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一不可!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四大要素
2024-09-14 18:07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经过一代又一代音乐家的继承与发展,一代又一代演奏家的演奏,已积累了大量足以让国人引以为豪的经典曲目。然而,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民族音乐在国际上还没有形成广泛的影响,这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影响力不相匹配。那么,如何将中国民族音乐更多地推向世界?

我认为,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是前提,创作更多高质量的民族器乐作品是根本,培养更多高水平的民族器乐演奏家和民乐指挥是当务之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宣传是关键

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是前提

中国民乐走向世界,首先要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悠久,其发展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如石器、竹管、兽皮、兽骨等都是最初的敲击节奏的乐器。考古和甲骨文记载显示,当时使用的乐器有鼓、铃、钟、磬、管、埙等,以打击器乐为主。其表现特征即“舞无常态、乐无定节”。

先秦时期,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并存。宫廷音乐包括雅乐、颂乐、风乐等不同形式,民间音乐则以瑟、琴、笛等乐器为代表。秦朝统一六国后,对音乐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音乐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汉代继承了秦朝的音乐制度,并有所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音乐体系。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空前繁荣,其特点是多元化和多样化,出现了一些新的乐器,如琵琶等。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与音乐家群体共同缔造了音乐的高度繁荣。宫廷燕乐发展迅猛,规模宏大,相应的音乐机构也呈现出了非常雄伟而且严格的规模。隋炀帝在关中设立教坊,唐玄宗又首创梨园的建制,为隋唐时期的燕乐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资源。太常寺作为长官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从战国时期便有记载,至隋又获得了进一步扩展。到了唐代,太常寺的规模又较之前扩大了许多,可见当时音乐艺术的繁荣。隋唐时期的音乐家群体庞大且才华横溢。隋朝著名乐工万宝常,自幼“秒达音律,遍工八音”,在乐器改革方面也有重大贡献,提出了八十四调乐律学理论。唐玄宗李隆基,不仅是盛唐时期音乐的设计者、缔造者,自身音乐才能优秀,还凭借皇帝的身份建立了梨园,扩充了教坊,建立二部伎,培养乐工,编写音乐《霓裳羽衣曲》。唐代还有许多其他知名音乐家,如李龟年、李彭年、李鹤年三兄弟能歌善舞,经常周旋于王公贵族之中;永新则是唐代开元年间著名歌手,以声情并茂著称。此外,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还体现在对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上。受到龟兹音乐理论的影响,唐代出现了八十四调、燕乐二十八调的乐学理论。唐代曹柔还创立了减字谱的古琴记谱法,一直沿用至近代。这些成就不仅体现了隋唐时期音乐文化的繁荣,也展示了中国古代音乐的高度发展。综上所述,隋唐时期音乐机构的完善、音乐家的才华横溢以及对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宋代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音乐家和作品,元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传入中原,与汉族的音乐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音乐风格。明清时期,音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许多新的乐器和音乐形式,如二胡、扬琴、唢呐等。此外,中国民族音乐的类别丰富多样,包括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等。每个类别又包含多种体裁、形式、乐种和作品。例如,民间歌曲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不同的体裁;民族器乐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就有七十多种乐器,到现在经常使用的乐器已达两百多种。这些都展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丰富多样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足以让我们深感自豪和自信。

隋唐时期以来,中国民族器乐作品出现了许多令国人引以为豪的作品,如古琴曲《潇湘水云》《广陵散》《高山流水》《渔樵问答》《平沙落雁》《酒狂》《梅花三弄》《阳关三叠》《胡笳十八拍》《醉渔唱晚》等;琵琶曲《阳光三叠》《广陵散》《十面埋伏》《梅花三弄》《秦淮夜雨》《汉宫秋月》《霓裳羽衣》《夜半乐府》《彩云追月》《陌上桑》等;箫笛曲《关山月》《春江花月夜》《平沙落雁》《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阳光三叠》《清明上河图》《忆故人》《烟影如画》《惜别泪》等;吹打乐《将军令》《一枝花》《满庭芳》《大得胜》《万花灯》《月儿高》《百鸟朝凤》《朝天子》等。近代杰出的中国民族音乐家华彦钧、刘天华等则为二胡创作了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如《二泉映月》《良宵》《听松》《空山鸟语》《寒春风曲》《月夜》《流波曲》《病中吟》《三宝佛》《光明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乐创作的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民族器乐作曲家及代表作。如:彭修文(《丰收锣鼓》)、李焕之(《春节序曲》)、刘铁山与茅沅(《瑶族舞曲》)、刘文金(《长城随想》)、何占豪(《临安遗恨》)、顾冠仁(《花木兰》)、赵季平(《古槐寻根》)、刘锡津(《丝路驼铃》)、鲍元恺(《炎黄风情24首》民乐版)、张千一(《长城》)、王建民(《第一二胡狂想曲》)等,还有不少作曲家用西方作曲技术结合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民族器乐曲。

创作高质量民族器乐作品是根本

今天,摆在作曲家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创作出让自己的民族音乐作品走出国门,让世界听众感兴趣的作品。我认为创作是根本,必须有足够让世界瞩目的高水平中国民族音乐作品,方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作曲家必须在掌握全面的(包括传统和现代的)作曲技术的同时,用自己独特的民族音乐语言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这些作品应具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具有人类共同认知的情感与精神,如爱情题材、英雄题材、儿童题材、神话传说等题材;二、具有面向未来的探索精神,如科幻题材;三、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主要体现在音乐旋律的独特魅力,因此采用少数民族音乐素材创作的音乐应该具有很大优势。值得强调的是,采用独特的民族音乐素材结合现代作曲技法创作作品,是作曲家们“战无不胜”的法宝。

这些年来,我每年基本都担任国家艺术基金的评委,接触到了我国近十年创作的具有代表性交响乐、室内乐和民族器乐参评作品。就创作来说,我认为存在两大问题。

一是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和学生创作的作品过分强调以无调性和十二音作曲技法为代表的现代作曲技术,忽略了音乐作品应有的哲理性即辩证统一关系,表达的内容往往离实际生活很远,虚幻或没有具体形象,可听性极差,令听者敬而远之。结果大多作品首演即是终演。二是以某些地方院团作曲家创作为代表的作品缺乏创新意识,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可听性,但缺乏应有的作曲技术含量,音乐语言陈旧老化,赶不上时代的审美要求。

以上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都不利于中国音乐的发展。中国音乐作品想要真正获得广泛认可,创作者必须具备深厚的民族音乐根基和精深的作曲技术(即包括旋律、和声、配器、复调、曲式等扎实的基本功),同时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巧妙结合,从而创作出具有中国音乐特色、国际一流技术水准的有深度、有根基、有特色、有创新的作品。

培养演奏家和指挥是当务之急

有了好的音乐作品,就必须要有各种乐器高水平的演奏家和指挥家来表现。而有了高水平的乐队演奏家,作曲家就可以大胆地创作出一些具有难度的新的作曲技法和新的演奏方式,这样才会使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目前音乐学院每年培养的各类乐器优秀演奏人才不少,相对来说吹管乐器的优秀人才不足。当前中国各民族乐团都体现出一个问题,即吹管乐器与其他乐器的协调性问题,包括音量、音准、节奏等。

另外,优秀民族管弦乐指挥人才严重不足。作为一个乐团的灵魂人物,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的指挥都是学习西洋管弦乐指挥出身,并身兼数个乐团的指挥。这些指挥本身对民族管弦乐的特点认知不够,在曲目的处理和精细排练上时间也不够充分,有时还会仓促上演作品,如此一来很难保证演出质量。

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与宣传是关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关注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得到了加强。但与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和灿烂的中华文化相比,我国的文化艺术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还只体现了冰山一角,还需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和推广力度。五十年前指挥家小泽征尔听了我国二胡演奏家姜建华演奏的《二泉映月》后感叹不已:“这种音乐太美了,我要跪下(正坐)来听。”这充分体现了世界指挥大师对我们民族音乐的尊重和喜爱。我国的民族音乐如此丰富多彩,缺乏的就是对自己的文化自信和对外宣传的力度。

我认为,代表我国民族管弦乐最高演奏水平的中央民族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以及上海民族乐团、苏州民族乐团、广东民族乐团等民族管弦乐演出团体,应该在这方面作出示范,应每年推出新作品创作和具体对外演出活动的计划。如:每团每年创作演出一定量的大型民族交响乐作品、中小型民族管弦乐作品、民乐重奏和独奏作品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演出曲目,同时在国内演出多场次。这样以点带面地把全国的民族音乐做大做强,同时推向世界。在国家和省级宣传文化部门的领导和政府的财力支持下,国家和各省对外文化交流机构也应将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作为文化强国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举措来实施。

杨天解/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