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成绩公布,我校代表队成绩喜人:2021级化工专业学生廖振翔、陈佳硕、徐一蓉、葛文欣、胡明伟组成的“More”团队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荣获全国一等奖,这是我校在该项赛事中连续第13次获得全国一等奖。朱艺达、焦健、杨泽鹏、娄焕然、曹盛林组成的“妙手回醇队” 团队荣获全国二等奖;吕星融、李星宇、黄田田、要洋洋、余浏洋组成的“Champion”团队,常献琪、邹馨彧、杨裕靖、李昌起、刘一然组成的“Red Star”团队和李春洋、冯轲、刘亚奇、燕增轩、邹明雨组成的“Top notch”团队荣获全国三等奖;还有4支队伍获得成功参赛奖。
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由中国化工学会、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主办,是为了多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工程技能和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而精心设计的比赛。本届竞赛自今年三月启动以来,全国共有450所高校的3685支队伍报名参加本届赛事,参赛学校和报名队伍的数量再创新高。
经过各区选拔,我校“More”队与来自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的61支代表队从全国438所高校2333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成功晋级全国总决赛。8月19日至22日,2024“天正设计杯”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在辽宁省大连市大连理工大举行。本届竞赛以“为某大型化工企业设计一座1,3-丙二醇生产分厂或为现有的1,3-丙二醇生产分厂设计技术改造方案”为设计题目,要求技术符合中国绿色低碳发展要求。我校“More”团队不畏强手,顽强拼搏,最终以出色的表现获得全国一等奖。
参与此次全国总决赛的“More”团队的带队教师是我校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曹俊雅老师。在总决赛中担任专项评委和答辩评委的有我校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曹俊雅、马靖文、刘金昌、张志军老师。此次参赛作品指导教师包括我校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孙永军、曹俊雅、刘金昌、蔡卫滨、张香兰、解强、初茉、张海永、马靖文、张志军等老师。
从3月初公布比赛题目,经过报名组队、实施设计、提交作品、校内多次答辩、区赛作品函评,我校“More”团队和“妙手回醇队”两支团队代表我校参加华北赛区初赛,在决赛中凭借出色的表现分别荣获华北赛区特等奖和一等奖,“More”团队顺利晋级全国总决赛。
经过精心准备,在全国总决赛中,“More” 团队精心准备,以优秀的设计作品和精彩的现场答辩,在总决赛中,认真答辩,沉着应战,展示了扎实的专业基础、过硬的专业设计能力和良好的创新思维,生动展示了一套绿色的1,3-丙二醇生产工艺流程,充分展现了我校化工学子的风采。最终,我校代表队再获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
本届竞赛化工专业学生半数左右学生参赛,在历时半年多的比赛过程中,在指导团队的悉心指导下,参加队伍认真查阅资料、确定设计方案,经过多少个日夜的程序调试,精益求精地完善作品,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做到了不辱使命,载誉而归。
竞赛得到了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化工系在培养本科生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次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是我校自2011年参赛以来,连续14年晋级全国总决赛,连续第13次夺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这也彰显了我校化工专业学子在工程设计和创新方面的实力。
获奖团队感悟
廖振翔:千磨万砺,玉汝于成。从1月28日到8月22日,一路走来,我收获了很多。从最开始接近1个月的aspen流程初步模拟,到后来精进作品时一个下午便能打通流程。面对比赛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困难,团队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仍然记得在生产实习期间,我和陈佳硕抱着电脑在酒店一楼大厅熬夜改流程,解决程序报错的情景,亲眼见证从上千个error到0 error出现的惊喜。由于比赛周期十分漫长,这也导致团队进度的推进是十分困难的,但老师们一次次地耐心指导我们,在我们失去信心的时候给予我们非常大的鼓励,并且作为队长也需要承担很多压力,曹俊雅老师也多次开导我,指导我该如何管理团队,我们最终也坚持了下来。
作品制作过程中,我主要负责流程模拟、塔设备设计和车间布置,往届参加过比赛的学姐们很耐心的帮我解答流程报错问题,并且提醒我制图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在环保楼,罗学长细心的为我提出流程修改建议,最后我也成功模拟了萃取精馏、循环流股等。三维设计方面,孙永军老师和刘金昌老师为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特别是在绘制车间设备平立面布置图的时候,孙老师耐心的根据国家标准文件来帮我找规范,前前后后修改了10余次。后期区赛和国赛答辩时,化工系的老师们也一起为我们提出了很多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和我们一起想解决的办法。
徐一蓉:从2月初开始8月底结束,是专业能力的较量,更是毅力的挑战。从最初的忐忑不安到后来的坦然面对,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收获。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无数个在自习室、环保楼准备的日夜中,我深刻懂得了这句话。一遍又一遍的改图纸,一遍又一遍的打磨作品,一遍又一遍的预答辩,最终都构成了我们走上讲台展示的最后半小时的阶梯。
当然,在本次比赛中,如果说我们团队取得了一等奖的成绩,那么我们的老师就取得了“金奖”,全过程的指导、交流、鼓励、陪伴……倾尽全力、不遗余力。感动于晚上十点孙永军老师一个多小时的通电话打磨图纸,感动于酒店凌晨两点的预答辩,感动于无数次的线上线下的指导……我相信明年矿大一定会更好!
陈佳硕:本次竞赛共历时6个多月, 是一次非常考验毅力和团队合作的比赛。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对我们答辩内容及答辩PPT的细心指导,特别是刘金昌老师对照PPT一页一页得为我们提供修改意见及思路。除此之外,在竞赛答辩前晚,马靖文老师、曹俊雅老师、刘金昌老师、蔡卫滨老师以及张志军老师到房间听我们进行汇报并提供了许多宝贵意见及第二天答辩现场老师可能会提出的问题,让我们准备的更加充分。我也要感谢我队友的倾力配合,非常荣幸能和优秀的他们一起组队参加竞赛,并且我会永远记住在环保楼,石家庄,大连的每一个瞬间,祝好!
葛文欣:这次能获得全国一等奖,首先最最要感谢的就是全体指导老师,曹俊雅老师十分重视细节,一条条对照评分细则帮我们改文档,总结往年扣分项,避免我们再次扣分,并且随时解答我们的问题;刘金昌老师耐心指导我们学习COMSOL,以丰富作品内容,耐心解答我们的问题;蔡卫滨老师帮我们查询原料丙烯资料、指导三废处理方法;张香兰老师帮助我们一页一页检查PPT内容,以达到更好的答辩效果;孙永军老师不论时间早晚,始终耐心帮我们修改图纸;马靖文老师在答辩现场帮我们联系负责人,解决PPT格式问题;张志军老师在答辩现场帮我们提前熟悉环境,总结其他队伍优点,弥补我们的不足。永远记得老师陪我们修改作品、提交作品、熬夜答辩的一幕幕,感谢所有老师。其次要感谢学姐学长的耐心帮助,所有关于比赛的问题都不厌其烦指导我们,最后也要感谢全体队员的配合!
胡明伟:从最开始的一月份确定参加化工设计大赛到最后进入全国总决赛,在整个参赛过程中老师们一直鼓励和支持我们。我在团队中主要是负责环境评价和安全评估。在结束校赛后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期间,我们团队都在环保楼准备作品。在区赛和决赛答辩的前晚,几位老师都到房间听我们进行汇报并给出指导意见,同时还提出在答辩现场可能会问到的问题,使我们的准备更加充分。每个人都努力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很荣幸能够和他们一起参赛!
来 源/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