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中国民族器乐顶级专家创作表演”系列丛书推出由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教授汝艺编著的新作《闵惠芬二胡艺术经典文论与曲集》。该书集二胡表演艺术、音乐理论研究、作曲研究于一体,包含二胡演奏家闵惠芬演奏过的《音诗——心曲》《忆江南》等35首乐曲曲谱,及其撰写的《我的第一次演奏》《孤独的夜行者》等21篇文章,为二胡表演者、爱好者、研究者提供了演奏、学习、研究闵惠芬二胡艺术的经典权威版本。
弓指法是演奏家个性标志
闵惠芬一生演奏了百余首乐曲,其中“有创作的,有移植的,有改编的,有首演的,有既不是她创作改编,也不是她移植首演,但却经她之手而‘化腐朽为神奇’的”。2020年,汝艺开始《闵惠芬二胡艺术经典文论与曲集》编著的基础工作,从众多乐曲中选取闵惠芬各时期最为经典的代表作。
曲集所录《音诗——心曲》《忆江南》等35首乐曲,乐谱完全按照闵惠芬权威版本演奏录音重新制作。为了方便演出,许多乐曲对伴奏进行了重新编配,既有扬琴伴奏,又有钢琴伴奏。所有乐谱均仔细对照闵惠芬权威版本的录音录像,详细标注了闵惠芬演奏弓法和指法。汝艺认为,弓法、指法是演奏家的个性标志,充分展示了演奏家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准确把握弓指法可以更好地学习和研究闵惠芬二胡艺术。文集收录闵惠芬撰写的《我的第一次演奏》《孤独的夜行者》等21篇文章,编著者对文字进行了严格校对,制作成具有权威性、学术性、收藏性的出版物。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总编辑陈欣介绍,自2020年9月出版社时任社长张文禄策划“中国民族器乐顶级专家创作表演”系列丛书,将《闵惠芬二胡艺术经典文论与曲集》纳入其中,至2022年10月完成组稿,再到出版,前后历时4年时间。组稿初期,汝艺为书中文论、曲集甄选付出了大量心血。这期间,出版社和编著者多次商量、往返校改,以确保内容质量,尽可能达到严谨、权威、庄重、周全的标准和要求。
“器乐演奏声腔化”
1945年,闵惠芬出生在江苏宜兴乡下一个名叫“湾斗里”的村庄。当地人对民族乐器有着天然的爱好,几乎家家都挂着二胡、笛子之类的乐器。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闵惠芬8岁跟随父亲闵季骞学二胡,13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师从王乙,19岁跳级升入上音本科民乐系,师从陆修棠,1973年起先后进入上海乐团、中国艺术团、上海民族乐团。
1975年,闵惠芬在京剧琴师李慕良指导下在二胡上演奏了八段京剧老生唱腔。这段艺术经历让闵惠芬认识到,中国的民族音乐都含有浓郁的韵味,它是由艺术家的修养、知识而产生的精妙微细的艺术手法或歌喉技巧,它是中国音乐的精髓,“李慕良老师为我架起了攀登中国民族音乐艺术高峰的天梯,他引导我进入了中华文化传统之渊源,使我确立了后半生器乐演奏声腔化的命题。”闵惠芬提出“器乐演奏声腔化”,在探索与实践中,她更加深入地学习各种戏曲、民歌和器乐乐种,选择有代表性的曲目、唱腔进行移植、改编,如《洪湖主题随想曲》《宝玉哭灵》等,丰富二胡演奏曲目的文献库。
“回顾闵惠芬所创作、演奏的全部乐曲,似乎可以清晰地显现出百年二胡艺术的发展脉络。”汝艺选择了代表曲目收入曲集。他表示,如果说闵惠芬是二胡艺术的一座高峰,那“器乐演奏声腔化”就是登峰之路。“器乐演奏声腔化”是最早体系化论述民族音乐器乐表演的美学理论,也是闵惠芬对二胡艺术一生求索的总结。
《长城随想》振奋强大生命力
一个从事演奏艺术的人,应该追求什么?闵惠芬认为,应把写在谱纸上的音符,把作品的意蕴情趣,把作曲家的乐思和在作品中倾注的情感,把自己心灵中最生动、最真挚、最富内含的思绪,化作琴声再现出来,显示其内在的美和灵气,把人们引向崇高的艺术意境,从而激起人们心灵的回响。“这是我的艺术志向。”为了准确生动地塑造音乐形象,闵惠芬为自己定下表演原则,即情、气、格、韵。其中,“韵”指音乐的韵味,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寻求民族神韵,着意于民族音乐的语言美和器乐声腔化,把二胡的“绰、注、吟、揉、顿、挫、滑”等传统技法发挥得更具有魅力。
“演奏《长城随想》使我有机会把自己的志向、意愿作一次具有深刻意义的实践和探索,从中提高了艺术格调,增强了对音乐美学研究的兴趣。”1982年5月,闵惠芬担任二胡独奏,由瞿春泉指挥上海民族乐团协奏在“上海之春”首演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
《长城随想》由作曲家刘文金创作于1980年至1982年。1981年,闵惠芬陆续拿到《长城随想》各段二胡旋律谱,每天练得如痴如醉。然而,1982年初她被确诊恶性程度极高的黑色素瘤,手术后伤口三四个月一直不愈合。为了练好《长城随想》,闵惠芬每天下午医生查房后,用纱布把伤口扎紧,偷偷溜回家练琴。得知闵惠芬生病,刘文金犹如五雷轰顶,但他也知道,要让闵惠芬首演此曲,只有这样才能振奋起她强大的生命力。
“《长城随想》的演奏难度较高,不少技法是以往民族器乐独奏或合奏音乐中所鲜见的,可是难而不涩,它那思潮滚滚的激情和柔肠寸断的心曲,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是那样的贴近,那样的吻合,那样让人引起共鸣。”闵惠芬认为,演奏者和欣赏者只要“苦用心”,循着乐思的发展去挖掘其深刻的内涵,依据民族音乐思维传统去体味某些特殊技法的妙处,便能不同程度地悟出一种精神来,这精神便是民族的神韵。闵惠芬将自己对于演奏《长城随想》的心得记录下来,写作随笔式论文《博大境界中的民族神韵——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演奏札记》收入文集。
文集中21篇音乐文论均由闵惠芬本人撰写。其中,“既有对学习二胡的启蒙之文,乐曲的深入分析,演奏的详细释解,更有对二胡艺术的悟道之篇,可谓是有醍醐之妙用。”汝艺表示,闵惠芬以超乎常人的挚爱和专注,将其天才的“乐魂”付诸二胡之上;以钢铁般的意志和纯净心灵,将无止境的求索付诸两弦之间;以高尚的文化自觉和品德,将民族音乐赓续于琴音之中。这奠定了她在中国二胡艺术发展史上无可撼比的地位。而《闵惠芬二胡艺术经典文论与曲集》客观准确记录闵惠芬二胡各项艺术细节,是一本研究和传承闵惠芬二胡艺术的经典权威版本书籍。
卢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