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画同辉!中国爱乐新乐季启新篇|乐评
2024-09-21 20:04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近日,“音画同辉——余隆与诺亚·本迪克斯-巴尔格利演绎穆索尔斯基与伯恩斯坦”音乐会于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这是中国爱乐乐团2024-2025音乐季的开幕音乐会,由指挥家余隆携手小提琴家、柏林爱乐乐团首席诺亚·本迪克斯-巴尔格利演绎了三部音画式的管弦乐名作。

音乐会的第一、三部作品,皆为穆索尔斯基的经典之作。第一部作品《莫斯科河上的黎明》选自作曲家的歌剧《霍万兴那》,描绘了俄罗斯“霍万斯基之乱”前夕的莫斯科河。第三部作品《图画展览会》是一部让穆索尔斯基青史留名的伟大作品,本次余隆与中国爱乐乐团的演绎,也赚足了观众的关注度与期待值。

速度的加快,是余隆在指挥作品时最为显著的特征。本场音乐会延续了他的提速特质,丰富了他的情感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与蒙特威尔第的“激动风格”相类似。这种激动的追求,往往会带给演奏家许多挑战。例如,在《莫斯科河上的黎明》的开头部分,演奏家似乎未能全部进入状态,出现了弦乐声部不够整齐、木管声部应接不暇的情况;《图画展览会》的部分乐章中,演奏家似乎总在急于向下一乐章过渡,导致部分细节传达得不够细腻。然而,笔者更多时候感到,余隆通过不懈探索,已经逐步地形成了专属于他个人的“激动风格”,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听觉体验。例如,《莫斯科河上的黎明》中木管与弦乐作同度演奏时,余隆加强了这种混合音色的融合度与表现力,使效果格外动人;《图画展览会》的结尾部分情感充沛、音色饱满、力度强劲,使全场达到气氛最高潮,这也让观众发自内心地为余隆与演奏家喝彩与叫好。

第二首作品是伯恩斯坦的《为小提琴、弦乐与打击乐所作的小夜曲》,这也是他“重新阅读柏拉图迷人的对话录《会饮篇》之后的产物”。他将20世纪音乐语言与奏鸣曲式、赋格体裁相互结合。在末乐章中,他还加入了爵士音乐元素,是作品最为动人的部分,使得在场所有演奏家、指挥家与观众都充分沉浸于音乐当中。

本曲的独奏小提琴家是柏林爱乐乐团第一首席诺亚·本迪克斯-巴尔格利。他虽然来自于欧美,但却有着东方谦谦君子般温文尔雅的气质。无论是在这部“小夜曲”,还是返场时演奏的巴赫《第三小提琴奏鸣曲》(BWV 1005)的广板乐章中,诺亚都处处渗透着他细腻而含蓄的演奏风格,深受国人喜爱。他也进一步中和了余隆的“激动风格”,将作品按照原始速度有条不紊地诠释出来。

略显遗憾的是,音乐整体并未形成良好的音量平衡。或许是由于缺少扩声设备,也或许是由于演奏家将音乐处理得过于轻柔,独奏小提琴的声音响度总是处于过低的状态,经常会被乐队声响所掩盖。此外,打击乐的音量又有些过大。尤其是在第三乐章中,小军鼓声音盖过了弦乐队,效果略显刺耳;木琴的响度超过了正在独奏的小提琴声部,致使略显“喧宾夺主”……

或许是由于20世纪的音乐语言不易被观众所接受,在“小夜曲”演奏的过程中,观众席总是时不时发出杂音。从另一个侧面来讲,这也进一步增添了音乐中的打击乐元素。当小提琴家在第一乐章开头演奏赋格主题时,观众咳嗽声与手机掉落声此起彼伏,仿佛构成了不规则节奏的“自由对题”;当作品最柔美的第四乐章接近结束时,熟悉的手机掉落声与音乐不期而遇,让人猛然间从梦幻的意境中惊醒;当第四乐章衔接至第五乐章时有短暂的停歇时间,此时观众席中的咳嗽声从星星点点逐渐汇聚起来,仿佛在为第五乐章开头的乐队强奏作铺垫……然而,正如前文所述,这场演出中打击乐响度本身就已经过高,观众们的“三度创作”,既是赘余,又显得格外违和。对于严肃音乐会而言,观众仅需安静地欣赏作品就已足够,无须将自身投入进音乐演奏的过程当中。这样既可保证演出的最佳效果,又能给予演奏家与指挥家充分的尊重。

刘轩志/文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