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小调的全“A”钢琴家
2024-09-15 17:5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刘沐雨和林大叶指挥的深圳交响乐团合作

2024年的夏天,青年钢琴家刘沐雨在国内频频亮相。她先是和深圳交响乐团在一场乐季音乐会上连续演奏格里格与舒曼两部浪漫主义《a小调钢琴协奏曲》,之后又和廖国敏执棒的香港管弦乐团音乐家一起演出了舒曼这部协奏曲,并首演了谭盾改编的钢琴与打击乐版本的《春之祭》。

交流中,刘沐雨操着带点东北口音的中文和纯正美式发音的英语,她日语的流利程度也堪比母语。这位学养全面的全“A”钢琴家,在日本的音乐中学接受了全方位的音乐教育,后考入美国克利夫兰音乐学院本硕连读,今年,她将从该校硕士毕业。

a小调上的传承

刘沐雨在交流中彬彬有礼,但在演奏中充满张力。她精彩的演绎诠释了音乐史上格里格与舒曼a小调上的传承佳话。

格里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以其浓郁的北欧风情著称。刘沐雨的演奏,如同将听众带入了一个瑰丽的北欧岛国。引子中,刘沐雨铿锵有力的和弦演奏仿佛北欧凛冽的朔风扑面而来,主题速度虽然不快,但那种触键的弹性所带来的灵动感体现出作品的民间风格。副部主题中,刘沐雨的演奏细腻而深情,与巴松管的唱和情真意切,仿佛在诉说作曲家对民族的无限热爱。恢宏的赞歌尾声后,第二乐章刘沐雨的演奏恬静而有着充盈的歌唱性。第三乐章,她的手指如同在琴键上舞蹈,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力量与激情,展现了作曲家笔下那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观和热烈奔放的民间生活。她指尖下流淌出的音符时而轻柔细腻,如同晨曦中的露珠;时而激昂澎湃,如同狂风骤雨中的海燕。

相比之下,影响格里格深远的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在刘沐雨的处理下则更像是一首浪漫的情诗。她在演奏这部作品时敏感地捕捉到了舒曼心中的那份柔情与热情。木管与钢琴的旋律交织在一起,如同恋人的低语,深情而缠绵,成为对爱情最真挚的颂歌。第一乐章的“克拉拉”主题中,那些狡黠但优雅的弹性速度仿佛刻画了这位深情款款但活泼灵动的女性。如果说第一乐章是“情诗”,那么第二乐章则是优雅的田园诗,刘沐雨的演奏充满惬意,所有乐句的句尾都从容不迫地收束,仿佛舒曼在告诉我们,爱情中,有时急躁要不得。第二主题中,速度的变化以及下属方向和声下坠感的渲染——这种极为浪漫主义的处理表达了作曲家情感的浓烈与诚恳。第三乐章中,她和乐团紧密地配合,对于节奏感的把控让她能在那些如险滩般的乐段中平稳穿梭,最终奏响慷慨而热烈的尾声。

除了刘沐雨的精彩演奏外,乐团的精彩表现也是这场音乐会成功的关键。在林大叶的执棒下,深交与刘沐雨之间展现出了极高的默契度。无论是格里格的北欧风情还是舒曼的浪漫情怀,乐团都能精准地把握作品风格并与刘沐雨的演奏相得益彰。廖国敏执棒的香港管弦乐团音乐家和刘沐雨合作的舒曼协奏曲与深交大不相同,他的速度更为激进,乐团的声音也更加偏于亢奋,两个版本的比照体现出音乐表演的趣味与魅力。

“a小调是我的调性”

“a小调是我的调性,我和舒曼、格里格都是双子座!”刘沐雨有着十分感性的一面。

对于选择这两首作品作为这个夏天演出的重点作品,刘沐雨表示:“这两部作品在许多唱片中常常被并置,在和指挥家林大叶讨论后我们决定选择这两部重要的浪漫主义钢琴协奏曲文献,展示他们之间的传承脉络。”此外,还有一个特别的个人原因——自刘沐雨学琴以来,就与“a小调”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大学时期的肖邦《a小调练习曲》,还是与小提琴演奏室内乐时的舒曼、拉威尔《a小调奏鸣曲》,这个调性总能给我带来一种特别的安慰和力量。”当问及舒曼给她的感受时,刘沐雨援引年轻人热爱的星座“理论”告诉我:“我和舒曼一样都是双子座,在演奏舒曼的作品时,我发现自己的个性在某种程度上与他产生了共鸣:时而宁静内敛,时而热情奔放。我认为舒曼更像一位文学家,他的音乐不仅是对技巧的展示,更像是文学的表达。”对于另一位双子座格里格的作品,刘沐雨表示:“这部作品许多地方是以舒曼的作品为楷模而创作的。在调性上,两部作品都是a小调,在结构上,小结尾的写法与华彩的写法有些相似,最重要的是,两部作品都以钢琴的大跨度跳进开门见山般地拉开作品的序幕。”谈到作品的背景,刘沐雨如数家珍:“舒曼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深受克拉拉的启发。尽管这属于他早期的创作,但已经展现出了他音乐思想的深度。格里格与舒曼同样有着甜蜜的爱情,创作生命常青,长寿也让他得以对这部作品反复修改了多次。”

和刘沐雨聊舒曼的协奏曲时,我俩每人面前摊开一本总谱。她说小节位置时,经常不是说小节数,而是说曲式的某个部分,或者说从某个和弦开始——除却敏锐的音乐感知力,刘沐雨对音乐理论有着足够的谙熟。对于舒曼的音乐,我们要找到那种有些矛盾的两种性格。刘沐雨形容道:“在这首协奏曲中,第二、三乐章情绪的骤变必须让你在技巧与情感上‘君子豹变’。”而在音乐性格上,刘沐雨认为要重视舒曼第一乐章的主题,这个主题好像一通加密的情书,用音高写下挚爱的名字——“CBAA”。“在这个深情的主题中,我们要注意倚音的效果,把倾诉的语气感把握好。”展开部中,刘沐雨认为要感知到调性的变化:“不同调性的转变中,你也要赋予钢琴不同的声音色彩,同时,舒曼也会在调性转变时把旋律交给不同的木管乐器,脑子里要有这些乐器的声部,并像演奏室内乐一样配合他们的呼吸,这样才能演奏得既有激情,又富温情。”

与指挥和乐团的配合是演绎协奏曲中十分关键的一点,尤其是舒曼“协奏曲”的第三乐章,是协奏曲最难合作的乐章之一。刘沐雨的经验是:“掌握好三律动的韵律,同时积极与指挥沟通,无论是排练中的音乐细节,还是演出中的眼神交流。”两位指挥带给刘沐雨的感受十分不同,“廖指此前在美国学习,他的指挥方式我比较熟悉;林指在德国学习,在与他的合作中,他给了我很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林指合作就像在平静的大海中畅游,他与深交能很好地将我包容起来;和廖指合作就像坐在船上激流勇进,他带着我和乐团一起奔流而下。两种演绎带来的是不同但一样酣畅的体验。”

“整容术”与“修复术”

8月,刘沐雨陪同在日本的老师——桐朋学园大学教授、学部长中井恒仁教授一起来到北京,流利的日语让她足以胜任大师课与学术交流上的助教翻译工作。独特的成长经历让刘沐雨对于亚洲和美国的钢琴、音乐教育理念皆有很深的体会。

“在教育方面,日本是把答案先摆在那里,然后老师再教给你为什么是这个答案。日本的思维、意识比较固定,大家的想法相对具有一致性。我在日本东京音乐大学附小学习时,老师会告诉我曲子应该如何弹,严格到最细微的哪怕颤音的频率都要规定好——老师的权威性是绝对的。”刘沐雨说,在日本,对于技术的训练是严格的,“我非常感谢我的日本老师,严格的教育给我的钢琴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他们教给我的这些,我在美国也很难取得长足进步。”或许对于亚洲学生,打好技术基础再出国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在美国读书,获得的更多是学术能力上的进步。我回看自己在日本的演奏视频,弹奏精准但缺少些自己的想法,这也是我在美国需要继续学习的。”刘沐雨在美国就读于克利夫兰音乐学院,师从安东尼奥·波帕姆-巴尔迪(Antonio Pompa-Baldi)教授等名师。她表示:“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弹奏的曲目,但是需要给出弹奏的原因。你还可以策划音乐曲目,但需要完成一篇论文来阐述你的理由,表达你对作品的理解。”刘沐雨有时会回日本找老师上课,“我觉得上课有时就是找老师给你做手术。在美国做的是整容手术,从观念上启迪你;但在日本做的是内脏修复手术,在细节上调理你。”两个国家的教育融会在一起,是对刘沐雨最好的塑造。

而全面学习不仅在于从各家演奏学派上学习,还在于从各个层面学习。读了两篇刘沐雨写的论文,讶异于她对音乐史的研究。刘沐雨表示:“学校对我的培养要求很严格,特别是在音乐史的学习上。我们要修读涵盖古代、近代和当代音乐史的课程,而且每个学期都会深入研究一个特定时期的音乐史。在音乐理论方面,学校要求我们每堂课都提交一份详尽的分析。”刘沐雨的文章聚焦于勃拉姆斯音乐中的民间性,从细节入手探讨欧洲民间音乐元素如何在勃拉姆斯的钢琴、室内乐作品中得到体现,这为她演奏德奥浪漫派音乐以及受其影响的北欧民族乐派音乐都打下了扎实的学养基础。

刘沐雨说了一个我没听说过的山脉的名字,在弹格里格协奏曲时,她都会想象这里的风景。这时这我才知道她的地理、历史这些文化课也学得很好,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在这个信息交互的多元化时代,钢琴家不只要专注于演奏这一条赛道,全面的知识结构不仅会帮助你理解音乐,还会让你在音乐生活中有着更多的可能性。”刘沐雨说。

张听雨/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