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是时光的流转,是音符的积淀,是无数个音乐之夜的交织和绽放。
9月19日晚,贵阳交响乐团在贵阳大剧院上演15周年庆典音乐会,带来了多样的曲目和精彩的演出。同时,这场音乐会也是乐团通过音乐与老朋友的温暖重逢,与新朋友的缘分相遇。
是团也是家
当晚的庆典音乐会,由张国勇、袁丁、陈康明三位指挥分别执棒。张国勇从2017年6月担任贵阳交响乐团音乐总监,7年间,他带领乐团创造了无数闪耀的音乐瞬间。张国勇直言:“执棒贵交这7年,是我职业生涯中最愉快的7年。”
而作为乐团的挚友,指挥家袁丁与陈康明也再次汇聚于此,袁丁回忆起建团初期与乐团并肩作战的岁月,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三位贵交的老朋友曾带领乐团经历无数场精彩的演出,而这一次的重逢,不只是音乐上的合作,更是老友间默契的延续。指挥棒在他们手中挥动的每一刻,都是对过去时光的致敬,也是对未来音乐旅程的美好期许。
回顾过去的7年,张国勇表示:“乐季方面,我们尽量选择听众容易接受的曲目,只有听得懂,才能常来听。像肖斯塔科维奇、布鲁克纳这样相对艰深作品,虽然我自己比较熟悉,但乐团也要谨慎上演。在音乐会曲目安排上尽量体现通俗性,最大程度地照顾听众,上座率才会有起色。”同时,张国勇直言,交响乐市场的培养,“台上台下面对面”也十分重要。“我每年都会专门进行多场免费讲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积少成多地发展乐迷、吸纳会员。”张国勇还谈道,“在运营管理上,民营乐团的演奏员更专注个人业务能力的提升与发展,更具有危机与紧迫感。而艺术生产中这种紧迫性恰是追求质量的重要动力,贵交的独特就体现于此。乐团这个大家庭,只有每个人都不遗余力地去提升自己、奉献自己,才能抵御更多的风雨。”
作为乐团的元老级人物,小提琴演奏家刘云志一直拿贵交当家。从乐团成立的第一天起,刘云志陪伴乐团度过了无数难忘的瞬间。当晚,刘云志带来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不是他第一次与贵交合作这部经典之作,之所以选择彼此最熟悉的作品,是想用琴声拨动记忆。“15岁只是翩翩少年,虽然我们一路走来有苦有乐,但是,我坚信贵交会走得更远。”刘云志信心满满。
山城有了交响乐
2009年,贵阳人黄志明抱着“让这个城市里面想听音乐的人能有一个地方可以去”的初衷,建立了贵阳交响乐团。贵山之阳,南明河畔,是中国首个民营交响乐团——贵阳交响乐团的诞生地。贵阳交响乐团在国内首创“政府支持、企业出资”新机制,成为中国首个民营交响乐团。贵阳交响乐团的诞生,标志着贵阳没有职业交响乐团的历史成为过去,更意味着民营资本已正式“打响”进入中国交响乐领域的“第一枪”。
时光追溯到15年前,从招募、排练到首演,不到半年时间,贵阳交响乐团创造了中国交响乐发展的“贵阳速度”。2009年9月19日是被贵交人铭刻在心的夜晚,成立仅7个月的贵阳交响乐团在贵阳大剧院装扮一新的音乐厅内,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向祖国献礼”为主题举行首演。
15年间,乐团先后邀请陈佐湟、刘云志、李心草、里科·萨卡尼、张国勇等享誉海内外的音乐家参与乐团的建设与发展,同时面向全球以高薪招聘一流演奏员组建乐团,为这个新生乐团注入了蓬勃朝气。
乐团中提琴副首席魏杰2009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作为应届毕业生,当时看到贵交在全国招人,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就加入了乐团。一个人跑到祖国大西南,魏杰都不确定未来是什么方向。乐团10岁生日时,魏杰就曾憧憬下一个10年。面对乐团15岁生日,魏杰自豪地说:“我是真正意义上贵阳交响乐团培养出来的乐手,也是见证乐团成长、进步的元老。”
从“我”到“我们”
15年来,贵阳的乐迷队伍越来越庞大。今年4月19日,贵阳交响乐团公众号发布了一篇题为“您与贵交的故事——贵阳交响乐团15周年系列”的推文。短短几个月时间,乐团收到了众多省内外乐迷的回复,每一段回复都给乐团带来极大触动,每一段回复都是乐团视作珍宝的礼物。
署名“如意”的乐迷谈道,“每周五的夜晚,当华灯初上时,我总会准时踏上通往贵阳大剧院的道路,与乐团共度一段美妙的音乐时光。在每个乐季的演出中,乐团对曲目的选择总是丰富多样,既有西方古典音乐的经典之作,也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瑶族舞曲》《良宵》《黄河大合唱》等。贵交的演奏让我深刻体会到,音乐的魅力不在于地理位置或知名度,而在于演奏者的用心和投入。贵阳交响乐团的每一位音乐家,都在用他们的激情和才华诠释作品,让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深受感动。”
乐迷申申身处广州,却对贵阳交响乐团关爱有加,“近年来,我关注最多的是国内的三个交响乐团,一个是我生活了24年的故乡——古都长安的西安交响乐团,其次是我热爱的第二故乡——千年商都的广州交响乐团,第三个就是远在西南,但让我情有独钟的贵阳交响乐团。究其缘由,始于2019年6月19日‘夜莺归来——吴碧霞与贵阳交响乐团中西经典作品音乐会’。这是我十几年星海音乐厅观演经历中贵交的首次亮相,当晚执棒的是张国勇。我清晰记得当晚乐队落座试音完毕,舞台灯光全部打开之后,张国勇在观众一如既往的热烈掌声中神采奕奕、自信满满、目光如炬地走上指挥台。他没有像往日一样马上起拍挥棒进入演出环节,而是作了几分钟的开场白,不失时机地丝滑进入‘安利’模式,向广州观众介绍并热情推介贵交,呼吁大家关注、支持和包容初来乍到羊城献演的这个出身不凡的西南乐团。情真意切,字字珠玑,先生对乐团的关爱之心与呵护之情,溢出舞台。贵交给我的第一印象,让我想起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的长桌宴——品种多,分量足,内容也有特色。这场演出,不仅给观众呈现了一个多元化、高质量的音乐现场,更是贵交对广州乐友热情的真诚回馈。我对这个原本寂寂无闻但实力不凡的中国交响乐版图上的后起劲旅产生了浓厚兴趣,之后多次观摩贵交的音乐会,每次都有惊喜,有感动。”
15年来,乐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我”到“我们”,不仅填补了贵阳没有交响乐团的空白,更用自身的努力为这座城市带来交响乐的芬芳。如今,贵阳交响乐团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张金光闪闪的文化名片,从“乐”到“乐团”,方向越来越清晰,脚步越来越踏实。正如张国勇所言:“民营乐团与政府资助乐团的发展道路或许不同,但它同样能担负起普及艺术、惠及大众的社会责任。贵阳交响乐团未来的路还很长,需要乐团每一个人不负托付,继续探索。同时,在当下经济实力增长、文化内需越来越强的背景下,如果能有更多像黄志明夫妇这样的企业家创立、扶持艺术团体,音乐文化事业定会枝繁叶茂、百花齐放。这才是国家之所需、人民之所幸。”
孟绮/文