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过半,家长记得督促孩子做好这五件事儿
2024-08-16 21:1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暑假匆匆过半,

孩子们的假期状态如何?

假期计划进行到哪一步了?

该完成的事情都完成了吗?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

秋季开学的生活学习节奏,

在暑期的后半段里高效利用时间,

摆脱“暑期综合征”,

家长可以配合孩子,

一起做好这五件事。

图片

01根据实际调整暑期计划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古人告诉我们的智慧,即不论做什么事,事先做好计划或准备,才能获得成功,否则就会失败。因此,刚放暑假时,许多孩子都雄心勃勃地制定好了暑假计划表,表示自己一定要充实地过好暑假生活,不虚度两个月的时光。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再加上人往往都是有惰性的,更何况是缺乏自制力的孩子。计划也许很完美,但未必能够完美地落实到行动当中。

好的计划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根据现实情况实时做出微小的调整,让孩子更好地执行,并同样能够达成目标。暑假进度条过半,家长们可以和孩子复盘一下前一个月的表现,然后根据孩子的完成程度和状态及时作出调整。

如果孩子因为时间表感到自己的暑假完全被计划支配,感觉很疲惫,那么家长可以和孩子商量一下,适当地给孩子放松。毕竟暑假是让孩子调整状态,整装待发的,不是增重孩子的负担,反而让他比上学更加劳累的。

如果孩子并没有完全按照时间表进行生活学习,落下很多本应该完成的事情和达成的目标。那么家长也要给孩子紧紧弦,因为做事做到一半就不做了,不能有始有终,容易养成拖延的习惯,这其实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图片

02检查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

暑假后半程,作为家长,也要关心一下孩子的作业情况,孩子们在完成暑假作业的问题上普遍会出现诸如作业拖拉、注意力不集中、答题不规范等问题。

家长在与孩子沟通时,明确其充足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和孩子商讨后期写作业计划。对于没有按计划完成作业的孩子,家长们也不用太焦虑,更不要对孩子发脾气,根据剩余的时间和作业,重新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好每天的学习任务,家长督促或辅导孩子完成,这才是重点。

图片

03抓紧时间,多读几本书

暑假前期,很多家庭会安排好旅游计划,带着孩子出去看看风景。如今进入假期后半程,也适合慢下来休养生息了。此时,趁着还未开学,静下心来阅读,多读几本好书是不错的选择。

读书不仅有助于增长知识,开发智力,还能陶冶情操,转移电视、游戏的诱惑。如果暑假前期孩子没有养成阅读习惯,那么,从现在开始,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养成阅读习惯还来得及。

家长可以结合孩子的兴趣或老师推荐的书单,选择一本或几本好书,让孩子每天在安静的环境中,认真进行至少1小时的有效阅读。家长不用限定孩子必须看经典名著,先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只要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能够静下心来看书就可以了。这样坚持到开学,相信孩子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同时,父母的“身教”也很重要,在陪伴孩子的时候不玩手机,不做低头族,孩子才能远离手机等电子产品,爱上读书。

图片

04坚持参加运动和劳动实践

你的孩子从暑假开始到现在,是一直躺在空调房里吗?运动过吗?帮助家长做过家务吗?有没有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上述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答案的话,那可要提高“警惕”了,说明孩子已经“偷懒”了半个暑假的时间。

接下来的日子,家长要督促孩子,或者亲自陪伴孩子适量地参加体育锻炼,或者邀请孩子的朋友带动着运动,不要整天就窝在空调房里玩手机;同时,要让孩子力所能及地做些家务活,做家务是培养孩子责任心、敢担当的一次锻炼机会。

从现在开始,告诉孩子,起床之后,要自己叠被子,自己的房间要自己定期打扫和收拾,有时可以帮爸爸妈妈做做饭、干干家务。这些事情看似小,却能适时地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每天要坚持运动,劳逸结合,学习累了就可以适量地运动一下。给孩子空间,给孩子鼓励,但不插手,让孩子自己学会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在劳动和运动中,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图片

05自主预习,

为新学期打下基础

暑假进入后半程,为了更好地与新学期衔接,孩子们也可以适当地进行预习。家长们可以多督促孩子,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进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提纲预习法

让孩子把所预习的内容列成提纲,提炼概括为有逻辑联系的纲要结构,使之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观点突出,文字精炼,进而掌握章节大意和中心思想。

✪温故知新预习法

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要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旧知识,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扫除障碍预习法

在预习过程中引导孩子通过查阅工具书、相关资料以及请教他人等方式扫除学习障碍,这种课前预习方法的特点是具有学习的自觉性,孩子能自觉地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而继续前进,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来源丨中教育报、人民教育

责编丨唐莉莉图片丨摄图网

复审丨莉莉终审丨张雪莲 李培


作者:

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