党精神之源头,中国革命的红色序章由此开启。

北大红楼

精心组织实施保护修缮

北京革命文物丰富、红色基因深厚。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等文件,对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统筹谋划、全面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发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

北京市坚持以首善标准做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大力实施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规划建设建党、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其中,统筹规划北大红楼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红色旧址群,对其实施保护修缮、提升改造和专题展览工作,全面系统展现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的光辉历史、独特贡献和时代价值。

北大红楼自20世纪60年代起,先后有多家文物机构在这里办公。2001年,为更好地保护这座历史建筑,国家文物局专门成立“红楼管理处”负责北大红楼的保护利用和日常维护。2002年,成立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北大红楼一层作为展厅对外开放。2018年,协调各方,搬迁相关机构,腾出红楼二层用于扩大展览。

北大红楼原貌局部

2020年1月8日,北京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召开专题会,听取了北京市委宣传部关于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保护传承专题调研情况,明确要求做好旧址群体保护,按照适度恰当、因地制宜原则,在北大红楼举办综合主题展。

经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委宣传部充分协商,就北大红楼保护利用和举办主题展览达成一致意见:

一是保持北大红楼的产权和管理使用现状不变,建立合作机制,共同推进北大红楼保护利用工作。二是充分发挥国家文物局专业职能和资源优势,北京市配合,加快推进北大红楼文物本体排查、加固和保护工作。三是原则上整体恢复北大红楼的社会教育功能,进行整体保护、整体利用,对北大红楼现第三、四层国家文物局所属单位办公及附属功能进行疏解腾退,完整体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严肃性和庄重性。四是根据国家文物局所属单位的合理办公需求以及北京城区实际情况,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由北京市协调解决办公场所。

2020年4月,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保护传承利用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保护传承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三次全体会议,研究审议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明确工作推进方向及进度。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北京市委宣传部主要负责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国家文物局相关单位(部门)和北京市相关单位(部门)相关负责同志任办公室成员,下设综合协调组、保护维修组、内涵挖掘组、展陈策划指导组、北大红楼专项工作组等五个工作组,形成了多部门、多单位合作共建的工作机制。各工作组以目标为导向,全力实施,通力合作。在部市合作机制的高位统筹和保障推进下,北大红楼保护利用工作顺利展开。

整体规划和保护利用一体化

在实施北大红楼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中,北京市坚持整体规划、整体保护、整体利用的理念,坚持适度、恰当原则,把保护作为第一要务,把有效利用作为根本目的,把打造精品作为历史担当,革命文物得到充分利用,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北大红楼大门维修前

北大红楼大门维修后

坚持统筹规划,系统连片保护。

把红楼保护利用方案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总目标相统一、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相融合、与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内在需求相衔接。同时以北大红楼为龙头,将北京市31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保护、连片打造,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做到应保尽保。

坚持最小干预,提升整体风貌。

对红楼本体的修缮尽可能保留历史信息,坚持最小干预、修旧如旧。对北大红楼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健康“体检”,对地基、墙体、木屋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开展了专项检测,尽可能摸清旧址建筑的保存现状和安全隐患。加强科学保护,坚持现状整修、局部加固的总体思路,对修缮部位在反复论证、对比试验的基础上遵循原工艺原做法有序施工,尽可能保留历史信息;比如对开裂、损朽等存在安全隐患的木构架进行替换或加固;对表面酥碱微风化、弱风化的墙体不替补不更换,对墙面酥碱处进行封护,延缓病害发展,留存岁月痕迹;对瓦面有微残损、小残损但不影响使用的红瓦不更换。

坚持系统研究,夯实保护基础。

注重将深化研究贯穿北大红楼保护修缮的方案制定和工程实施全过程。加强文献研究,在方案设计阶段查阅了大量的北大红楼历史照片、图纸和档案,分析并调研了北大红楼原建造公司——中法实业公司和义品公司的设计建筑手法,考察了北京周边同时期同类型历史建筑的特点,让维修工作有史可查。系统梳理历次修缮工程的重点、措施和做法,特别是对参与过1961年至1962年修缮工程的文物专家进行了回访,细致考证北大红楼的原形制、原工艺和历史原貌,大到街区环境、小到墙缝修补,让维修工作有据可依。加强价值研究,深入挖掘北大红楼所承载的光荣历史、所蕴含的革命精神、所彰显的时代价值,不断增强对旧址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和把握。

全方位打造北大红楼新名片

“光辉伟业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是整体工作的重中之重。主题展围绕北京在党的创建过程中的四个方面独特贡献,依托北大红楼文物本体和现有60多个房间的结构布局,按空间、专题设置内容,成为充分利用革命旧址举办大型主题展的典范。

主题展序厅

在内容方面,主题展注重凸显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重点人物,做到有物可看、有史可寻,同时这些内容也构成了展览的亮点。比如,关于李大钊,展出了他最早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在高校讲授马克思主义课程,以及壮烈牺牲等珍贵文物资料;关于青年毛泽东,围绕两次来京,展示了他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想轨迹。这些都极大丰富了文物陈列的思想内涵。

旧址复原:李大钊图书馆主任室

依托31处革命旧址布设的9个专题展,则以旧址本身的主题内容为基础,选取特定角度,聚焦专题和历史细节,深化拓展主题展。主题展与专题展有总有分、相互联系,彼此呼应、相互印证,共同形成了精品展览群。

立体传播掀起红色热潮

以北大红楼和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保护利用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北京市依托北大红楼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首次发布红色旅游地图。地图包含红色旅游景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以及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分布信息,并印有9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通过地图,市民、游客既可以准确查找红色资源点位,又可以参考线路进行游览参观。

北大红楼正式开放以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参观踊跃,反响强烈,形成了参观热潮,北大红楼旧址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赞誉。北大红楼保护展示工程荣获第三届(2021)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光辉伟业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先后荣获2021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第十九届(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特别奖;北大红楼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党员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北京市文化旅游体验基地、北京市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北大红楼成为首都乃至全国服务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教育公认的优秀实景课堂。

观众参观

对外开放两年来,北大红楼累计接待来自党政机关、军队、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等参观团体近6000批,300余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和50余万观众先后走进北大红楼,参观主题展览,追寻初心使命。北大红楼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红色建筑,正重新焕发出伟大建党精神的磅礴伟力,在新时代的首都北京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内容来源:《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优秀案例汇编集(2013年-2022 年)》、国家文物局、《北京支部生活》杂志

本内容由北京印迹整理制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

北京印迹inBeijing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