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永续:他们的“赶考”记忆|第7期·我的父亲刘少奇(上)
2024-08-15 19:43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请点击输入图片

编者按香山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代表进行协商建国的生动实践,确定了新中国国体政体,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政权,完成了协商建国的历史伟业。在进京“赶考”75周年之际,让我们聚焦“赶考”历史,翻开《香山如磐 红色永续——香山革命历史口述文辑》一书,在历史“发声者”娓娓道来的口述中,触碰更多的历史细节和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一同走进那段香山革命岁月,感悟“赶考”初心。

口述人:刘少奇之子刘源

父亲的天津之行,对如何进行城市民主建设提出了一套经过深思熟虑的完整设想,指出管理好城市的关键在于理顺“四面八方”的关系,即: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

让我们一起倾听刘少奇之子刘源讲述我的父亲刘少奇。

天津之行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新中国的一系列基本政策,绘就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体共产党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次全会对中国共产党极具指导意义。我的父亲刘少奇在这次会上作了《关于城市工作的几个问题》的发言,号召“大家应努力学习解决”城市管理问题,“接收得好,还要管理得好,还要改造”。3月23日,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赶赴北平。3月25日,中共中央进驻香山并在西苑机场举行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公开阅兵。中共中央进驻香山后,父亲仍在践行他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关于接管城市的方针政策。为了全面宣传贯彻好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真正接收和管理好城市,他受中央委托赴天津考察。

▲1949年,刘少奇(右二)在天津塘沽考察。

1949年4月10日晚上,父亲一行乘火车抵达天津,黄克诚、黄敬、黄火青、吴德等天津市委负责同志到火车站迎接。他们被安排在近郊小刘庄的一座两层小洋房住下。因时间较晚,他们仅就如何汇报、考察等事宜进行了短暂交流,决定考察活动安排均由黄敬负责并全程陪同。父亲在天津的考察一直持续到5月7日。

父亲的天津之行,对如何进行城市民主建设提出了一套经过深思熟虑的完整设想,指出管理好城市的关键在于理顺“四面八方”的关系,即: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这对于早期政权建设、民主管理等是有重要意义的。父亲说:城市的特点是集中。城市是市政府管理的,国家机器主要是警察、法院和监狱。接待来往人员有招待所,贷款找银行,管卫生有卫生局。这些事,街道干部管不了,也不该管。城市的基本组织是市党委、市政府和市民代表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最好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会,不是资产阶级的议会,不是苏联的苏维埃,也不是过去的参议会,是人民管理政权。城市工作主要是工会工作和经济工作,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中国共产党从城市到农村,多年同无产阶级是隔离的(除少数白区工作者外),现在由农村到城市,无产阶级还没有很好地组织起来,阶级觉悟也不高,如果组织不好,教育不好,所谓依靠就是空话。一流干部要分配到工会去,工会一定要解决工人的问题,否则就没有威信。

父亲在这段时间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在1949年6 月写成了《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他认为,新中国的国民经济主要由五种经济成分构成:(1)国营经济;(2)合作社经济;(3)国家资本主义经济;(4)私人资本主义经济;(5)小商品经济和半自然经济。这五种经济成分是存在着矛盾和斗争的,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因素和趋势与资本主义的因素和趋势之间的斗争,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这个斗争将存在相当长的时期,也许要经过几十年。这个方针和时限,毛主席当时也表示赞同。

来源:《香山如磐 红色永续——香山革命历史口述文辑》· 杜意娜整理

制作:香山革命纪念馆网络信息平台


作者:

香山革命纪念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