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立足服务、锐意改革,推动首都核心区民政事业再上新台阶
2024-09-13 14:29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做好新征程民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决策部署,推进全会精神在民政领域落地形成生动实践,我们推出“区民政局局长专访”,展现各区民政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主责主业,深化改革创新,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首都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强决心和担当作为。

△ 西城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高翔

西城区2023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在“七有”“五性”综合评价中,“老有所养”“弱有所扶”评价指标持续保持全市第一;居家适老化改造等多项工作为全市提供了经验样板……一直以来,西城区民政局扎实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紧跟时代发展趋势,立足居民的真实需求,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深入践行红墙意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辖区百姓。

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从“兜底保障”迈向“品质生活”

△ 老人为父母食堂点赞

如何满足辖区老人多样化需求,增强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西城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高翔表示,西城区民政局始终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围绕老年人最关心的“医食住行”需求,开展医养结合、养老助餐、居家安全、温暖助行四大民生工程。

西城区通过打造“1+2+5+X”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即每1支家庭医生团队,依托驻区三级医院及区属医院2个医联体,分别在5个医疗片区,为辖区居民提供以家庭医生签约为核心、贯穿生命全周期的X项健康服务),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全面开展陪诊、代取药等服务,实现养老服务机构医养结合服务全覆盖。

在养老助餐方面,西城区创建“父母食堂”品牌,建成社会化餐饮、养老服务机构配餐等多种模式的助餐点319家,周助餐量达到6.9万单,平均每天为700多名老人提供送餐服务;“父母食堂”还融入老年课堂、养生堂、育幼堂等服务,实现食有餐、学有课、乐有养。

推出普惠型居家适老化改造政策,实行分层分类阶梯式适老化补贴,实现从保基本到全覆盖、品种少到多样化、统一改造到全面放开市场三个转变。政策实施以来,已经对417个家庭进行了适老化改造。为方便老人出行,与滴滴打车联手,在全区设置300个敬老打车点,实现老年人“一键叫车”智慧出行。

“西城区的养老服务正从‘兜底保障’向‘品质生活’迈进。”高翔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婴儿潮的“60后”,已逐渐步入老年人行列。与“40后”“50后”相比,他们有更为高品质、多层次和个性化的养老需求。“我们顺势而为,率先探索‘候鸟式’异地康养模式,助力老年人实现‘诗和远方’的乐老新生活。探索形成‘政府+政府’‘政府+企业’‘政府+机构’合作,签约京津冀蒙32个市(区、县),挂牌6家异地康养示范基地,开发广西北海、桂林,江苏句容,四川西昌、攀枝花,河北秦皇岛、张家口等多个旅居康养路线。”高翔介绍,西城区现有1300多位老年人入驻环京地区养老机构,安心养老;500多位老人走出北京,去体验“可游可居”的养老生活。西城区还率先在养老服务机构开展一老一小“代际融合”服务,动员退休老干部、老教师作为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开展主题探索、文化研学;鼓励孩子们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绘就了“老少同乐、朝夕美好”的温暖画卷。

开展“温情救助” 彰显西城救助温度

△ 工作人员入户看望困难群众

对于困难群体的救助保障工作,西城区民政局充分发挥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部门联席会议作用,汇聚区、街道、社区三级救助合力,构建西城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9+1”救助政策体系大格局(即低保、特困、受灾、医疗、教育、住房、就业、采暖、临时救助9项基本救助,慈善救助1项作为补充),围绕特困人员供养、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市低收入家庭救助等困难群体用足用好政策,积极开展“温情救助”,实现社会救助应救尽救、应保尽保,充分彰显了西城救助温度。

“民政事业是需要用爱浇灌的事业,每一个领域中都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和瞬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陶然亭街道的一户居民,因孩子患白血病致贫,街道掌握情况后依据政策为该家庭及时办理了低收入家庭救助。同时,打出精准帮扶组合拳,配合实施医疗救助、大病医疗保障救助、急难型临时救助、支出型临时救助、春雨大病救助,并联合区红会、区妇联、团区委等部门,为该家庭发放了慰问金等,经过精准施策,该家庭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孩子移植骨髓手术成功,白血病逐渐痊愈,现已复学。”高翔说,温情救助让困难家庭走出困境,彰显了民政在社会建设中的温度。

在社会救助工作中,西城区民政局积极创新,与北京高等院校加强合作探索,在全市率先推动实施《全面加强困难家庭关爱扶助行动计划》,提出7个方面、35项具体举措,每年发放各类救助资金超3亿元。出台临时救助政策,提高急难型和支出型临时救助标准,每年发放临时救助金近900万元,位居全市首位。调整区级困难家庭认定标准,扩大救助受益人群范围。在全市率先出台《西城区社会救助事项监督指导意见(试行)》,用监管制度守住基层救助的阵地。

构建“甜蜜西城” 让幸福触手可及

△ 西城区婚姻登记中心工作人员为新人拍照

民政业务中的婚姻登记服务与民生息息相关,与幸福紧密相连。结合婚俗改革,西城区民政局提出了“新婚尚·简消费·好家风”行动,着力构建“甜蜜西城”,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西城区作为婚姻缔结地。

高翔介绍,“甜蜜西城”主要甜在三个方面:甜在心头,推行了“515”工作模式,办理结婚登记时间不超过5分钟(办理离婚登记时间不超过15分钟),提高了办事效率、节约了时间成本;甜在瞬间,联合街道和辖区企业搭建喜物市集、举办婚俗家风展,在古建筑中举办集体婚礼颁证活动,让婚姻登记成为新人难忘的美好瞬间;甜在共惠,在重要节日发动荣宝斋、一得阁、戴月轩等老字号企业开发文创产品,制作了广受大家喜爱的“结婚五件套”,推出了甜蜜消费券,开展了一批公益展览,助力婚俗改革。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12日,西城区婚姻登记服务中心得知有对视障新人要来办理结婚登记,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多方协调制作了全国首份盲文版的结婚告知单、结婚誓词,这份“摸得着的幸福”赢得了全网点赞。“群众有需求,我们尽最大努力去满足。”高翔说,“这是我国首次为视障人士提供结婚登记无障碍格式文件,也是党建引领为民办实事的真切体现。我们还在婚登咨询大厅设置了残疾人低位服务台,提供助听器、放大镜等物品,满足特殊群体办事需求。”

协同推进首都核心区民政事业再上新台阶

高翔表示,为服务好居民,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西城区将秉持“率先”理念,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构建就近精准养老服务体系,努力搭建特色养老服务体系,聚力打造西城养老服务品牌,推动全区养老服务强基固本、提质增效;不断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精准社会救助体系,织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进一步提升婚姻登记、福利慈善、殡葬等领域的管理服务质量,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民政事业,增强民政工作的社会治理功能,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民政服务对象。


文字:《北京社区报》记者 任可馨

编辑:佳祥明博


作者:

北京民政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