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教师是人生成长道路的引路者,是学校发展壮大的护航者,是民族振兴崛起的奠基者。人们歌颂、赞美那些辛勤耕耘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在中国最基层的乡村,也有那么一批可爱的支教教师,他们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耀眼的灵魂,点亮了微小角落里的希望之光,点燃了孩子们心中对音乐的渴望,让宁静的山村响起了快乐的音乐。适逢第40个教师节,本报特别策划专题报道,致敬那些在支教一线默默付出的“灵魂工程师”。
大山里的小作曲家
□丛榕
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青年教师
支教地:延安市志丹县
自我与那时的搭档李杨冠宇一同在2020年那个零下30摄氏度的冬天到达延安市志丹县算起,至今在这片土地上我已经工作了将近一年半的时间。我们到的时候,当地人告诉我们“你们赶上了60年不遇的冷天”,在寒风中哆里哆嗦的我俩相视一笑,似乎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热情能拿来燃烧、借以抵御苦寒。不知不觉中,李老师已远赴兰考,这里的第二个冬天也过去了,接着是第二个春天、夏天、秋天,我迎来了接班的张艺星老师……似一个青年眼中充满新鲜的世界,滚滚地向前走着。
今年的9月10日,是第40个教师节。在这样的日子里,想到这充满酸甜苦辣的第一份工作历程,感慨很多。在这一年多的工作中,我得到的远比我所付出的要多得多。那些人们本能对真善美的回应,以及在任何环境中都保持着理想追求而闪闪发亮的人,人性中对美的渴求,是最令我记忆犹新而想记录下来的瞬间。
这一年多的时光里,我几乎走遍了志丹县的乡村中小学、青少年宫,尽自己的力量给他们带来各种音乐的课程与资源。我举办过音乐教师合唱团,办过音乐教师培训;下乡参观过幼儿园小朋友们认养的牛羊、种的菜地,带当地志愿者、民间音乐家和歌手组成调研小组,采风的同时为孩子们普及传统乐器、当地民歌;给他们买过教材和书本,为他们演奏过莫扎特和肖邦,带他们认识“海顿爸爸”和“巴赫爷爷”。
在距离志丹县城大约20公里处,公路的边上有一所面积很大的孤零零的小学。它的名字是义正镇纸坊乡小学,曾经是一所学生超过500人的学校,而随着撤镇并乡以及城市发展,等到我去的时候,全校只有27名学生了。我与这27 名孩子共同度过了一个学期的时光。这些孩子多是留守儿童、单亲离异家庭,有的学生甚至有轻微智力上的障碍,有的学生年龄很大了却一直没能找到能够接收的初中,只好留守在此。刚去的时候,孩子们问我会不会弹“抖音神曲”,搞得我哭笑不得。后来慢慢地,孩子们开始认识尾巴长长短短的小蝌蚪音符。再后来,他们能写出虽带着各种错误、但完整而有些乐感的旋律了。我记得一个住在偏远村子里的小朋友,他正在读三年级,据老师们说平时几乎不说话,反应迟缓、完成作业都有些困难。但在我的课上,他会主动举手,打出一组别人都不会的困难节奏型。后来,他艰难地学会了用单手弹莫扎特的“小星星”,甚至写出了半句非常具有陕北特色的旋律。在最后一堂课上,我给孩子们带去了印有各个城市国风漫画的笔记本、五线谱本,请他们写下自己的理想和要对老师说的话,并祝他们以后考上本子封面上那些城市的大学,报效祖国、建设家乡。孩子们写下了各种各样朴素而美丽的愿望,还有将近一半的小朋友表示,以后要成为音乐家、音乐老师。
纸坊乡小学如今与县城的学校合并,这27个与我度过了美好时光的小朋友也都长大了一岁。之前为学生们写寄语时,我写过一句“你们可以改变世界”。不管他们的未来要走向何方,也不知这半年的歌唱、演奏、作曲的小小音乐历程给他们怎样的影响,但他们眼里的光以及给予我的信任和信心让我坚信,我与他们,一定可以改变世界。
就地取材自制乐器
□晏紫依
武汉音乐学院管弦系“澎湃”音乐志愿服务队队长
支教地:襄阳市保康县
今年夏天,我们管弦系“澎湃”音乐志愿服务队一行12人来到湖北襄阳市保康县马桥镇小学支教。马桥镇距保康县高铁站还有一小时的车程,四周高山环绕,空气清新。
支教的日子里,我主要负责教授孩子们基础的音乐知识,包括基础乐理、识谱以及认识乐器。乐理课在每天早上8点,我进教室之前他们已经整整齐齐地坐在座位上了,一声声带着笑意的“老师早”充分唤醒了我的身体和大脑。乐理课的氛围非常活跃,他们认真地记笔记,大声地跟唱,每当看到他们那一双双充满好奇与渴望的眼睛,我会意识到我不仅仅是在传授音乐知识,更是在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窗。
每天下午的专业教学时间,我的任务是在各个班级“巡逻”,乐器演奏的基础是五线谱及节奏,小孩子们学得快忘得也快,一个中午的时间,那些知识又回到了我这儿。每天都能听见志愿者们呼喊“他们又忘啦,快来帮帮忙”。这也激励我每天不断更新更加通俗易懂、更方便记忆的方法。时间紧任务重,要尽快为他们的乐器演奏打下好的基础。
有两个学习打击乐的女孩每次都坐在第一排,最初她们回答问题时很羞涩不敢开口,后来能够在全班面前自信地讲解,当我的小助教。还有一个小男孩性格内向,起初很少与人交流。我们用音乐打开了他的心扉,鼓励他在结业表演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在大家的鼓励之下,他逐渐克服内心的障碍,勇敢地站在舞台上,用音乐表达自己。
乡村的教学资源匮乏,音乐设备简陋,我们无法保证每位同学都有乐器。一位长笛声部的同学家长用一根白色的塑料管,对照着长笛的尺寸和音孔键位,自己制作了一根笛子给小朋友练习指法,这让我们所有老师都很惊讶。我们开始共同研究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并跟学生们一再强调如何正确使用和妥善保管现有的乐器。
支教这段经历,使我不仅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还学会了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发挥最大的创造力。我看到了音乐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何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音乐如何成为孩子们表达自我、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如何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追求梦想。
为乡村小学重谱校歌
□王洋
河北师大教师学科教学(音乐)专业研究生
支教地:保定市顺平县
今年河北的夏天非常炎热,我们在酷暑中穿越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驱车来到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台鱼乡导务小学。这是一所群山环绕的乡村小学,我依然记得,那里夜晚的星星很多,大山很近,不绝于耳的虫鸣声响彻在小学校园中,而那些孩子们清澈的眼神,就像熠熠星光经常闪耀在我心间。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我们和这里的孩子们共同度过了一段有音乐陪伴的美好日子。
乡村美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到孩子们充满渴望的眼神,我们更感到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和这所小学的领导、老师们充分交流后,根据这所小学的音乐教学条件与孩子们的实际情况,我们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方案——在课程设置上力求丰富多样、寓教于乐,让孩子们能充实又快乐。从基础的唱歌、有趣的手势舞到多姿多彩的舞蹈;从配乐诗朗诵到舞台剧的探索,每一种形式都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手势舞课堂上,孩子们非常认真,紧紧盯着老师,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动作,孩子们的动作越来越娴熟,从最初的陌生胆怯,到逐渐在舞台上变得自信勇敢。
下课后,总会有一群孩子围拢过来,脸上挂着好奇,与我们聊起今天所学的内容,问东问西。还有小朋友将自己珍贵的零食、贴画、卡片送给我们。记得一个男孩子拿着他为数不多的糖,递给我说,“老师,这是送给你的,别被其他人拿走哦!”
支教期间,我们为这所小学重新谱写了校歌,反复改了好多遍,总是不满意,熬了三个晚上之后,终于有了比较满意的旋律。一、二年级的同学刚开始学唱这首歌时,认字都比较困难,但她们非常努力,短短一节课时间已经可以连贯地演唱了。“导务,导务,给我们梦想,崇德向善播种多彩的希望……”孩子们纯真质朴的歌声飘荡在教室里,校长听到校歌后,激动地说,这首歌让他想起了多年前刚到学校工作时的情景,看到孩子们茁壮成长,他很欣慰。
这段支教的日子并不长,但我相信,音乐会化作一粒种子,深植于孩子心中,与夏日悠长的蝉鸣交织成一首崭新的乐章。作为未来的音乐教师,我更深刻地感悟到,教育是一场跨越代际的温柔传递,以音乐为媒介,让爱与梦想薪火相传。
徐丽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