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区模式口村北翠微山南麓上
坐落着久负盛名的法海寺
寺中壁画更是一绝
无数人慕名而来
想一睹明代壁画的风采
堪称“国之瑰宝”的法海寺壁画
和圆明园遗址、三星堆遗址等
同一批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当初李童为报皇恩修建法海寺
建寺之初,就在多数殿堂内都绘有壁画
但历经了近六百年沧桑
现存下来的只有大雄宝殿内的这些壁画了
一、瑰丽壁画-惟存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内共有10幅精美绝伦的壁画,分布在宝殿北墙门的两侧、中佛像座龛背后和十八罗汉身后两面山墙上,至今还保持着艳丽的色彩。
经历几百年依然精美绝伦,自然也离不开高超的绘画技术和制作工艺。15位宫廷画士运用了工笔重彩的绘画技法,并使用大量“ 沥粉堆金”、“叠晕烘染”等传统技法,采用了天然矿物、植物颜料,笔法细腻,用色讲究。让壁画既显得金碧辉煌,又有立体浮雕的效果。
无与伦比的细节
10幅壁画共绘人物77个,菩萨慈眉善目,祥云、瑞兽、花鸟、草木,栩栩如生。人物姿态各异,通过神态和眼神,甚至能看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尤其是《水月观音图》最令人赞叹,壁画上,观音像头戴宝冠,肩披薄纱,胸佩璎珞。飘带、璎珞、薄纱无风自举,曼妙轻舞;服饰繁富精致,层叠交错。菩萨的配饰使用了“沥粉堆金”技法,立体华美;身披的白纱衣上缀满六菱花瓣,每个花瓣由48根白线绘制而成,细如蛛丝、薄如蝉翼。
还有梳发辫的童子,笔法细腻到眼睛不仅有瞳孔,连虹膜都可以辨认出来。神兽也绘得活灵活现,能感觉到毛茸茸的立体感。壁画前的玻璃护板上装了一个放大镜,透过放大镜,画中的小狐狸耳朵细细的毛细血管清晰可见,简直就是500多年前的“裸眼3D”。
法海寺壁画
堪称是明代壁画之最
中国现存古代壁画的杰出代表
二、各方奔走-惟愿壁画长存
徜徉在精美细腻的壁画前,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北壁《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上有几个钉子眼儿,这就是法海寺壁画1950年遭损坏一事,此事在当时曾引起各方面关注。
法海寺壁画的保护
新中国成立之初,曾有军队驻扎在法海寺的殿堂内,该连一位战士洗完衣服后,在大殿北壁上钉了几个钉子拉绳晾衣服,当时战士们没有意识到壁画的重大价值。
直到1950年4月初,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组织美术家参观法海寺壁画时,发现了壁画上的钉子,当即以中央美协的名义函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
经核实,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迅速发函北京市人民政府,两次责成北京市人民政府“设法保护”。
接到指令,北京市人民政府郊区工作委员会马上进行了调查,对相关人员进行教育并安排人员加强对壁画的保护。
模式口地区筹备建立北京市第九中学时,法海寺殿堂曾被用作校舍。北京市郊区工作委员会和学校非常重视文物保护,特意用荆条编制壁画护板放在壁画前面,使壁画与办公室之间留有一隔离地段,避免碰损珍贵的壁画。
除了各级政府,也还有一些仁人志士为壁画奔走呼号,如徐悲鸿、叶浅予、沈雁冰等老一辈画家和文学家,他们有功于法海寺,也有功于国家和人民。
直到1953年,盛世兴文,政府拨款维修法海寺大雄宝殿外部屋顶等,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法海寺的第一次大规模修缮,从此,法海寺迎来了它的第二个春天。
三、数字技术-助力文化长兴
壁画是珍贵而脆弱的文化瑰宝,2003年法海寺被纳入文物保护计划,壁画真迹实行保护性开放。为了让更多人感受艺术魅力,近距离欣赏国宝壁画,2023年法海寺壁画艺术馆开始试营业。
利用现代数字技术,通过科技赋能文化,打造以法海寺壁画为主题的沉浸式数字艺术馆,推进文化交流,全面系统地将法海寺壁画展现在观众面前,让国宝级明代壁画不再“ 锦衣夜行 ”。
1:1复原的数字壁画场景,360度全环绕的球幕影院,沉浸式全息体验,让观众可以更加清晰直观地欣赏法海寺壁画的精美与博大。
艺术馆通过人物形象的演变、服饰盔甲的细节分析以及创作工艺与技巧,深入探究法海寺壁画的丰富内涵;同时还选用了国内外近百个文物、石窟等资料,与法海寺壁画进行横向的对比,观者被引导穿越不同文明的交错点,在比较中感悟到法海寺壁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并增强了对其在全球文化长河中独特地位的认知。
艺术馆的成立,让法海寺壁画“走”到更多人面前,也让壁画文物“活”起来了。
美丽的壁画
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礼物
是对于未知过往的探索
对于已知历史的见证
当一个时代翻篇,风韵却借助艺术重生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
一直致力于挖掘和传承壁画艺术的魅力
更以其为平台开展研学交流和国际合作
以文化历史为根基
始终坚持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并将这份深厚的文化底蕴
徐徐铺开至世界舞台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今后也将继续
挖掘文物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为探索更多创新方式
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来源:驼铃古道|模式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