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马克西姆·文格洛夫携他价值千万的斯特拉迪瓦里1727年制作的“克莱采尔”(Kreutzer)小提琴,与钢琴家瓦格·帕皮安在长沙音乐厅开启了音乐之旅。
上半场以普罗科菲耶夫的两首作品为主,《为小提琴和钢琴而作的五首旋律》原是一首歌曲,后于1925年改编成适合小提琴和钢琴的作品。这部作品以多变的中心音和具有紧张感的双调性布局。第一首的旋律重在层次的处理,弱音器的使用令音乐色彩更具多样性,文格洛夫演奏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表现出弱而不虚的音色。第三首中,尽管乐谱上标明了pp的力度,小提琴与钢琴的处理却各有千秋,文格洛夫的处理如时光的沉淀,帕皮安的演绎则更重意境悠远。
《D大调第二号小提琴奏鸣曲》改编自长笛奏鸣曲。第一乐章,小提琴需整体呈现出柔和又稍显忧郁的音色,文格洛夫以弓杆前倾并加快弓速,与连续不断的揉弦一起,推动着旋律的行进。他的同音三连音演奏处理分两种,呈示部用右手力度适中的中弓偏下半弓位置的波弓方式,既避免了这三个音的音长过度相连,又不至于因间隔明显而造成延时性与停滞感;发展部的分弓三连音则用短而急促的弓法,配合着斯特拉迪瓦里发出干净厚实的音色。第二乐章对于三拍子旋律部分的演绎,文格洛夫致力于展现出金属般清脆的音色,根据音符的时值和力度的变化调整弦与弓的演奏角度,靠近琴码的大跳弓避免了演奏家触碰到其他琴弦的危险。歌唱性的第三乐章,小提琴表现出功底扎实的无痕换弓技巧,营造出唯美音色。最后的第四乐章,要求左手指法把位的定位与排列迅速且具颗粒性。在插入句中的装饰音演奏上,文格洛夫运用左手几乎同时两音按弦方式,与钢琴坚硬、短促的八分音符保持了同步性。尾声部的双音出现,预示着狂欢即将到达顶峰,最后以干净利落的主音结束了上半场的狂欢。
弗兰克《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采取循环曲式写作手法,把同一主题,通过再现展开或变形,置于不同的乐章中。这一首的演绎在于揉弦的变化与力度的表达。第一乐章再现部时,演奏家的情感表现更为直接,音色也转为更为明亮的色调,有些音减少了揉弦的次数,长音则增加了揉弦的频率,在尾声最后四音的乐声中回归到最初的柔和平静。第二乐章,他对于乐句尾音的拿捏直白准确,句式之间处理变幻莫测。第三乐章吸引我的细节在于小提琴演奏转调后的pp力度乐句时,虽然揉弦密度增大,但幅度适度减小,适时营造出倾诉的氛围。第四乐章回旋曲式的特点就是好听的旋律可以让人听个过瘾。在整首奏鸣曲中,文格洛夫以变化多端的揉弦表达,色彩多变的力度演绎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情绪。
从拉威尔《茨冈》华彩的第一音开始,文格洛夫就显现出极具个性化的张力。恰到好处的弓压力度,在斯特拉迪瓦里的G弦上展现出浓而不哑、厚而不沉的音色,让人感受到浪漫原来也可以有力从地生的震撼。演奏家在第二、三变奏间,抛弓技术看似随性放松,却展现出珠落玉盘、炉火纯青的控弓技巧。左手技术方面,轻盈悦耳的人工泛音,华丽多变的三种类型混合拨弦,以及圆润丝滑的双音演奏既体现出演奏家对名琴的把控度,又彰显出对作品民族性的全心诠释。如果说海菲茨演奏的《茨冈》版本是学院派的最佳典范,那么文格洛夫演奏的版本可谓民族浪漫乐派的最佳代表。
返场加演三首:拉赫马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第十八变奏;普罗科菲耶夫《三橘爱》的进行曲,上连顿弓蹦蹦跳跳、可爱轻巧;当演奏克莱斯勒《爱的欢乐》时,台上台下更是沉浸在幸福快乐的时光中。
何佳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