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香山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代表进行协商建国的生动实践,确定了新中国国体政体,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政权,完成了协商建国的历史伟业。在进京“赶考”75周年之际,让我们聚焦“赶考”历史,翻开《香山如磐 红色永续——香山革命历史口述文辑》一书,在历史“发声者”娓娓道来的口述中,触碰更多的历史细节和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一同走进那段香山革命岁月,感悟“赶考”初心。
口述人:刘少奇之子刘源
父亲的天津之行,对如何进行城市民主建设提出了一套经过深思熟虑的完整设想,指出管理好城市的关键在于理顺“四面八方”的关系,即: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
让我们一起倾听刘少奇之子刘源讲述我的父亲刘少奇。
秘密访苏
1949年6月初,叶子龙、吴振英到家里告诉我母亲,我父亲将出访苏联,要为他访苏准备些衣物,特来征求母亲的意见。他们帮忙买了皮箱和衣服,直到这时母亲才知道父亲要出访苏联。这是一次未经宣布的秘密访问,也是中苏两党间的第一次高级会谈。
▲1949年,刘少奇访苏期间留影。
6月26日,以父亲为团长的中共中央代表团抵达莫斯科。代表团成员到莫斯科后,受到斯大林和苏共中央政治局其他委员的接待。中苏会谈开始,父亲介绍了中国革命的基本情况,中国革命战争已经取得了初步胜利,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即将召开,新民主主义国家的中央政府即将成立。同时,父亲还阐述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并特别介绍了我党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的态度以及外交政策。父亲表示:我们长期处在乡村的游击战争环境中,对外的事情了解不多。现在要治理这样大的国家,进行经济建设和外交活动,我们还需要学习很多东西。同时,父亲也要求苏共中央介绍政府各级机构的组成、职能及相互关系,并与有关负责同志谈了话。中苏代表团举行了几次会谈,对中苏建交、毛泽东公开访苏时间、苏联贷款、派遣专家帮助中国经济建设,以及开展中苏贸易等重大问题都达成了协议。斯大林完全肯定了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国体及各项外交原则。会谈中,父亲介绍中国情况时,苏方全体政治局委员出席;讲军事形势时,苏方全体元帅出席。
大约7月底,斯大林在乡间别墅宴请中共代表团。席间,斯大林举杯祝酒:为学生超过先生干杯。父亲没有干这杯酒,他说,兄长永远是兄长。这不仅是出于谦虚,也因为他不愿意在这种时刻被人误解为中国共产党有意向“老大哥”的共产主义运动领导地位挑战。鉴于斯大林曾经说过“胜利者是不能审判的”,同时,据苏共党员反映,苏共党内有传言在说,南斯拉夫出现民族主义已很难办,中共胜利可能比南斯拉夫更难办。这种时候,这杯酒更是不能喝。父亲回国后,向毛泽东汇报时,说起没有接受这杯酒的事,毛泽东说“不接是对的”,并高度赞扬父亲此行的成功。
向书本学习 向实践学习 向群众学习
父亲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的学习,一个是向书本学习,一个是向实践学习,一个是向群众学习。对于看书学习,父亲一生都在坚持。他从小就特别爱学习,整天抱着书看。而他在大家庭里排行老九,所以左邻右舍叫他“刘九书柜”。少年时,父亲陪洪姓地主家孩子读书。陪读期间,他废寝忘食,学得比地主家的孩子还好。后来姓洪的人家就一直重点资助和培养我父亲。父亲大家庭里排行第六的哥哥,参加过辛亥革命,有些进步思想,带了一些进步书籍回家。父亲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汲取这些新思想。后来父亲在学校学习,又参加了五四运动。他给自己取名刘卫黄,就是保卫黄种人的意思,可以看出他从小就很有理想与抱负。
▲1949年,华东新华书店出版刘少奇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参加革命后,虽然环境险恶,但是只要有时间,父亲总是手不释卷。对于书本和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他的认识很明确。他曾说:有经验是一个长处,但受文化和理论水平的限制,就不能有大的发展,碰到问题有的能处理得好,驾驭得了,有的就不能驾驭,处理不好。没有理论,工作就是盲目、没有前途的。没有理论的人容易被“俘虏”,被人家天花乱坠的话所迷惑。对于向群众和实践学习,父亲尤其重视。他告诉我,向群众学习和向实践学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向实践学习的过程,也是向群众学习的过程。
在学习中,父亲还强调要注意深入浅出和学以致用。他说:深入浅出就是要真正学懂、弄通,抓住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然后用最朴实、最通俗易懂的话表述出来。学马列主义应该学原著、原文,而且要反复学,反复看,反复认识,加深理解。学以致用,也就是向实践学习,在致用的过程中加深了自己的理解,反过来再回到书本上,再去总结它。
来源:《香山如磐 红色永续——香山革命历史口述文辑》· 杜意娜整理
制作:香山革命纪念馆网络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