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正在给大家介绍新栽种的树种。 李凌燕 摄
他,退休后坚守梦想,扎根大漠15年,在和田地区策勒县三号风口筑起了绿色长城,彻底改变了“沙进人退”的历史;他,治理荒漠2000余亩、植树80余万株、创办新疆沙漠枣业有限公司,将荒沙治理与百姓脱贫致富相结合,“沙漠枣业”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他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获得者、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获得者、2022年中国老科协奖“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李鹏。
“这是水曲柳、这是夏橡、那是泓森槐……都是这两年新引进的树种,它们不但经济效益大,而且防风固沙效果更好……”8月6日,李鹏给大家一 一 介绍着自己亲手栽种的新树种,望着林带里一棵棵拔地而起的树苗,他激动不已。
李鹏种植的红枣硕果累累。李凌燕 摄
1970年入伍,1976年退役,在2009年退休后,李鹏只身来到策勒县阿日希村植树治沙。
“我认为共产党员没有退休,我是一个老兵,退伍不褪色,退伍不退志,退休了以后我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干点自己喜欢干的事,干点对老百姓有帮助的事,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所以我就选择到和田策勒阿日希村来治沙种树。”李鹏告诉记者。
为了实现梦想,李鹏经历了一生从未遇到的挑战,承受了创业举步维艰的压力,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起初,他只是打算开发400亩沙漠种枣,为了筹集这笔开发沙漠种枣的资金,他拿出了自己毕生的全部积蓄,用这些钱作为启动资金,迈出了整治沙漠种枣的第一步。
李鹏遇到再大的困难依然乐观。 资料图
15年当中,他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最大的困难是资金上的困难。“虽然我在退休前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真正治起沙来,和自己想象当中还是不一样的,这个资金到治沙最关键时期,困难到我连买瓶矿泉水都舍不得,最后我用家里的全部积蓄、卖掉了乌鲁木齐的房子,向朋友借钱,才把这个事做得差不多了。”李鹏告诉记者。一块地、一块地开发,经过15年的滚动开发,最终形成了如今2000多亩枣园的规模。
枣树挂果,硕果累累。李凌燕 摄
为了在沙漠中种出优质红枣,李鹏每天往往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早上6点钟起床,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白天,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枣园里,他要观察枣树的生长情况,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一边检查,一边还要辅导村民们栽培枣树的技术。
中午偶尔还能休息上一会。但不到一个小时,他又开着车子去枣园工作了。夏天时,车厢内又闷又热,像蒸笼似的。这些对李鹏来说都不算回事,他已经习惯了。平时,只要有空,他总会和村民们一起在地里劳动。他是这些劳动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个。下午下班后,他还要和几个管理人员商讨第二天的工作,常常在晚上11点钟才能开始吃晚饭。
为了在沙漠种好枣树,他把每月的退休金全都投入到枣园中去了。 通过这些年的改造,李鹏的枣园在原有的沙漠基础上,经统一规划、开发、建设、种植全部结束。目前水、电、路、渠、防风林、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住房、库房、机械设备全部配套。新建宽幅防风固沙林80余亩,栽杨树5万株,定植红枣树80万株,已全部进入结果期。
原来的大沙漠变成了现在的枣园,高低不平的沙丘没有了踪影,飞沙走石的沙漠远远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白杨环绕周围,一块块良田井然有序,一片片枣园枝繁叶茂,一幅动人的田园风光,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这里的奇迹,无不凝聚着李鹏的智慧和心血。
为提升防风固沙综合效益,2023年李鹏自筹资金,引进水曲柳、黑核桃、密胡杨等新品种苗木。为提升林业种植效益,他引进新品种饲草料做试验种植,积极探索林下种植,并多次考察疆内疆外林果企业,用实际行动示范带动周边老百姓增收致富。
李鹏带领当地村民种植的树。李凌燕 摄
据了解水曲柳、夏橡、黑核桃这些树种,每立方米的价格都在15000-20000元左右,是新疆杨的36倍。这些树种的试种成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能大大提高。
“如今这些新品种树木在我精心种植下已全部成活,我打算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把这些风沙彻底赶跑!”李鹏笑着说。
李鹏给枣园工人发放礼品。李凌燕 摄
在阿日希村的15年中,李鹏和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乡亲们的淳朴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他难以忘怀,也坚定了他扎根于此的决心。
“真正的退休我没有考虑过,我要活一天干一天,干到最后一天,我要和策勒县的老百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一起治沙种树,一起防风治沙,一起奔小康。”李鹏说。
和田地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凌燕 通讯员 吐送江·玉努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