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指南》编辑部,原来就在西交民巷
2024-09-21 17:55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西交民巷的冬天,很美
初冬时节,逛罢国家博物馆。按照原定的计划,我要去拍摄位于六部口西南侧的吕祖阁。趁着时间尚早,我决定穿行西交民巷,一路朝西。
与街对面的东交民巷有所不同的是,这里未曾有过外国使馆界的围墙与大门(只有临街的牌坊一座)。待我优哉游哉地于此徘徊之时,一座似曾相识之近代建筑物——却不经意地出现在眼前。
华资商业银行总办事处旧址
中央银行北平分行旧址
《人间指南》的编辑们,你们可还好?
这里,而今乃是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办公场所。然在我的眼中,它却是如此亲切:《人间指南》编辑部?没错,就是它!
只可惜,主编老陈(吕齐),编辑老刘(张瞳)、牛大姐(童正维)、余得利(侯耀华)、李冬宝(葛优)、戈玲(吕丽萍)都已不在其内了。于经历了三十年的光阴流转之后,曾经的年轻编辑冬宝已经67岁,戈玲也已年过六旬;中年编辑余得利78岁,老编辑牛大姐87岁,而陈主编已有99岁高龄。老刘则于2007年溘然长逝,享年84岁。“编辑部的故事”,在其迈入而立之年时,已然化作了一代电视观众难以磨灭的情感记忆。
编辑部的小楼,也有“故事”
其实,在这里“邂逅”《人间指南》的编辑们,只是我一厢情愿罢了。这座西式风格的二层小楼,原为民国时代中国农工银行的所在地。然所谓的农工银行,又是由1918年成立的大兴、宛平农工银行更名而成的,其时为1927年。该银行,乃是官商合办的地方银行,其金融业务,一直维持到1950年。这座小楼则兴建于1922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便由文化人所使用。其被选为《人间指南》的外景拍摄地,亦是应有之题。
解读《人间指南》编辑部,也是在解读我们自己
解读《人间指南》编辑部,实际上,也是在解读我们自己。“人间指南”编辑们的人生经历,不过是大时代对于小市民生活产生影响之后的一种细致入微地折射。我们喜欢看这部电视剧,说白了,是因为它实实在在地“接地气”。
天上真有一颗“飞来的星星”
“小行星要撞地球”,这件事还真有。在1991年11月,一位美国天文学家观测到了“某神秘天体”,朝着地球的方向杀将过来。最终,这颗“天体”只是与地球擦肩而过,然此事却成为1991年轰动一时的国际天文话题。这颗“天体”被美国科学家定名为“1991VG”。其最后一次被发现,是1992年的4月。此事被写入《编辑部的故事》剧本里,成为一屋子人重新检讨生死观的引子。一幕幕精彩故事,亦随之展开。
“水淹七军”里的主角,其实是“爱国大白菜”
“水淹七军”里所讲述的那次萝卜大丰收,其实源自80年代末的大白菜滞销。
20世纪
80年代末期,北京郊区的大白菜连续几年丰收,产量超过需求。于是,大白菜便由“困难时期”的当家菜蔬,摇身成为无人问津的“滞销货”。(当然,勤俭惯了的老北京市民,还是会多少买些大白菜的。)为保证菜农利益,市政府曾号召民众踊跃购买“大白菜”,但大白菜的销量依然有限。情急之下,市政府便提出了“购买爱国菜”的说法。
在《编辑部的故事》里,“大白菜”被替换成了“大萝卜”。而在人们面对着成山成海的过剩物资之时,所表现出来的无奈多少有些一致。
《编辑部的故事》中所提到的那些北京地名
就在《水淹七军》中,为了找寻制作“萝卜菜”的烹饪高手,余德利打听到“曾经给冈村宁次做过饭”的儿时邻居王大爷。他的居住地,就在南豆芽菜胡同。其实,北京城区内并没有一条名曰“南豆芽菜”的胡同。而在东城区朝阳门内,倒是有南、北豆芽胡同(最初为豆芽胡同,被南沟沿胡同拦腰一刀,截成南北两段)。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曾经的四处宿舍区之一,便在这里。(其余三处,则分别位于史家胡同56号、米市大街“小旅馆”和礼士胡同之内。)
然依照梁实秋先生在一篇文章中的回忆:
北平街道的名字,大部分都有风趣,宽的叫“宽街”,窄的叫“夹道”,斜的叫“斜街”,短的有“一尺大街”,方的有“棋盘街”,曲折的有“八道弯”、“九道弯”,新辟的叫“新开路”,狭隘的叫“小街子”,低下的叫“下洼子”,细长的叫“豆芽菜胡同”。这里出现的“豆芽菜胡同”,并不是梁实秋的“笔误”。如今西城丰盛地区的宏汇园小区,在城市改造前曾为民强胡同。而这条民强胡同,于1965年前的名称便是豆芽菜胡同。只不过,此胡同没有南北之分罢了。看来,“编”剧的编剧是有意“笔误”了。
于《寻子记》中,寻找失散四十多年亲生儿子(小名叫“狗玉子”)的台湾老兵所暂居的宅院,就位于铁门胡同。此胡同居于菜市口的东北侧,目前已经被高楼广厦拦腰截断,无奈地形成了铁门胡同北段与铁门胡同南段。遥想余德利骑单车在铁门胡同里串来绕去时的情形,如今犹如一场大梦。曾经的铁门胡同南口,是“戊戌六君子”于菜市口被砍头的东端。而砍头的西端,则是现在的“广阳谷”。
“昨天晚上我看见你了,在西单‘百花市场’,和一个男的。”李东宝对戈玲说。“昨天晚上我就没出门。”戈玲回答。“绝对是你,我仔细张望了一下。”“是不是我我还不知道?你肯定认错人了。”“你们从‘百花市场’转完出来,又进了‘豆花庄’一人吃了碗龙超手,又合吃了碗‘叶儿耙’。”在李冬宝与戈玲之间的这段带有醋意的对话中,提及两处西单地点。一处已然消失,叫“西单百花市场”;一处搬迁且改头换面,叫“豆花庄”。
西单百花市场,就位于西单北大街东侧。这是一家营业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大型市场,其主要经营日用百货、服装鞋帽。自1988年开始进行第一期建设,至90年代三期完成,“百花市场”成为了西单商业区的绝对“地标”。依照《北京日报》记者的说法,它“与相继发展起来的民族大世界、特别特鞋城等连成一片,成为北京最早一批万元户诞生的地方”。那年月逛“百花”,就如同今日逛“
汉光百货、大悦城、老佛爷
”一样,实乃都市时尚的代名词。
余得利,其实也不“坏”
那是一个广告尚未流行的年代。做平面媒体广告、尤其是在“国家级刊物”上登封面(封底)广告,确实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余德利在这方面,还是很有“开拓进取、敢为人先”之精神的。他的名言“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却是万万不能的”,着实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人们开始追求物质享受的真实感受。
投入地爱一次,为着抗洪赈灾
1991年发生的华东地区大水灾,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次直接呼吁国际社会援助的特大自然灾害。对比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可以看出国人在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上,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1991年的5、6月间,国内共有1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发生了水灾,其中又以5个省和自治区的灾情较为严重。灾害最重、损失最大的,是遭到洪水侵袭的安徽与江苏两省。据当时的初步统计,安徽全省受灾人口达48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近70%。江苏全省受灾人口达42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2%。根据当时的新闻媒体发出的官方报道:至少有200万无家可归的灾民,曾在淮河大堤上搭起了一眼望不到头的临时帐棚。1991年的年度主题,舍“抗洪”而及谁哉?
到了1992年,则被切换成“南巡”、“下海”。彼时国人的三观,在抗洪问题上是空前一致的。如此情形,于1998年又上演了一次。而“抗洪”内容,也成为《编辑部的故事》中主要参演者“大团圆”及全剧收尾的引线。
作者:
申哥带你走天下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取消
提交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