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移动办公桌”到家门口“议事桌”——香山街道红旗村社区服务居民“零距离”
2024-09-25 08:40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香山街道/供图

“太感谢了,我现在上下楼方便多了。”扶着新安装的楼梯走下来的王阿姨开心极了。今年7月初,香山街道红旗村社区了解到社区6号院的王阿姨因腿脚不便,上下楼梯必须依靠墙面借力而行。于是,通过“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为6号院所有单元安装扶手,方便居民出行。

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服务好辖区居民,红旗村社区将“走十访百”工作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将收集到的民情民意汇聚成民情“小账本”,将“办公桌”延伸到居民身边,通过“家门口议事桌”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激发基层活力。

“小账本”聚民意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从2021年的“民情小账本”,到2022年一种颜色代表一类问题的“彩色小账本”,到2023年的一本一册的精准问题“账本清单”,再到2024年记录资源和需求双向服务的“流动小账本”,小小的一本“小账本”却精准反应出了居民的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帐本”在实践中逐步升级,红旗村社区解决了居民日常生活、楼院环境、垃圾分类、邻里和谐、老年服务等各类诉求数百件,真正把“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转变,2023年,红旗村社区连续三个月获得低诉求社区奖励。

小“本”大爱连万家,红旗村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建立了“1+5+N”的工作机制,坚持党建引领,怀揣一个“小账本”,运用“五个一”工作法,发动各方力量,妙用党建“绣花针”,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找准居民需求“落针点”,创新工作思路,“绘制”精彩红旗村。

“移动办公桌”拉近“心距离”

民有所盼,我有所为。为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由“群众要办”转变为“为群众办”,深入开展“走、听、看、访”,通过“单访、组团访、微信群访、座谈访”四种工作方式,主动问需问诉、开门纳谏。将办公桌延伸到小区的院坝、凉亭、休闲椅或居民家客厅及“炕头”,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让大家在“移动办公桌”前各抒己见。

“我的电卡找不到了,怎么办啊?”接到6号院小区独居老人王师傅急切的求助电话。红旗村社区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上门了解情况。

原来,是王师傅家里电量不多需要去购电,却找不到电卡,非常着急。社区人员现场了解了原由后,一边安慰老人,一边立即拨打国网热线95598咨询补卡和购电事宜,当补办好的电卡送上门时,老人感动万分,连声谢谢。

红旗村社区不断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落在“腿”上,群众办事从“最多跑一次”变成“一次都不用跑”。促使基层治理更有“力度”,民生保障更有“温度”,群众回复更有“满意度”。

“议事桌”办好“心上事”

民有所想,我有所谋。红旗村社区有效发挥党建引领“旗”参与联盟作用,让“旗”参与的服务品牌在居民心中亮起来,将“移动办公桌”升级为“家门口的议事桌”。本着“接诉即办”原则,绝不耽搁,当场接单马上办;对于需要共同协商解决的问题,社区及时组织居民代表进行议事,共同推动“协商办”;对于需要多方协调,上下联动才能解决的事项,努力形成协同联动“助力办”的共治模式。

2024年,为做好6号院小区改造前的拆违工作,社区工作人员利用周末组织社区干部、施工方、居民代表、街道城管及执法部门,多次召开老旧小改造“家门口议事桌”专题议事会,多方代表面对面剖白,直击老旧小区改造痛点。

针对房屋存在的主体老化、下水道时常堵塞、一层自建房的拆后恢复、阳台围栏等问题逐一进行协商。让小区居民从“旁观者”转变成“参与者”,最终33户涉违建业主均同意配合拆除,为后续老旧小区改造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红旗村社区的“家门口议事桌”不但是政策解读的宣传桌,也是暖民心的服务桌,它将就业创业、法律咨询、退役军人优待证申请、养老政策咨询、独生子女奖励政策、失独家庭帮办代办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便民、惠民服务都送到居民家门口,用高质、高效的暖心服务赢得居民的认同感和信赖感。

下一步,红旗村社区将持续把“家门口议事桌”党建品牌做优、做活、做强,着眼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运用好“大家商量着办”机制,切实让群众感受到社区服务在身边、政府政策在身边、党的关怀在身边,推动社区基层服务再上新台阶,切实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社区工作的强大助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记者 肖威)


作者:

北京海淀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