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中轴线与皇家园林的有机结合
2024-09-10 17:31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在中国古代,大多数情况下宫殿与园林是分开的两个空间,因为它们代表的是两种宫廷功能。宫殿是帝王主持重大活动的场所,而园林则是帝王从事日常娱乐活动的地方。如在元朝之前的金中都城里,金朝帝王就曾仿照宋朝帝王的做法,把宫殿和园林分成了两个不同的部分。这种做法是与统治者遵行的文化传承有直接关系。宋朝统治者遵行的是儒家的传统文化,而金朝的统治者虽然是女真少数民族,但是却很早就已经“汉化”了,故而在建造都城时,遵行的是宋朝的文化规制。

元朝与金朝的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在进入中原地区之后,蒙古统治者虽然也受到了较深的儒家文化传承的影响,但是毕竟更多属于游牧文化的范畴之内,还保留了大量游牧文化的习俗,即“逐水、草而居”的习俗。故而元朝统治者在决定建造大都城时,首先看中的就是太液池这片水域,并以此地为中心建造了大都城的皇城。而在皇城内的各组宫殿,也是围绕着太液池而建造的。

太液池琼华岛金辉 欣然摄影

最初在太液池的东岸,建造的是帝王的大内正殿——大明殿。而在大明殿的后面,则建造的是皇后的正宫—延春阁。在太液池的西岸,建造的是皇太子的东宫。这三组宫殿鼎立在太液池两岸,形成两正一偏的格局。此后,皇太子真金早夭,元世祖死后由皇太孙铁穆耳即位,是为元成宗,原来由皇太子居住的东宫也就变成了由皇太后居住的隆福宫。仍然是两正一偏的建筑格局。

元成宗死后,元武宗兄弟发动政变,夺得皇权,为了重新分配权力,元武宗封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居住在隆福宫,使这处建筑恢复了东宫的身份。又在隆福宫的北面为皇太后新建了一组宫殿,称兴圣宫。于是在太液池的东西两侧各形成了两组宫殿,由此形成了两正两偏的建筑格局。

在这种情况下,大都的皇城里面,以太液池为中心,宫殿与园林完全融为了一体。特别是在太液池中心的琼华岛上,曾在前朝建造有广寒殿,规模也非常可观。在元大都的皇宫正殿大明殿没有建成之前,这座广寒殿就是元世祖接见大臣、处理政务的主要场所。这种把宫殿和园林融为一体的格局,充分体现了草原游牧文化在大都皇城里面的独特风貌。而这种格局,在此前的唐宋时期和此后的明清时期都是很少见到的。

虽然从形式上来看,太液池两岸各有两组宫殿,形成了一个对称的格局。但是,这两组宫殿在皇城中的地位是有差距的,即正偏及主从的关系。在太液池东岸的宫殿是皇帝及皇后的正殿,是主殿。而在西岸的皇太子及皇太后的宫殿则是偏殿,是从殿。这种正偏、主从关系的确立,则是由农耕文化中儒家正统观念所决定的。

在太液池东岸的两组宫殿又正好坐落在大都城的中轴线上。大都城的正南门为丽正门,从丽正门往北,正对着的是皇城正南门崇天门。而从崇天门往北,正对着的则是宫城正殿大明殿的正门——大明门。进大明门即大明殿。而在大明殿往北,正对着的则是延春阁的正门——延春门。而在延春阁后面,正对着的则是皇城正北门——厚载门。出了厚载门,跨过万宁桥,就是中轴线最北端的鼓楼和钟楼。

综上所述,在元大都城里,最能体现游牧文化特色的场所就是皇城,不仅围绕太液池而建的皇家建筑是如此,而且宫殿里的各种装饰也是如此,当时在宫殿里面,地上铺满着毡毯、墙壁上面冬天挂满了兽皮、夏天挂满了窗纱,皆如同置身于草原上的蒙古包之中。但是,正是有一条都城中轴线贯穿皇城和宫城,体现出这座伟大城市的主题仍然是儒家的正统文化,并且是一条把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的都城中轴线。

来源:《元大都对中轴线的实践及创新》

作者:王岗


作者:

北京参事室文史馆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