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哈丁与港乐的“布九”哲思|乐评
2024-09-26 15:2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作为第30届“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的重头戏之一,香港管弦乐团与英国指挥家丹尼尔·哈丁联袂乌克兰钢琴家安娜·费多洛娃,在9月14日晚用格里格和布鲁克纳的两部作品为成都观众献上了一场充满人生哲思的音乐会。

音乐会的上半场是格里格惟一的钢琴协奏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它创作于作曲家风华正茂的青年时期,既有耀眼的表层光泽——抓耳的主题、多变的音色、炫目的华彩段落,又有微妙恰当的深层结构和迷人的挪威风情。哈丁、费多洛娃与港乐的配合颇有默契,为观众呈现出苍郁又纯粹的北欧风光。不过当晚钢琴家似乎不在最佳状态,在一些需要“力透琴背”的地方明显不够劲儿。例如第一乐章开头,这里无疑是整部作品最为人熟知的部分,从寂静中滚滚而来的定音鼓迅速引出一串奔腾而下的音流,勾勒出a小调的主三和弦。与大多数钢琴家更严格按照谱面一气呵成的处理不太一样,费多洛娃选择将下行中的升G和C音延长,把更多的重量放在这些原本一闪而过的十六分音符上,几乎让两个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变成一短一长的附点节奏。这种特别的处理方式听上去有些拖泥带水,但又或许是钢琴家有意为之,意在凸显从渐快到渐慢的速度曲线,并增加整个开头的份量感。

第一乐章的独奏华彩段需要高超的演奏技术,从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晶莹剔透之声,到隆隆雷声映衬下的道道闪电,费多洛娃以细腻的处理让乐器幻化出丰富的色彩。在犹如抒情诗的第二乐章之后是最具挪威民间风情的第三乐章,音乐在活力四射的挪威民间舞蹈主题和抒情性主题之间来回切换。钢琴家对第一主题的节奏和强弱下了一番功夫,强烈的舞蹈性让我几乎要踢起双脚,加入挪威乡民的舞蹈队列之中。费多洛娃在返场时选择了西班牙作曲家曼努埃尔·德·法雅的《火祭舞》,这首作品同样颇具民族风情,只不过从寒冷北欧转向了温暖的伊比利亚半岛。虽然个别部分由于过快的速度和不够干净利落的技术而显得浑浊,但整体来说仍能带给人热烈奔放的氛围。

下半场的曲目是重量级的布鲁克纳《d小调第九交响曲》。布鲁克纳亦是“第九交响曲魔咒”最著名的牺牲者之一,尚未完成“第九”的末乐章便溘然长逝。此后,有多位音乐家尝试将末乐章补充完整,不过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认为这三个乐章已经形成一首完整的作品。当晚的音乐会亦是如此,仅上演由作曲家亲自完成的前三个乐章。

哈丁对整首作品的处理层次十分清晰。第一乐章的三个主题群被稳健地一一呈示给观众,在再现时它们则稍微加速。此外,他显然对布鲁克纳音乐中的“留白”也有深刻理解。比如他有意突出再现时主题群之间的“寂静之声”,让这些小小的暂停时刻比第一次呈示时更加明显,这也让整个再现部分变得更有张力。第二乐章的主题节奏源于德国民间舞曲“连德勒”,但在布鲁克纳手中,音乐却脱胎变成犹如“震怒之日”一般的惊恐忧惧。这场音乐会一周之前,港乐与其现任音乐总监佩多高斯基在香港演出了这首作品。哈丁与佩多高斯基以几乎完全一样的速度开场,但哈丁对整个乐章的速度控制更加平稳。死亡的主题萦绕在第三乐章中,布鲁克纳在创作时就一定知道这将是他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乐章以小提琴上痛苦的小九度跳进开头,经过一路上复杂的半音化和声区域,最后迈向永恒之境。港乐的铜管组在这个乐章中焕发出尤其震慑人心的光彩,直冲天灵盖的音响仿佛高耸入云、不可名状的崇高之物,几乎让我浑身战栗。音乐会后,现场聆赏经验颇为丰富的几位朋友对哈丁与港乐的“布九”亦是大为赞叹。

下半场的乐队返场曲包括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谜语变奏曲》中的第九变奏,长线条的力度变化控制正好是哈丁的强项。值得一提的还有另一首返场曲,由川籍青年作曲家文子洋根据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改编的《秋日映蓉城》。这首家喻户晓的四川民歌原本有些俏皮,但在作曲家的妙笔下又生出另一种隆重欢畅、红旗招展般的庆典仪式之感,这也恰好缓和了“布九”那绕梁不绝的凝重余音。

今年是布鲁克纳诞辰200周年,全世界众多乐团都选择演奏他的作品以示纪念。当晚音乐会中,格里格洋溢着朝气的钢琴协奏曲仿佛象征着“青年”,搭配上布鲁克纳最后的交响曲,后者当然象征着“暮年”。这里的暮年神秘、深刻、崇高,饱含着作曲家对人生、信仰、死亡的哲思。在音符流转的恍惚之间,人的一生仿佛一晃而过,于我来说,这种超验性的感受大概正是身处音乐厅之中聆听这些伟大作品最重要的意义。

何弦/文

Desmond Chan_港乐、“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供图


作者:

音乐周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