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永续:他们的“赶考”记忆|第9期·我的父亲刘少奇(下)
2024-08-19 21:1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编者按香山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代表进行协商建国的生动实践,确定了新中国国体政体,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政权,完成了协商建国的历史伟业。在进京“赶考”75周年之际,让我们聚焦“赶考”历史,翻开《香山如磐 红色永续——香山革命历史口述文辑》一书,在历史“发声者”娓娓道来的口述中,触碰更多的历史细节和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一同走进那段香山革命岁月,感悟“赶考”初心。

口述人:刘少奇之子刘源

父亲的天津之行,对如何进行城市民主建设提出了一套经过深思熟虑的完整设想,指出管理好城市的关键在于理顺“四面八方”的关系,即: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

让我们一起倾听刘少奇之子刘源讲述我的父亲刘少奇。

严厉而民主的家庭教育

父亲对我们一直是很严的,从小就给我们定了严格的要求。比如,9岁必须学会游泳、学会骑自行车,13岁开始下乡劳动,每年逢暑假、寒假必须到农村或工厂劳动,到解放军连队锻炼。

▲1949年8月,刘少奇在莫斯科同在苏联学习的子女刘允斌、刘爱琴及朱德的女儿朱敏(右二)合影。

父亲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心口如一。他是这么教的,也是这么想的、这么做的。他要求我们做的,他本人就是标杆。他也深深地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他知道怎么去疼,怎么去爱,绝对不会娇惯、纵容我们。在我的印象里他甚至有些太严厉了。他认为严厉教育是一种疼爱,所以要求子女必须接受锻炼,学会和人相处。他这种教育是完全自觉的、发自内心的。父亲对我们的学习,不是唯分数高低来评价。他跟我们这样讲:得5分当然好,谁也不能说5分比2分差。但是你们不一定非要得5分,当然也别得2分,3分可以,4分最好。读书没有必要为了5分就去死记硬背,我对你们的要求也不是让你去考“状元”,去考“探花”“榜眼”,我是让你们当好一个合格的劳动者。你们应该多向群众学习,多向实践学习。你们应该去做工,去多学本事。做工,我也并不是说让你们必须做八级工,但是能够去争取好的,你为什么不向好的方向努力呢?他支持孩子全面发展,但是并不鼓励你一定去追求极致。绘画、音乐等,只要你有兴趣,他就非常赞成。他更多强调生活中的自理能力,跟大家融合、合作的能力,他反复教育我们怎么和群众相处的道理。他说:人是一种群体动物,你是脱离不了群体的,所以一定要学会怎么跟群体相处得更好。群体之中大家各有各的性质,怎么可能没碰撞,碰撞了以后你要能容忍,而且一定要经得住委屈和别人的误解。在与他人交往中,你不要老占小便宜,占小便宜的人一定吃大亏。

1956年以前,在中南海甲楼一层秘书的办公室里,有一台军用发报机改装的收音机,体积很大,也很粗糙。但在当时,这是稀罕物,我们几个孩子经常到这个办公室里收听广播节目。为了满足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一位秘书与负责改装这台收音机的总参谋部联系,希望能用这台大收音机换两台小的。总参那边不仅爽快地答应了,而且还送来了三台由他们组装的简易“小收音机”。秘书留下一台,送给卫士一台,剩下的那一台就放到了孩子们的房间里。一天,父亲在孩子们房间里发现了这台收音机,觉得奇怪,便问这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如实地告诉了父亲。父亲就把那位秘书叫去,在问明情况后,他面色严肃地说:“你们怎能随便向人家要东西呢!以后再不准随便接受别人的任何礼物,不准占公家的便宜,不准打我的旗号办不应该办的事。要来的这些东西,通通退回去。”于是,我们房间里的那台收音机又消失了。

我是在北京市实验二小念的小学。虽然离家并不远,但为了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在我七岁那年,父亲就要求我在校食宿,我的姐姐妹妹也都住校。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学校伙食状况很差,天天吃红薯干。我实在吃不下去,有一个星期六,就把红薯干装在口袋里带回了家。结果,这一小块红薯干被父亲发现了,他严肃地问:这是什么东西?你把这个东西拿回来是什么意思?原来,父亲以为我是拿着红薯干找他告状的。我解释说自己在学校吃不了,拿回来吃。父亲就说:“现在全国都非常紧张,你能吃到这个已经不错了,千万不能浪费。你拿回来是让我看看,我知道,但是,你们能吃到这个已经不错了。”当时,有一些叔叔阿姨跟父母提出:“孩子们吃得太差了。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能不能让他们回家来吃饭?”学校的校长老师也如此提出。但是,父亲拒绝了,说:“人民群众现在吃不饱,我们有责任,是我们没有领导好。让我的孩子们跟大家一样,也吃不饱,这样,将来他们长大的时候,就会牢牢记住,他们给人民做事的时候,绝对不能再让人民吃不饱饭了。”

父亲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他在处境最艰难时留下的遗言,至今让我刻骨铭心:“我过去曾多次对你们说,对一个人来说,最大的幸福是得到人民的信任。取得人民的信任是不容易的。人民信任你,你就不能辜负人民。”

来源:《香山如磐 红色永续——香山革命历史口述文辑》· 杜意娜整理
制作:香山革命纪念馆网络信息平台


作者:

香山革命纪念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