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秀水十三陵,
一片沧桑写大明。
成败是非多少事,
追踪历史探皇陵。
中秋小长假,走读北京一行深度研学十三陵,这次我们没有像往常一天走完明朝十三座皇陵,而是进入开放的昭陵、定陵、长陵和神路景区。“三陵一路”各具特色、各形其胜,大家一路游赏美景、健康徒步、乐享美食、品读历史、深度探秘,收获满满。
这里不妨精彩回放,大体沿着走读路线再简约地“走”一遍,欢迎一起云游,也欢迎多提宝贵意见。
【明十三陵概述】
十三陵的全景模型图。十三陵因明代十三座皇陵而得名,长眠在此的总共有13个皇帝、23个皇后、30余名妃嫔、两个小太子和一个太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整个陵区是个小盆地,一片灵山秀水,讲不完帝王将相的传说,道不尽大明历史的沧桑。
明成祖朱棣夺侄子建文帝皇位后,一心想迁都北京,皇陵当然也想建在北京,于是派相关官员和风水师在北京周边跑了两年,选了好几个地方,最后选在黄土山,朱棣察看后非常满意,当即把黄土山改名天寿山,此即十三陵之所在。曹仅峰摄影。
皇陵长啥样?这是明成祖朱棣长陵示意图,陈睿婷制图。地面建筑前面是三进长方形院落,后面是圆形宝山(坟墓),宝山之下就是地宫,地面建筑主体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大殿祾恩殿。长陵的宝山周长约两华里。
明朝共有十六个皇帝,为何只有十三座皇陵?朱元璋定都南京,去世后葬在南京明孝陵。朱元璋驾崩后传位皇太孙朱允炆,后朱棣最后夺了侄子皇位,朱允炆不知所终,也就没有建陵。明代宗朱祁钰葬西郊玉泉山北的金山,这与土木之变他哥哥朱祁镇两次当皇帝有关,详情建议查查资料。陆小玲摄影。
清朝乾隆晚年为缓和民族矛盾,对十三陵加以维修,但大多缩小了规模,此后再无大修,日晒雨淋日渐残破,加上战乱破坏,现地面建筑所存甚少,近年有所复建。张金良摄影。
【明穆宗朱载垕之昭陵】
昭陵是明穆宗朱载垕及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原本是嘉靖皇帝为他老父亲修建,但反复无常的嘉靖皇帝思来想去没有迁葬父亲,他自己也没进去。朱载垕驾崩后,主政的大学士张居正等人务实地二次利用,安葬了穆宗。嘉靖没想到,当初他为老父亲修建的陵墓,最终进去长眠的却是儿子。现地面建筑是1980年代后期依明代风格复建。
穆宗年号隆庆,为避皇帝年号之讳,京北的隆庆州改名延庆州,这就是今天北京延庆区的得名。朱载垕临政之初,赦免并启用狱中的原户部主事海瑞等官员,任用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大臣,隆庆开关和俺答封贡值得点赞。图为昭陵神功圣德碑亭,主讲人摄影。
昭陵一大特点是在方城明楼与宝城之间首创哑巴院制度,也就是有个半封闭小院,因比较隐蔽俗称哑巴院,主要目的是拦挡宝城封土,以防滑坡。有人说为防泄密,建造地宫入口的工匠皆为哑巴,故称哑巴院,这纯属臆测。还传说修完皇陵,知道入口的工匠都杀死,皇陵从设计、施工到安葬,知道入口的人很多,不会因此杀人,否则要杀的人太多,此后更无人敢修皇陵了。
昭陵秋祭祭品陈列图。皇家祭祀祭品丰盛,有猪牛羊三牲及各种谷物蔬菜,还有酒果茶等,但没有鸡鸭鹅等飞禽。皇陵祭祀不放鞭炮、不奏乐、不烧纸钱。主讲人摄影。
【明神宗朱翊钧之定陵】
定陵航拍图。定陵是明神宗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俩皇后的合葬陵,万历22岁就开始为自己修陵,规制本应仿近在咫尺其父朱载垕的昭陵,为展示自己至高无上的皇权,实际上是仿其祖父朱厚熜的永陵而建。定陵工程历时六年,耗银800多万两,相当于明朝万历年间两年的赋税总和。
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被考古打开地宫的陵寝,深埋地下的地宫由前中后三个主殿和东西两个配殿组成,合计1195平方米,相当于三个篮球场大小。图为定陵地宫平面示意图。
定陵地宫棺椁与陪葬品复原展。朱翊钧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10岁继位,前10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政,国家一度出现繁荣景象。张居正死后,万历抄了他的家,并终止了张的改革措施。此后,万历逐渐怠政,昏庸腐朽,不理朝政三十余年,明朝江河日下,史家向有“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之叹。
定陵地宫大门后面的顶门石。定陵在营建过程中,万历皇帝先后六次视察自己的坟墓,有一次甚至坐在地宫内饮酒,一国之君荒诞至此,可以想象他治下的那个国家能有多好!
定陵地宫大门为汉白玉质地,异常沉重,且门后有一条顶门石,死死顶住大门,要从外面打开并非易事。考古人员费尽周折,最后是用拐钉钥匙打开的。这是主讲人自制的拐钉钥匙模型。
这把看起来不像钥匙的钥匙是如何打开那沉重的地宫大门的?那就在万历皇帝的定陵前现场演示。曹仅峰摄影。
万历皇帝生前想永垂不朽,当考古人员打开棺椁时,发现万历皇帝朽得只剩下一副骨架和几缕头发,俩皇后也如此。万历皇帝和俩皇后带着近3000件金银珠宝、精美丝绸进了坟墓,但没带一本书,没带一幅字画,可以想见这个皇帝生前大概不是爱读书的人,他的治国能力由此可见一斑。图为定陵地宫一景。
不幸的是,地宫打开之日就是地下文物灾难的开始,秘藏地宫几百年的丝绸等有机物很快风化,变脆、变硬、褪色,无数珍宝无法挽救!1966年8月,万历皇帝与皇后的尸骨又被红卫兵砸烂焚烧!图为万历皇帝金丝翼善冠,纯金丝编制,制作工艺超一流。
刚打开地宫时色泽还很鲜艳的万历皇帝龙袍,已经碳化成这样,惨不忍睹!现在十三陵定陵博物馆展出的所有丝绸织品全部是仿制品。
对地下文物而言,原地不动、原封不动就是最好的保护,和地下矿藏一样,为什么一定要在当代全部挖完呢,留一点资源给子孙不好吗?!曹仅峰摄影。
【明成祖朱棣之长陵】
长陵是十三陵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历史最悠久的皇陵,也是明十三陵的中心陵墓,地面建筑保存最为完好,内葬明成祖朱棣及其徐皇后。平面呈前方后圆轴线布局,前面的方形部分以祭祀大殿祾恩殿为主体,后面的圆形部分是安放棺椁的地宫,这与皇宫前朝后寝布局类似。
永乐大帝虽是夺侄子皇位登基,但很不简单,迁都北京,编纂《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亲征蒙古,哪一样都是永载史册的丰功伟绩。图为长陵祾恩殿内朱棣铜坐像,李潍摄影。
祾恩殿是祭祀主殿,供奉皇帝和皇后牌位。长陵祾恩殿是明代帝陵中唯一保存至今的享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梁柱枋檩斗拱等大小木构件均为金丝楠木,奇材佳木世间罕见。张正华摄影。
祾恩殿内景,殿内有金丝楠木巨柱60根,当中四根高14.3米、直径1.17米,质朴无华。
明成祖朱棣方城明楼里面的圣号碑,上刻“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简短的几个字,有国号、庙号、谥号。今天,这些都成了历史的符号,其背后的美丑善恶、是非功过、兴衰荣辱、爱恨情仇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正应了明代状元杨慎的那首《临江仙》:“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长陵双休日疫情之前有祭祀大典表演。顺便说一句,不能把祭祀一概斥之为封建迷信,水有源头、树有根本、人有祖宗,表面礼仪的背后包含着感恩与敬畏,除了表达对先祖的追思缅怀,通过诚心祭祀达到遵循先祖教诲、弘扬先祖美德之目的,所以,祭先祖是为了事活人,是生者心灵的洗礼,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礼赞。
【神路】
神道是皇陵的先导部分,建筑自南至北依次有石牌坊、大宫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棂星门等建筑。
石牌坊是神路起点,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为我国现存最早和建筑等级最高的大型仿木结构石牌坊,石雕非常精美。
大宫门是陵区的总门户,门开三洞,原来大门两边有长长的围墙,因门与墙均涂红色,故又称大红门。
大宫门之后是神功圣德碑亭,碑亭四隅各竖一座精美的汉白玉华表,碑亭里面的神功圣德碑上刻明仁宗朱高炽撰写的碑文,极力赞颂明成祖朱棣的丰功伟绩。
碑亭之后是排列于神路两侧的十八对石像生,即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犹如威武雄壮的仪仗队,是皇权仪仗侍卫的象征,也有驱邪、镇墓和美化作用,使陵园更显威严、神圣、肃穆。主讲人摄影。
石像生尽头是棂星门,起到收拢视线、突出石像生的作用。
【皇陵风水】
风水又称堪舆、相地术等,即相度天文地理之学问,也就是对宅地或墓地的地理、气候、生态与地质等环境因素的综合考察评判,本质是选择宜居的环境。皇陵所在地都是千挑万选,风水自然无可挑剔,但那么好的风水保佑子孙江山永固了吗?退一万步讲,能保佑自己的坟墓不被盗吗?
想一想,很多皇帝生为活人的时候昏庸腐朽、祸国殃民,死后做鬼了还能励精图治、安邦定国?天大的笑话!大活人岂能把自己的未来寄托在已故老祖宗身上。曹仅峰摄影。
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一个人最好的风水是高尚的人品和坚持不懈的奋斗,即《周易》所说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是厚德家风和诗礼家教,恰如老话所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一个国家最好的风水是民主制度——民主制度才是保障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曹仅峰摄影。
1945年7月,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参访延安,与毛泽东在窑洞长谈,说中国历史“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称历朝历代都没能跳出这个兴亡周期律,毛泽东接过话茬:“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张正华摄影。
【其他】
地宫防盗是建造皇陵的重中之重,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深埋地下,二十米左右,地宫大门封死,外面不留入口痕迹,但并没有传说中飞刀暗箭之类的重重机关,那只是民间想象,并无可操作性。图为大家走在定陵宝城墙顶部马道上绕坟墓一周,张金良摄影。
定陵神功圣德碑,本是记载皇帝丰功伟绩的石碑。所谓树碑立传,理应有字,奇怪的是,十三陵除了永乐和崇祯全是无字碑。有人说这是明朝皇帝学唐代武则天乾陵无字碑,是非功过任后人评说。这肯定不对,其实与嘉靖皇帝有关,究竟是什么关系,小孩没娘说来话长,只能现场分享。主讲人摄影。
在没有大型起重机械的古代,沉重的石碑是怎么竖在高高赑屃背上的?应该是用天秤,也就是运用杠杆原理起吊安装。曹仅峰摄影。
文化公益,走读北京,弘扬国学,奉献爱心!人生一世,有能力帮助别人是莫大的幸运。本次活动募集助学金善款2014元,全部用于走读北京助学金,以资助特困中小学生。曹仅峰摄影。
走读北京助学金设立于安徽省庐江县泥河镇明德小学、庐江实验中学(初中),每学期视助学金收益情况不定期发放,每名贫困生资助500元,资助贫困学生人数视助学金收益而定,颁发情况参见《走读北京助学金公告》。
截至目前,走读北京文化公益活动共募助学金集善款合计310781元。
本文所用照片多数由参加者和主讲人拍摄,但非完全本次拍摄,部分来自网络,作者未详,如作者发现请留言真实姓名,以便署名,这里一并致谢!文图不完全对应。
本次讲解主要参考资料:
1.《走读北京》 主讲人自著(未出版)
2.《辞海》 集体编写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2020年版
3.《定陵》考古发掘报告 赵其昌 王岩 文物出版社 1991年版
4.《明十三陵探秘160问》 胡汉生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4年版
5.《京华通览:明十三陵》 胡汉生 北京出版社 2018年版
6.《百家讲坛——探秘明十三陵》 胡汉生 央视 2023年
7.《百家讲坛——大明帝陵》 刘毅 央视 2022年
8.《十大考古奇迹》 朱仲岳等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版
9.《中国大历史》 黄仁宇 三联书店出版社 2007年版
10.《国史大纲》 钱穆 商务印书馆 2010年版
11.《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王力主编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9年版
12.《古代文化知识要览》 郭维森主编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13.《北京魅力》 王东 王放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14.《中国艺术》 集体编写 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15.《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保护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7年版
16.《明史》《明实录》《大明会典》及十三陵官网等众多网络学术资料。
走读北京公众号周末经常组织开展“走读北京”文化公益活动,故宫、天坛、颐和园、孔庙国子监、北京中轴线、大观园、陶然亭、北海、景山、国家植物园、恭王府、老北京胡同、十三陵、长城等等,都是目的地。欢迎关注“走读北京”公众号,每次活动信息第一时间发公众号,届时打开微信按提示简单操作报名参加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