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作北京“东大寺”的隆福寺,如今还留存什么?
2024-09-07 13:5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隆福大厦的一次“走水”,毁掉了这里的人气

若说起来,对于隆福寺美食的所有记忆,都还是要以“隆福大厦”作为原点的。这座——在京城内曾经声名显赫的购物中心,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地位,是可以与西单人民商场、王府井百货大楼、东安市场相比肩的。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隆福大厦,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或许这“隆福大厦”红火得有些过了头。1993年的一场大火,将此座东半城市民的“购物天堂”,一巴掌打成了“不毛之地”。

据说,隆福大厦火灾发生后,北京市消防局先后调往火场7个中队,86辆消防车和828名消防警员。且由市消防局领导带领战训处3名处长和2名支队领导组成突击队,分别向旧楼2、3层燃烧最猛烈的火点进攻,组织水枪形成密集射流,强行向火场深处挺进20余米。

当然,对于比我年岁更大的北京市民而言,“隆福大厦”远不如“东四人民市场”来得亲切。作为朝内大街上最大的商业集散地,这里几乎是50、60、70后北京人的共同记忆。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隆福寺山门,彼时已经是人民市场的大门。图片来自老北京网

待到1988年,新的“隆福大厦”开业,曾经存在了37年之久的“东四人民市场”牌匾,被悄然替换。而那座崭新的“大厦”,也并没有维持多久。仅仅5年之后,一场罕见的大火,便彻底赶跑了——集聚在隆福大厦身上的所有“财运”。从此,该地变成了一片人气“荒漠”。开啥啥黄,卖啥啥赔。

在京城民众的欢笑与泪水中,隆福古刹被拆掉了

然而,倘若追溯历史,当初的“东四人民市场”,可是绝没有过这般光景的。

自1951年起,在顶替了北京最大庙会——“隆福寺庙会”,并接纳了位于东单菜市场南侧的”东大地“(后来的东单体育场与东单公园)摊位之后,于隆福古寺辖域内建造起来的这座“市场”,曾经带给了京城市民太多的欢笑与泪水。

当然,伴随着市场不断扩大的,是隆福古寺逐渐消失的过程。

曾经的隆福寺,居然占据了小半个“朝内”

曾经的隆福古寺,建造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自它建成之日起,这里便作为一所皇家寺院——来接受天朝君臣的香火。如今,我们已经无法想象隆福寺的宏大规模了。但从朝阳门内大街,一直到宽街附近的平安大道,在明清以降的五百多年里,一直都是隆福寺的管辖范围。如此规模,今日想来有些不可思议。

从大影壁、山门殿、钟鼓楼、天王殿、三世佛殿(大雄宝殿)、三大士殿、毗卢殿、大法堂、金刚殿至后楼阁,整个隆福寺,共有九进院落。可谓宏阔至极。待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这里又成为雍和宫的最大下院,作了帝都喇嘛教的重要庙宇。

对于老一辈京城民众而言,隆福寺并不是用来拜佛的

令人好奇的是,此皇家御用的祈福之地,竟然还留给民众些许的活动空间。这在京城民众的生活史中,可谓是个异数。此等活动空间,便是著名的隆福寺庙会了。

要说起这北京的庙会,自明初开始,首先是在西城区的都城隍庙一带举办。后来,会址迁至广安门内的报国寺。未过多久,庙会又转移到宣武门外的琉璃厂一带。而此时,已是乾隆盛世之际了。但琉璃厂——毕竟是留给读书人的一方天地,然普通民众——则将隆福寺与护国寺的庙会——当作自己最大的休闲娱乐区。

到了1787年,隆福寺庙会,更成为“燕京诸市之冠”。那时节的隆福寺之喧闹,在老北京竹枝词里就有所体现:“东西两庙货俱全,一日能销百万钱。多少贵人闲至此,衣香犹带御炉烟。”

上个世纪初的隆福寺,图片来自老北京网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隆福寺,图片来自老北京网
上个世纪30年代的隆福寺山门,图片来自《北平庙宇调查资料汇编》

待到清末,随着1903年前后东安市场的修建,王府井商业区全面崛起,曾经是内城民众购物大本营的隆福寺庙会,最终沦落为下层市民的“淘宝”之地。从晚晴至抗战爆发前,这里的旧货、小吃、文娱表演,已经成三足鼎立之势。

《辛丑条约》签订那年,隆福寺遭遇了一场“火劫”

然而,就在隆福寺庙会日益红火之际,一场大火竟然不期而至。那是在1901年,由于看庙的喇嘛大意,使得三佛殿、天王殿、钟鼓楼全部被毁。

想那三佛殿,乃是建造于多层汉白玉石基之上、又有汉白玉围栏环绕的一座宏大建筑。就连殿堂内的木料,都是来自紫禁城一侧的皇家离宫“南内”(如今的普渡寺),所以等级甚高。只可惜一场大火,便使这里成为了一片瓦砾堆。

及至1949年,于该地驻足,也还能见到半个世纪前的过火遗迹。这,或许是隆福寺火灾之源吧。

于刘心武的童年记忆中,隆福寺尚且保留了很多看点

当然,地火再猛,也不会烧掉隆福寺的全部家底。直到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在著名作家刘心武的眼里,隆福寺的大部分殿宇、院落,还是保存完整的:

“现在回忆起来,当时前面的山门尚存。只是门内左右的哼哈二将仅存台基。穿过山门,是一片显得过于空旷的敞地,废殿的柱础可以辨认。那是由于一场大火,烧掉了钟鼓楼、塔院和弥陀殿所致。”(弥陀殿,便是天王殿了。)

“庙中其余的殿堂建筑都尚完好,释迦摩尼殿高居在三层汉白玉栏杆围成的高台上,当时人们都称作‘栏杆殿’。再后面是三大士殿,里面同时供着观音、文殊和普贤三尊菩萨。

再往后是毗卢殿,听说当时藏有108部藏经,比当年雍和宫里藏得还多。毗卢殿后是金刚殿,里头供着铜铸的金刚护法佛。最后面是两层楼的后阁。我记得寺院东西两侧厢房大体上也还完整,当然,都很破旧了,并且被住户切割成几段,显得颇为凌乱。”

在这段回忆文字里,刘心武所说的“栏杆殿”,其实于当年就已不复存在了。所以,他讲到的“释迦摩尼殿”,其实该是三大士殿。而三大士殿,则为毗卢殿。接下去,乃大法堂和金刚殿才对。

“解放后,隆福寺的殿堂似乎从未公开开放过,也不见喇嘛们行法事,但殿堂里的一切,在我上高中的时候,似乎还保存得相当完好。

不记得具体是哪年了,反正是我还在上高中的时期。有一天,一个同学带我去看了那几座平日总是紧闭大门的殿堂。那个同学如果不是喇嘛的儿子,便是同喇嘛有某种特殊的亲友关系,所以我才能有一个终生难得的参观机会。

释迦摩尼大殿里,堆了好多纸匣子,似乎是些货箱——那时候庙会早已湮灭,隆福寺开始成为一个有大棚的正式商场——但帐幔、佛像、壁画、藻井等等都并未受到损害。印象中,那三尊佛像的造型极佳。”

“三大士殿当时尚未成为临时货库,因此给我留下的印象更为完整。特别令我震惊的是穹窿上的藻井。

释迦摩尼殿的藻井,因为殿中光线过分幽暗,未能看清。三大士殿的藻井据说比起前者来稍逊气派,但给我的直感,是实在太了不起了。

后来我上大学的时候,看到一份资料,说是隆福寺殿堂中的藻井,属于明清建筑中最精美最巧妙的孤例。不仅雍和宫中所有殿堂的藻井不能相比,就是故宫中的三大殿以及养心殿的藻井,也只不过或比它大,或比它奢,但无论从文物价值,或从工艺技巧上衡量,都逊它一筹。”

“在毗卢殿里,我见到了毗卢佛。佛身安置在一个莲花座上。那莲花座的每一个莲花瓣以上,又都刻着一尊小佛。据说是‘万佛绕毗卢’的意思。”

毗卢是个讲经说道的大佛,自然应有这样壮美的一个莲花座。金刚殿不知怎么没能进去,后阁因为一部分已成了宿舍,也没去看。现在想起来,我能看到那么多稀世文物,真可谓是眼福不浅了。”

唐山大地震过后,隆福寺也走向了它的“生命终点”

等到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过后,北京市文物部门,对受损严重的隆福寺给出了这样的一组意见:

古建虽有一定文物价值,但已不完整。地震后又有严重损坏,进行大修已没有必要。过去又未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为安全起见,决定将还残留的三大士殿、毗卢殿、大法堂、金刚殿及后阁——全部拆除。

还有些价值的三大士殿的藻井,以及碑亭内的巨碑,由北京市文物局收藏;而明清时代的古建木料、砖瓦,则归市民政局,为市民搭抗震棚而用。

硕果仅存的文物,原来在这里

2021年的8月,当我踏上重访隆福寺旧址的短途时,一位好友告诉我,“有可能的话,去看看隆福大厦顶上那座‘隆福寺’。”有几分真实度呢?“你就当作是隆福寺重建吧。这可是北京城内‘海拔最高’的寺庙啊,站在上面,你会有高处不胜寒之感。”海拔最高?还能高过大西山的那些寺庙宫观。我只是默默地听着,未加反驳。

除了这新建的”高阁“,隆福寺的地面部分,还留下些什么呢?待我逛完了三联书店后,且从崔府夹道一侧走向隆福大厦的西面。就在大厦的西北方位,有一条“人民市场西巷”。这条街巷的名称,居然让时光停滞了三十多年。

新建的”隆福寺“,图片来自凤凰网
新建的”隆福寺“,图片来自首都之窗

就在介绍胡同的铜牌上,记录着如此一段内容:“(西巷位于)隆福大厦北侧,呈南北走向,中间曲折。北起钱粮胡同,南止隆福寺街。西与铜钟胡同相通。全长299米。清光绪时称西廊下。旧称寺庙旁走道为‘廊下’,隆福寺西廊有一通道,称西廊下,胡同由此得名。民国后沿称。1965年在隆福寺旧址修建了人民市场,1965年整顿地名时改称人民市场西巷。”

这条街巷倒是基本保留了下来,我在其中东瞧西望。某个警惕性颇高的老人,从我的视角之外突然出现,盘问我此来何为。“大爷,我想知道,隆福寺的后山墙在哪里?寺里的遗存还有么?”

“后山墙就在隆福大厦后身,挨北边那块。什么都没有了。我们这儿就留下个地名,还不是隆福寺。管它叫‘人民市场’,现在的小年轻,谁知道说的是哪儿啊。” 老人的语声变得和缓下来。“你要是想知道个大概齐,就一直往钱粮胡同走,再从那边往东巷兜一圈。”

依照老人的说法,我从人民市场西巷北行西拐,绕来绕去地来到钱粮胡同。遗憾的是,这里与隆福寺已然没了交集。再由钱粮胡同向南,七绕八绕地兜回人民市场东巷。这里的胡同介绍,几乎是西巷简介的反方向版。只两处不尽相同:其一,此乃一条死胡同,北不通行;其二,东巷全长204米,比西巷短了95米。当我在东巷内找寻隆福寺的遗存时,用街头吃瓜群众的话说,“有那工夫,您还不如找个地方凉快凉快,这大热天的。”

如今,那精美绝伦的两架半藻井,尚且安装在先农坛的古建博物馆内;而两座巨型石碑,则被放置于五塔寺的石刻博物馆里。尽管“两地分离”,但毕竟也算是隆福寺为我们这些后辈人所留下的念想吧。


作者:

申哥带你走天下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